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武城运河(上)(转)

(2008-09-19 15:43:55)
标签:

杂谈

                               漫话武城运河(上)

    武城人对大运河一往情深。我们习惯把运河称为母亲,而自诩运河儿女。千百年来,武城人依河而居,受河水哺育,赖运河以存,在运河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灿烂的文化,演绎出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
    沿河走走,为运河写点东西,想法由来已久。借今年 “五一”和端午两个短假的闲暇,约好友四五,骑车上堤,自四女寺溯流而行,做卫运河武城段采风。一路行来,感慨颇多。古镇古村,引人遐思,故物遗迹,发人远想,所见所闻,难以详述细话。拙笔无着,仅能古迹浅考,今事简描,以不负乡人之望。

                                  人杰地灵四女寺

    四女寺是个很有名的千年古镇,位于武城县东北部的卫运河南岸。历史上四女寺曾长期隶属恩县,1965年始划归武城至今。我们的 “沿河行”活动就从这里开始。
    四女寺村名的由来,缘自二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故事。 《虞初新志》中 “山东四女祠记”有载:
    汉景帝时,地有傅姓长者,好善,年五十,无子,生四女,皆明慧知礼。寿日觞父,父曰 “吾五十无子,奚寿为?”四女愀然曰 “父期于子者,为终养计也。儿即女,亦可代子职养父母,父母其勿忧。”明日,俱改男子装,四女共誓不嫁,以侍其亲。
    庭前古柏树,叶生龙爪,树身生鳞,金色灿然。乡里咸骇异,以为孝感所致。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天神鼓乐降于庭,树化为龙,载翁媪及女上升而去。里人感之,遂建为祠。
    村名傅家庄亦由此改称四女寺。之后兴起的四女寺古庙会,香火极盛,朝拜者众,自西汉至民国二千余年从未中断。
    唐贞元年间,四女寺 (当时称贝州青阳)人宋廷芬,生有五女,长若莘,次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个个聪慧,善属文,勤学,有志,俱德才,经李抱真举荐,被唐德宗召试,悉留宫中,帝赏其才德不以妾侍命之,呼学士。特别是长女莘,著有 《女论语》十篇,曾于宫中总领秘禁图籍,卒后赠河内郡君。次女昭,历德、宪、穆、敬四朝,帝妃与诸王皆待以师礼,呼先生,宝历初(825年)卒,赠梁国夫人。
    四女寺历代人物辈出,世家文化昌盛。郭氏家族明代有都御使郭麟、郭镗,皆名重一时,清代有红学家郭仲德著 《郭批红楼梦》传世,我国铁道部前负责人郭鲁也是该族后世重要人物。
    历史上的四女寺不仅文华灿烂,而且武风强盛。村前高鸡泊历来为豪杰聚义之地,隋末农民起义更是前后相继多年。著名的义和团运动,也曾在四女寺留下深深烙印。四女寺人参加义和团人数之多,运动之广,烧教堂杀洋人之猛烈,为当时四乡之最。后来慈禧太后翻云覆雨,对义和团由靖绥改为剿灭,四女寺人入京闹义和团被朝廷砍头者就有二十多人,还有一村被山东巡抚下令南迁八里,入乱泽大泊深处垦荒思过。抗日战争初期,鲁北抗日义勇军英雄宋景周即是四女寺人。他在保卫四女寺的战斗中,率部与数倍之日伪军血战,最后壮烈殉国,谱写下一曲运河儿女不畏强暴誓保家园的英雄赞歌。
    四女寺的人杰缘自地灵,缘自河川形胜的灵运。
    四女寺背倚运河,面朝大野,宋元以降,就因运河这条通往燕京黄金水道的原因,而呈现 “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的繁盛景象。自明代始,恩城一直在四女寺设置 “左衙”,即县令驻节县城,县丞分驻四女寺,并在此另设一位主薄,以处理卫运河码头上的钱粮财赋事宜。七百年来,已成通例。恩县遂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的 “一县两治”处所。四女寺背依的运河,正处于一脉九流的分水岭,五百里故渎的萦结处。卫运河滚滚西来,在此一分为三。南侧一条古鬲津河,乃 “禹疏九河”之一,其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此河原名 “减河”,1971年扩大展宽后又名为 “漳卫新河”。此是卫运河主要泄洪通道,蜿蜒东去,自无棣入海。中间一河从古鬲津河道堤隔而出,名 “岔河”,东入德州市区后,河滩近年建成 “锦绣川公园”,是德州人游玩休闲的好去处。西北一股连通南运河,有水闸船闸,经沧津入京城通州。四女寺大闸气势宏大,雄伟壮观,是国家重要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市内著名旅游景点。立足闸桥,极目四望,大河秀川之形胜尽在眼前,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思奇想。四女寺所面朝的大野,是苍茫渺远的故渎大泊,曾是好汉啸聚、英雄举义的所在。每临观之,必使人顿发怀古之幽思,令人神飘意远。四女寺东有牛角峪、陈公堤,皆古之遗迹,是四女寺灵秀风水之一角。古恩县八大自然景观中,四女寺就有运河帆影、贝野长堤、槐荫清风,八分风光占其三。
    沿运河大堤西行,出四女寺六里便到吕庄子村,这是我市著名作家、学者刘金忠先生的家乡,也是小说《故渎》里那个小龙泉村。村前一处隆起的高台,即书中主人公宋景周晨起习武处。再沿河西行,便见堤下村庄多以屯名,头屯、五屯、二屯等等,直到第十 (屯)。据说,运河对岸的河北省地界内也是屯屯相连,可见这里曾是古时屯垦之地。遥想我们的先人们,依河而居,为应付频繁的北方战事不得不亦农亦兵,平时屯垦习武,战时千里赴难。当他们辞别家乡亲人,执戈登舟之际,是不是也有 “风萧萧兮 ‘运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情怀呢?一串古老的村名,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永远难忘的历史。

