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2015-08-19 10:45:39)
标签:

育儿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

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关注

http://s7/mw690/001pW6nTzy6UKCUHHT0e6&690

这个孩子是个坏孩子么,还是仅仅做了一件错事?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使妈妈不喜欢孩子做的事情,还是应该爱他,以他为荣。

 
为什么人们很难接受那些与自我概念不协调的信息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回答是,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就是说,大多数父母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他们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孩子。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收回他们的爱。孩子逐渐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
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愿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作为成人,我们也还在继续着这一过程,我们只是把那些可能被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还有另一部分内容,它们不被赞许或有可能被反对。与接受和表达这些思想和情感的做法相反,我们会否认或歪曲它们,把它们从自我概念中剔除出去。结果,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真实的情感的联系,成为心理不那么健全的人。 
人们怎样才能完全、充分地接纳自我(包括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呢?在罗杰斯看来,人们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父母应该和孩子交流,使孩子知道,虽然父母并不赞成他们的某些行为,但父母总是爱他们,接受他们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觉得,无需隐藏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纳入自我概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
 
资料来源: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及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