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

(2009-11-27 21:52:38)
标签:

在家教育

成才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体制

教育

是把孩子培养成才,还是培养成人?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且很时髦的话题。这个话题,见仁见智,在此我们不讨论。

 

我觉得,假如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才的话上,父母们不必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主要抓住两条就够了。

哪两条?一是让孩子有爱好,二是让孩子善学习。

有爱好,就会知道自己爱干啥;善学习,就能爱干不会干的也能学会,就能明白自己能干啥。知道自己爱干啥和明白自己能干啥,只要肯干,基本就能成才。

很多年轻人,受教育二十多年,到头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爱干啥也不明白自己能干啥。后来跑到社会上混了一圈,三四十好几了,还是不知道自己爱干啥也不明白自己能干啥。

这种人,成才?屁话。

 

这种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跟他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有关。

 

正常情况下,幼儿和小学阶段,孩子好奇心极强,兴趣广泛,大人应当让他们什么都接触接触,让他们有机会“深造”各种兴趣爱好,然后大致确定他们的一些“最爱”。

到了中学和大学阶段,大人们就应当让孩子集中精力钻研某一两门“最爱”,精益求精,形成专长,让他们大致明白自己将来想干啥和能干啥,确定人生的大致方向。这样,孩子走入社会后就不会晕,就容易有所成就。

 

而事实怎样呢?事实是,我们做的恰恰相反。

幼儿和小学阶段,天天让孩子跟语文、数学、英语或是什么经典这么窄窄的几门死磕,而最能丰富孩子情趣、开阔孩子眼界、活跃孩子思维的音乐、美术、科学、信息、品生、体育等等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最能让孩子接触现实生活的、最能把孩子兴趣落到实处的、最能发现孩子“最爱”的参观、旅行、登山、野营、逛公园、看电影、读报纸、看杂志、玩玩具、做游戏、做手工、读课外书、买菜做饭等等就更成了“耽误学习”的不务正业。

到了中学,本应该抓住爱好,突出特长,重点培养,却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体育等等一哄而上,才开始兴趣培养,眉毛胡子一把抓,啥也没抓好,折腾半天,孩子和大人都不知道自己和孩子将来爱干啥和能干啥,高考填志愿确定人生方向时,家长和孩子都很晕,千挑万选,万选千挑,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前途一片迷茫,心里总是没底。

大学呢,更甭提了,你看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兴趣多么广泛,专注爱好特长精益求精的多么的少。结果,大学毕业好几年了,应聘、跳槽、进修、啃老,社会上混了一溜够,还不知道自己的爱好何在、特长何在,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啥、适合干啥、能干点啥,迷茫得一塌糊涂,天天跟没头苍蝇似的瞎撞,啥都想干,啥也都干不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和小学干了中学和大学的事,中学和大学翻过来干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满拧。其结果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把孩子培养成才!”成了一句震耳欲聋时时高喊的空话。

 

把孩子培养成才,抓住两条:第一条、让孩子有爱好;第二条、让孩子善学习。不仅要抓住这两条,还要抓好这两条。如何抓好这两条?那就是拨乱反正——让孩子幼儿园和小学就干幼儿园和小学该干的事,中学和大学就干中学和大学该干的事。

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家庭教育做起。人人从我做起,家家从我做起,孩子就有希望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就不再是一句可望而不可即的空话了。

其实,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来自父母,来自家庭,而不是体制。

 

以前曾看过一本书,说美国一男孩,高中毕业了,跟父母说:“我不考大学了,你们养活我18年了,我不想让你们再养活我了,我想开个小商店,自己养活自己,然后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他爹妈听后,欢天喜地,强烈支持。

中国的孩子有这种境界么?中国的家长有这种胸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