小笔记本的战国时代
搞拐/文
随着电脑芯片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电脑外型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劲。
2008年INTEL的ATOM 
众多采用ATOM 
有竞争才有动力,以前只有采用VIA芯片组的华硕E-PC独领风骚,但是当INTEL 
众所周知,VIA芯片一直以走低端路线为主导方向,其产品结构特点是价格低廉、性能普通、功耗偏高、效能低下、稳定性差,他们是牺牲了性能来换取利润空间,先抢占市场,然后再以利润换取空间,以此来进行技术升级于更新。
而INTEL的产品大家都能知晓,其笔记本产品为业界翘首,性能强劲、功耗节能、效能超强、稳定性强,但是因为讲究高品质,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一直成为市场所诟病的问题,这也是INTEL不能统一市场的原因所在。
现在许多人购买笔记本与台式机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高频率就是高性能,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386、486时代,当时为了区分CPU的性能,厂家大肆吹嘘CPU的频率,哪怕是1MHz也会不遗余力地拿来打击竞争对手,从而引导消费者,更确切地说是误导了消费者,令大家一直以为高频率就是高性能。
随着CPU市场的爆发,CPU技术高速发展,高频率并不等于高性能这个问题大家其实早已经认识清楚,这点大家从AMD上都能看出来,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有部分人坚信高频率就是高性能的错误观点。
也正因为这种错误观点,致使笔记本市场鱼目混珠,众说纷纭,在笔记本市场的初中期,厂家采用一款低能CPU生产的笔记本,却卖出了天价,这让许多商人看到了利益,于是许多厂家与经销者纷纷进入笔记本市场淘金,其中也出现了有某些厂家居然使用台式机CPU移植到了笔记本之上,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笔记本利润空间。
随着市场消费回归理性,笔记本市场的利润渐渐变薄,但比较起常规市场来说,其利润的弹性依然很大,这就令众多商家以为笔记本市场依然是个暴利市场,纷纷进驻笔记本消费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扩大,大大压缩了笔记本的利润空间,在同平台,同配置的情况之下,厂家被迫被拖进了对抗售后服务与外观的泥沼之中。
在竞争压力之下,大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上游供应商身上,大家开始期待上游供应商能够提前提供新型的平台,只有取得了市场优先权,才能更好的抢夺市场份额,扩大自己的战果,小笔记本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