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冲冲爸家庭教育在家教育不去上学 |
我在《不上学,就很与众不同么?》中,左手给了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一巴掌,右手紧接着就给了如我这般玩儿不上学的家长们一巴掌,左右开弓,双向出击,两线作战,也许没把上学的家长们打蒙了——因为他们本来就在懵懵懂懂中嘛,但肯定会把一些自以为清醒地玩儿着在家教育的家长们给抽晕了:冲冲爸,你疯了?你到底站在哪条战线上呀?
嘿嘿,其实我哪条战线也不想站。首先一个,我并不觉得学校就一无是处,不可救药,要彻底打倒。单从大的方面来讲,至少贫困农村的孩子们目前还是要需要这种教育的。这种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命运。假如我们真把学校教育彻底打倒了,千千万万的他们怎么办?难道都在家教育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不能光想着自己——特别是当今的父母们。我们为什么要跟学校教育搞对立呢?是不是想把自己推到绝境,让自己没有退路,好坚定自己那颗忐忑的心呢?
我从前有一个毛病,就是做事看问题,爱走极端,总是要人为制造非此即彼,搞两军对立,水火不容,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我越来越觉得这毛病很制约我自己。世间万物都是多面性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也许还既好又坏的一面、不好也不坏的一面、好中有一点点坏的一面、坏中有一点点好的一面等等很多面。我们小时候看革命电影,一个人物一出场,马上就会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很幼稚。这种思维方式,沉淀在我们这代人的脑子里,时不时就会跳出来左右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严重制约着我们。做事爱走极端的人,很难做好什么事情来,特别在教育这种大事情上。
再一个,我们看学校,只要我们稍微细心观察一下现在的“在家教育”,很难发现跟学校教育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其实无论是现在所谓的在家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如同同处在一块土壤上,只不过是有些人人为地中间画了一道线,貌似泾渭水火不容分明罢了。就像我们小时候跟同桌女孩儿在课桌中间画了一条清清楚楚笔直的线,楚河汉界,谁也不许过界,过界就打一样。我们虽然面儿上好像很仇视人家,其实我们心里还是在暗暗地惦记着人家,心仪着人家的,我们只是想通过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貌似充满着仇恨的方式,来引起那同桌女孩儿的注意,让人家也对我们产生好感,也心仪我们而已。这样一想,你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在家教育者都口口声声在反对学校教育,可最终还是割舍不掉学籍,心里总是在高度纠结着学籍,惦记着学籍,甭管现在怎么折腾,最终还是要奔着名牌大学,往后出人头地去了。
这些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我的关注点变了。我从前,只是一味关注着如何多挣钱,如何更有名,总之,是如何让别人觉得我很牛。或者说,我根本就不知道我该重点关注什么,我所以会高度关注名呀利的这些,只不过是大家都在高度关注这些,我也就跟风操作了。跟风操作,这样比较省事,也不会显得自己太各色,不合群儿;天塌砸大家,风险系数也较小,但最大风险,就是“羊群效应”、“旅鼠效应”。不过,这一点,跟风操作者一般是忽略不计的。因为跟风操作者普遍只看眼前一米之内、甚至是10公分之内的那点儿利益。我现在,可以说是对名利比较淡薄,越来越淡薄了。我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关注人上面了——我的家人、我周遭的所有人、古往今来我感兴趣的人,等等。当然,这里面首先包括我自己。我体会,人首先要关注他自己,细心观察他自己,研究他自己,了解他自己,认清他自己,照顾好他自己,完后,他才有可能关注好别人,照顾好别人,帮助好别人。一个对自己都忽视的人,他怎么可能关照好别人呢?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做某件事,很多时候,都在出自我们内心深处连我们都不是很清楚的深层次的原因,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潜意识”吧。
举点儿我自己的例子。
当初冲冲去上学,这是因为我看到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去上学,我从来都没想过人可不可以不上学。入学年龄就上学,全世界人几乎都这样做,这就是最“正常”的,为什么我会想那些“不正常”的事呢?冲冲上学后,我一度很是配合学校,很是配合老师,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有好成绩,能得到老师的好评。从我自己内心里来讲,好成绩和老师的好评语,会让我心里很舒服,会让我觉得自己育儿很行。不好的成绩,老师不好的评价,会让我很不爽,会觉得自己很丢人,连孩子都教育不好。说白了,我之所以会想尽办法配合老师,宁肯不管自己的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受罪不受罪,也就是为了讨老师的欢心,让老师对我有好感,外带再来一点儿其他家长的敬佩。如今回头看当初,仅仅是如此。没必要给自己找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子装修自己。人当婊子就当婊子了,凭自己的本事吃饭,非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华丽壮观的贞洁牌坊,就太可笑了。假如我当初把自己内心逼着冲冲配合老师这些真实的想法坦诚给他,跟他讲,你好好学习爸爸心里会很踏实,会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就觉得比较丢人,特别是老师告状时更觉得丢人,又会怎样呢?
