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橡树》教学设计

(2007-06-23 10:20:44)
 

《致橡树》教学设计

     ——--张海燕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它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2.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3.领会诗人的爱情观,重识自己的爱情理想。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的爱情观——木棉与橡树之间平等、独立、祸福与共的爱情。

教学难点

运用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提问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作品里,在日常生活中,爱情都是人们谈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作家写作的一个主要素材。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回忆一下我们曾听到或者看到过哪些写爱情的经典诗句。

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自己也举出一些诗句如“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生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表述了不同的爱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女诗人舒婷最重要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她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在倾听鉴赏以后回答吧。

(二)整体感知

播放多媒体课件 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朗读整首诗歌。读完以后,教师有感情的范读一遍,请学生仔细倾听,感悟诗中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快慢。

(三)诗歌鉴赏

1.在朗读完诗歌以后,请学生将诗题《致橡树》补充完整,并简单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依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评价。教师讲解:可以补充为《木棉致橡树》,《致橡树的一封信》等。

全诗的主要内容是木棉对橡树的告白。

2.根据诗歌的内容,思考橡树与木棉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各象征了什么?

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具有的阳刚之美、坚强、挺拔、有立。

木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的美丽、勇敢、坚韧。

3.寻找诗中的其它意象,讨论这些意象中诗人赋予的情感,以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教师分析:例如,“凌霄花”诗人的态度是“绝不像”,带有鄙夷的色彩,因为“凌霄花”是一味的攀援,依附橡树,炫耀自己。它和橡树的爱情是一种依附关系,没有平等;而“鸟儿”是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是一厢情愿的取悦橡树,因而作者的态度是“绝不学”;“泉源”是对橡树不求回报的奉献;“险峰”是甘愿衬托。“日光”,“春雨”没有写出,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补充内容,如温暖的阳光,滋润的春雨等。根据回答,引导他们更好的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这里,作者用六个否定句表达自己对别人爱情的态度“不,这些都还不够”,进而引出自己的爱情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4.请同学们思考诗人为什么要以木棉树的形象来表述自己的爱情理想?

讲解:树与树之间首先是平等的,其次是能够相互理解,沟通。

5.请同学们朗读表述作者“伟大爱情”的诗句,分析概括出诗人憧憬的爱情的内容。

教师依据情况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一起分析得出诗人平等,独立,风雨同济,祸福与共的爱情观。

6.“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不是就是我们长说的爱屋及乌呢?如果不是,谈谈你的理解。

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可以得到认可。

(四)层次分析

请学生给诗歌分层,并说明这样分层的原因。

以“不,这些都还不够。 ”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层。

第一层:宣告了自己不愿意为男性的附庸,表达了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否定。

第二层;表述自己的爱情观——平等、独立爱情。

诗人应用了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先否定其它几种爱情,是破,再写出自己心中的爱情,是立。

(五):深入领悟

1.介绍诗人舒婷

当代著名女诗人,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初中未毕业便下乡插队,回城后做过多种临时工。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其诗歌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拓展了崭新的审美视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代表诗作有《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2.关于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朦胧诗”在诗歌内涵上追求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往往具有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表现出冷色调。注重主题的创造和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自我意识的闪念和幻觉,诗歌意象往往带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代表诗人:舒婷、北岛和顾城

(六):结束

最后,在学习完这首诗歌,理解作者情感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布置作业

课后背诵这首诗,并与《我愿意是急流》作比较阅读。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援)

 


鸟儿(一厢情愿)                     平等独立

                    橡树                   木棉  肯定

否定                                

泉源  险峰  (奉献  衬托)               伟大的爱情

 

日光 春雨(?)                      根——相握

                                                       (互相致意)

(奉献)                           叶——相触  (相守相伴)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艰苦)

                                              

[风雨同舟]

                                         [祸福与共]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