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不会写文章了
(2022-07-26 14:04:14)
十年前,我退休了。庆幸的是,我认识了夏云翔,看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共望明月各自泪”,对文学的兴趣又浓了起来,经老同学范松林介绍,投到了“聚桂文会”王立会长的麾下。入了这个圈,便跃跃欲试,也想写几篇有点文学色彩的文章。
但是,几年下来,实在让我有点沮丧。
原以为,我的文笔还可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喜欢看小说,“保卫延安”、“走向胜利”、“生死场”,“生命之爱”,等等,就是那个时候看的。没有小说了,就看姐姐的高中课文,当初的“神童”后来的“右派分子”刘绍裳的“青枝绿叶”就是那时候看的,他还是个高中生,课文里就有他自己写的文章,这使我非常佩服。我在初二时全校作文竞赛,还得了个第二名,班主任卜老师让我当了个语文课代表,大约他也以为我今后文字方面会有些潜力。上高中时,政治氛围逐渐浓起来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逐渐淡化,我的很多课余时间泡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小说“欧阳海之歌”、“艳阳天”。“大学春秋”,这本描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说里有让我终身难忘白亚文的名言:“英雄战胜了五秒钟的动摇,胜利的凯歌才响彻云霄”,很有文学色彩吧?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当然,这是被批判成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英雄怎么会有五秒钟的动搖呢?这不是给英雄抹黑么?同时还看的,有批太平天国李秀成的文章、评海瑞罢官的文章。不久,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文革中,这个文字的功底便显露出来,那时候写东西的特点是:政治第一,慷慨激扬;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些东西,我内心实在有些抵触,用右派分子的话说是:“朱师傅烧的一手好菜,但是自己并不喜欢”。文革中期开始,跟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感到文字这东西要惹禍的,便远离了写文章,因此,下乡这五年,除向住在同一乡下小镇上的现代文学评论作家朱汝瞳那里借几本书看看外,主要数理方向,实用于筑机耕路、建拱桥方面了。
知青抽上后,在供销社工作,工作需要又开始写点东西了。这个阶段主要是工作总结和汇报、调查报告之类,这类文章的特点是要实事求是,以数据说话,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不需要文学作品中那种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文风逐渐转向“实在”,这些总结、调查报告之类写得还是让领导和同事们肯定的。后来,到了外贸公司,一干就是近三十年,这些年需要写的,基本上还是应用文系列的,除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外,还有公司的规章制度、考核方案、经济形势分析、政策解读等等,这些文章的特点仍是要求实事求是,各方兼顾平衡,不能夸大其辞,文章要有中心,能反映问题,让人看得懂。后来,虽有秘书代笔,但是,“朴实”已成为我写作和审核的基本要求和习惯。这些东西,也谈不上文学作品了。
后来,兴起了一个叫“慱客”的东西,挺好的,工作之余,便在电脑上捣鼓一阵子,发表出来,让人家评论,感觉蛮好的。但那时的文章,基本上是生活工作经历回忆性的,经济时政评论性的,实在仍是称不上“文学作品”。
进了聚桂文会后,看看圈子里的朋友,文有文风,诗有诗意。我最佩服的,是王立的散文,这实在是中国作协大作家的手笔,最近出版的杂文集叫“却是旧相识”,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博古通今,你看,范蟸、西施、唐琬、方孝儒、朱。尊、王国维、潘金莲、貂蝉、林黛玉等等都是“旧相识”,他们的话信手拈来,引用自如,那得看过多少书!遣字作句很有底蕴,确实很有文才!姚浦凇的古体诗,典故用得出神入化,会诗会画,尤擅长画兰画竹,“休笑今春方破石,来年由我扫云天”,这个豪言壮语,大有李白风范。董君莲的现代诗,想象如此丰富,把少女情愫跃然纸上:“我呼喊着洁白的海鸥/追逐船的方向/采撷一束/雪一样洁白的浪花系在心上/悄悄地/用浪的花瓣,海的胸膛/记录属于恋爱的时光”。浪漫不?情深不?作为一名奶奶级的作者,不简单吧?云翔兄一口气出了七本书!还想出了个“记实小说”的体裁,这实在是我无法理解的。黄百妹左手向上飞出二个铜板,右手举枪,啪、啪、啪!一抢三声!厉害不?小说可以虚构,怎么写实?但一查百度,确有“记实小说”这种体裁,这实在让我有些惶惶。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仰天叹息,向苍天认输,心服口服自认水平不行了!
我有点悲哀,当年的文学爱好者,想不到最后不会写文章了!苦闷了几天,忽然阿Q起来:倘若我人生道路在青年时转进了另一条小路,不去经商不去当劳什子的总经理董事长,而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或普通职工,不去养成几十年的应用文习惯,说不准我也可以写出几篇好文章来!这样一想,竟释然了!
于是,便有点自得其乐起来,晃悠晃悠的,很想象阿Q一样哼几声,“得得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手一甩,料不到是甩不开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