后来,冲冲不去上学,也主要是因为我心里难受,整天逼着他服从老师,搞得我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越来越对立,越来越僵化,越来越隔阂冷漠,家庭气氛越来越紧张,这让我心里很难受。当然,看到他那总是委委屈屈、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诚惶诚恐样子,我心里也很难受,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养成这个样子,这会让人很有失败感。但无论怎么说,这些主要还是我自己造成的,是因为我自己太爱配合老师了——主要是出于虚荣。学校、老师只是外因,我自己才是内因。假如我自己很有主意,很对自己负责,很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不再是什么狗屁面子,谁也左右不了我。我当初缺少的就是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了。我们有必要总把板子全打到体制、学校、老师的屁股上么?这能让我们得到什么?恐怕只会让我们更加逃避自己,逃避现实,进一步推卸掉自己的责任吧。我很怀疑现在很多玩儿在家上学的家长们,是不是也跟我也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自我逃避。我现在有时候会想,假如我当初不那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看重老师对他的评价,结果又会怎样。
冲冲不去上学的导火索,也是因为我亲眼目睹到老师冤枉他,狗血淋头地痛斥他,把他骂得孙子似的直哭,委屈得不能再委屈了,让我眼前一下浮现出自己小时候受到别人冤枉时委屈的情景,这让我心口隐隐作痛,才一怒之下不让他去上学了。当然,我这一怒之下的冲动之举,不仅摆摊了我的痛苦,也让冲冲不再在学校里受罪,两全其美,也没什么不好。但冲冲不去上学,主要还是我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而不完全是照顾他的心里感受,这也是事实。所以,我没必要拔高自己,把自己搞成教育改革先锋,振兴民族大业的样子。我对别人的赞美之词,应当保持清醒。凡人就说凡人的话,做凡人的事儿。
冲冲回家后,我也一度像绝大多数在家教育的父母同道一样,心里充满着迷茫和恐惧。我一度很卖力气地组织过一些活动,号称是为了给冲冲找集体,找小伙伴儿什么的,可说来说去,我还主要是为了给自己“找集体”,给自己“找伙伴儿”,找“志同道合”者。因为跟那些同是玩儿在家教育的父母在一起,会让我觉得:呀,原来还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再玩儿在家教育呀,我还是有集体的呀,并不是孤军奋战呀,同志不少呀!同志们好!同志们,咱们形成合力吧,搞个大大的联盟,大大的托拉斯,相互壮胆。可跟那些“志同道合”者深接触过几次后,我反倒时常被他们那因内心强烈的迷茫感、孤独感和恐惧感而表现出来的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和急功近利搞得更加没有淡定感和安全感了。就如同一群不会水的溺水者,在一起相互抓挠着、挣扎着,要看谁先挣扎到不知道在何方的岸上似的。于是,我逐渐对这种集体活动失去了兴趣,况且,我发觉我儿子也不喜欢这种透着满是焦虑不安气氛的集体活动。孩子小,但他们并不傻。只要我们稍微能在乎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什么事情就清清楚楚了。可惜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在乎自己,却忽视了他们。我们还爱给为只在乎自己的行为高举一些上书“无私奉献”大旗,使劲挥舞,迎风招展。
长话短说,当我们鄙视那些学校上学的家长们焦虑、恐惧、自私等等时,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好好看看我们内心,我们就真的比他们更淡定、更坚实、更无私么?人最可悲之处,就是自己欺骗自己,紧接着又去欺骗别人。
中国的教育问题,并不完全是体制、学校、老师造成的,广大家长们才是主推手。外在的因素只是一条船,划向哪里,就看划船的人了。我很认同这观点:当家长们不从根本上,不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改变自己时,中国的教改根本就没多大戏。
很多在家上学者,或有志于在家上学者,都常常问我如何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该孩子找什么样的教材等等细微末节鸡毛蒜皮的琐碎事情,给我的感觉,这些家长们观念上没有一丝丝的改变,依然还是很传统,甚至比上学的家长们更传统、更保守、更焦虑、更急切、更顽固,一字入宫门,九牛拉不回。我自己这些年体会,想搞好教育,想帮助好别人,父母们首先要认知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特别是敢于面对自己心里那些不愿意公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父母们应当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把眼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忘掉什么教育,别总憋着如何培养孩子,先聚焦自己,好好观察自己,正视自己,先“培养”好自己才是真的。正如卢梭所说:认清自己是教育好他人的前提!这才是最根本性的东西。所以,我常常在观察我自己,反省我自己,批判我自己,虽然我写博文时还习惯用“我们”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