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导的力量

(2009-07-23 17:22:07)
标签:

在家教育

夏日历险

读书

教育

育儿

如果你想读懂孩子,如果你想“教育”好他们,就请你好好读一读《夏日历险》这部小说吧!虽然有人把它定位为儿童文学,但它同样适合父母们一读。因为,父母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很好的启迪,包括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生活等等。

一口气读完它,感触很多,可好几天了,思绪纷飞,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幸好在网上发现一篇很不错的书评,表达了我的一些感受,转载过来,如下:

 

引导的力量

 

文:刘长鸿
出处:文学报 2006年9月


   

    14岁的男孩杰伊·贝里为了实现自己买小马和枪的梦想,带着心爱的猎狗深入林地去捕捉一群被马戏团悬赏的猴子。然而向爷爷讨教的各种手段,却都被猴子首领吉宝一一识破,男孩不仅没捕到猴子,反而被它们嘲弄了个够。在数次有趣的“交锋”后,男孩和猴子们竟然成了朋友,并帮助它们走出暴雨袭击后的密林,回到马戏团。最后,男孩并没有用奖金去买小马和枪,而是去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便是美国作家威尔逊·罗尔斯在《夏日历险》里为我们讲述的故事。一个关于男孩探索和成长的故事。

    这绝对是一本让人从开始就愿意读下去的书。开始阅读时,19世纪末美国中南部乡村远离喧嚣、充满奇趣的生活便跃然纸上,这会让久居在后工业时代城市文明中的人们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已经不忍释卷了。而且,小说采用了14岁男孩的第一人称视角,数次捕猴过程的紧张刺激、全家在仙人圈祈祷的虔诚庄严、小主人内心的斗争和醒悟以及小说梦幻般的大团圆结局,无不用孩子的语言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来极易进入情境,饶有趣味。更为可贵的是,小说中亲情、关爱被作者表达得十分深切,男孩一家人在清贫环境下情真意切、相依相助的亲情是故事叙述的另一条重要的情感主线。捕猴的故事线索与家人交流的情感线索在小说中相互交织,使小说幽默有趣又温馨感人。

    慢慢读下去,渐渐觉得作者在小说中可能要表达的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是挑战困难的勇气?是不怕挫折的毅力?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对自然充满敬畏的态度?虽然这些在小说中都出现过,但却都无法作为小说的核心命题。

    先来看看人物吧。小说中“爷爷”是这样一个人,他非常爱他的孙子,听到男孩捕猴的想法后也非常支持,他一次次为男孩提出了捕猴的“秘笈”,无论是开始时下捕兽夹、挖陷阱、布网子的“强攻”还是后来与猴子们交朋友的“智取”,无不耐心讲解、言传身教,但是却没有一次真正出现在捕猴现场;“爷爷”带着男孩驾马车去镇上,通过一条河时,他将缰绳交给男孩,鼓励他独自驾驭马车过河;男孩得到奖金后,希望“爷爷”为他选一匹小马,但“爷爷”却一直强调要男孩自己做出选择;“爷爷”从未告诉过男孩家里是多么需要这笔钱为男孩的妹妹治病,他只是用一匹腿上有伤的小马做出了暗示,他尊重男孩自己的选择。

    “妈妈”永远是喋喋不休地关心孩子安全的,但她从来没有过让她的孩子必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即使面对捕猴这个具有一定危险的活动时,也没有加以制止;“爸爸”同样如此,听到男孩捕猴并不顺利的消息,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而替男孩去做,最多只是和男孩讲了一些道理并帮助挖了陷阱,他和“爷爷”一样,从没有真正参与到捕猴的过程中去。

    随着故事脉络的逐渐清晰,一个真正贯穿于小说的主题似乎已经浮现出来,这就是“引导的力量”。引导就是一种带领而不代替;指导而不指挥;期望而不要求;启发而不强迫的态度,一种让被引导者独立体会、提高认知、自主完成的做法。

    小说中关于这种“引导的力量”的描写比比皆是。这么多“引导”在一起,我觉得应该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是:家长应该只向孩子讲他们不知道的,只为孩子做他们做不了的,对于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后,让他们独立去思考和实践,这应该是引导的最高境界。

 

引导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淋雨小孩
后一篇:笑的力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