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犯错误,我们怎么办?

(2010-04-20 09:01:13)
标签:

在家教育

鼹鼠学校

孩子犯错

失败

学习

批评

谅解

安慰

鼓励

帮助

很多朋友都说:孩子一犯错,我就很生气。我会吼他、骂他,有时候,还会控制不住情绪打他。事后,我又会很心痛,很后悔。

是呀,我们都很爱孩子,都希望他少犯错,甚至不犯错,赶快进步,快快长大。孩子是咱们身上掉下来的肉,那么年幼无助,谁又舍得总是吼他、骂他、打他呢?咱们是打在手上,疼在心里。要是别人吼咱孩子、骂咱孩子、打咱孩子,甭管他好意还是恶意,咱都非跟他急不可。

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咱们这些父母,咱们这些大人,所有人,谁不犯错误或有失误呢?人人都会常常犯错误或有失误,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可是,咱们这些父母,咱们这些大人,为什么会常常犯错误呢?是因为咱们这些父母,咱们这些大人,闲的没事儿,就像犯错误玩儿,就像把孩子拽过来,吼上他几句,骂上他几句,打上他几掌,娱乐娱乐,消遣消遣?还是因为咱经验不足、能力不足,从没人教会咱如何尊重孩子、科学育儿,才犯错或有失误?应该是经验不足、能力不足、没人教会吧。既然这样,那经验、能力、所受教育都远远不如咱们这些大人的孩子,又怎能不常常犯错、不常常失误,或者比咱们少犯错、少失误呢?

可是,当咱们因经验、能力不足而犯错误或有失误时,咱们是喜欢别人,尤其是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比如父母、伴侣、孩子、好友、领导等等——吼咱们一顿、骂咱们一顿、甚至是打咱们一顿呢,还是盼望他们谅解咱们一下,安慰咱们一下,以实际行动来帮助咱们一下,当咱们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再遇到问题时,再鼓励咱们一下呢?是谅解、安慰、帮助、鼓励更能让咱们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断进步呢,还是吼叫、责骂、暴打更能让咱们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断进步呢?

那么,以后孩子再犯错误或有失误时,咱是接着吼、骂、打,还是给他谅解、安慰、帮助和鼓励呢?

有朋友说了:你说这些我理论上都懂,也能接受,可是,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明知错了,可就是死不认错,而且一犯再犯,顽抗到底呢?

是呀,这的确是问题,需要好好研究研究。

那么,请问:一般情况下,当别人上来就批评或反对我们时,我们首先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是不是会条件反射般地产生对立情绪,继而想方设法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是面子呢?自我保护和维护尊严是人的本能。既然这样,同样是人,将心比心,只要是情感(时髦话叫“情商”)正常的孩子,面对批评或反对时,有什么理由不本能地以对抗等等方式来自我保护和维护他的尊严呢?

还有,无论是多么亲近的人,哪怕是夫妻,假如对方总是不断批评或反对咱们,咱们会怎样想他?会不会想:“这家伙,就是不喜欢我!老挑我毛病。”呢?既然这样,既然都是人,假如父母总是不断批评或反对孩子,孩子又会怎样想呢?他会不会想:“这爸妈,就是不喜欢我!总是挑我毛病。”呢?据心理学专家讲,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哪儿做错了,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爸爸妈妈不爱我!”

所以,孩子为了自我保护、维护自尊和爸爸妈妈继续爱他,当父母批评他时,他只能被逼无奈地采用死不认错、明知故犯、将错就错、血战到底了。

孩子死不改悔、破罐破摔,完全是爸妈、老师等大人逼出来的。

再说了,回顾一下咱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是成功的经验更易促进咱们进步呢,还是失败的教训更容易让咱们“幡然悔悟”、“大彻大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呢?

记得冲冲小时候,大概是一岁左右吧,刚会走,没事就爱往厨房跑,对炉火很好奇,总想捅捅摸摸。我们不断跟他讲“火会烫着,不能摸哟”。可你越跟他讲这,他就越好奇:“烫”是什么东东呢?有一天,我们刚做完饭,一没留神,他小手特快,“嗖”地一下就去拿滚烫的炉架,结果把手指烫了几个大水疱,疼得直哭。我们没批评他,只是想办法给他疗伤。从此,冲冲就彻底亲身体验到什么是“烫”了,并且学会了一些处理烫伤的知识,至今不忘。

可见:

犯错是最好的学习!

教训是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是在不断犯错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那么,既然咱们说了这么多,从现在起,往后,如果咱们真想帮助孩子及时发现错误和学会纠正错误,让他尽量少犯错误,当孩子再因经验不足、能力不足而犯错误或有失误时,咱们是再接再厉、将错就错地继续以吼他、骂他、打他,逼着他死不认错、将错就错呢,还是以谅解他、安慰他,以实际行动帮助他,并当他在改正错误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断鼓励和支持他,来让他学会认知错误和如何改正错误,经而不断进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另类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