                         恩县洼滞洪区与西郑庄进洪闸

    恩县洼滞洪区位于武城县北、东部,南至318省道 (恩武路),东到陈公堤,北达卫运河,西部从吉位到西王屯到漳南镇到西郑庄,以海拔24.82米等高线为界,总面积301平方公里 (原为325平方公里,后被武城县城占去24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量7亿立方米。恩县洼滞洪区是卫运河的宝葫芦,当卫运河水位超限,津浦铁路及天津市区受到洪水威胁之时,用此滞洪区分洪蓄水确保安全。解放后,该滞洪区被国家启用三次。1954年,第一次滞洪1.4亿立方米;1955年,第二次滞洪 1.7亿立方米;1963年,秋季大雨连日,河水暴涨,水与堤平,万分危急,国家下令在四女寺村西炸堤泄洪,滞洪6.8亿立方米,近于满容,大洼之内一片汪洋,火轮船可随意往来行驶。
    恩县洼自古就是常年积水河汊交错芦苇丛生之处,利于蔽兵,豪强出没,史称 “高鸡泊”。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此聚义,刘黑闼再举义旗,历史上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高鸡泊苍茫旷远,景象不凡。康熙本 《虞初新志》 “皇华纪闻”中载:
    高鸡泊,在恩州西北四十五里,春秋之际,清晨辄现城郭人物,林木郁葱,日出乃不见。自唐宋以降,屡见不鲜矣!
    如今的恩县洼滞洪区,在国家的关心和武城人民的努力下,防洪避水安全撤离体系完备,道路桥梁避水台建设齐全,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区内148个村庄都已走上小康之路。
    总结历次滞洪坏堤的教训,水利部门开始考虑修一座泄洪闸。
    1967年在恩县滞洪区西北端的西郑庄附近,破堤建闸,1968年闸成,并于闸外两侧配套建设了长达13公里的导流堤,束洪堤间,不至乱溢,控制进闸洪水直入大洼腹地。
    西郑庄进洪闸有11个孔道,设计进洪流量1200立方米/秒,导流水道宽近百米,导流堤高2米左右。站在进洪大闸之上,眺望浑茫苍远的滞洪大洼, “96.8”武城人民团结抗洪的场景又现眼前。1996年8月卫运河大流量泄洪,河圈之内洪水已漫上半堤,闸内水深十几米。由于水深压大,西郑庄进洪闸底部突然窜水进洪,水柱一喷老高,情况十分危急,武城县干部群众闻讯赶来,奋力抢险,十几台推土机、轧路机,几百名民工挑灯夜战,经两昼夜抢筑,终于在闸外围起一道阻水堤堰,控制住了渗漏险情,确保了卫运河的安全行洪。

                              英雄故里漳南镇

    在武城县的西北部,卫运河东岸有两个山东名镇,玻璃钢之乡——山东省武城县滕庄镇、鲁权屯镇,而与之相近的卫运河西岸,是河北省故城县县城。这“一城两镇”正好形成“T”型布局, “一”的西端是故城县城,东端是滕庄镇, “1”的南端是鲁权屯镇,而 “T”字横竖相交处就是漳南镇村。
    漳南镇村隶属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镇管辖,是古漳南县遗址。据文献载: “隋开皇十八年,改东阳为漳南县。”漳南镇的出名,不仅在于曾是古县治遗址,而在于历史上此处曾发生过著名的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三大农民起义主力之一的窦建德起义,就在此发祥。 《旧唐书·窦建德传》开篇有言“窦建德,漳南人也。”
    公元573年 (隋建德二年),窦建德出生在贝州漳南 (今山东武城漳南镇村)。他少时聪颖过人,长大崇文尚武。公元604年7月 (隋仁寿四年)由于不堪忍受隋炀帝的腐败统治,与同乡好友孙安祖决定揭竿起义,“建功于世”。他们首先召集乡亲数百,在漳南树起义旗,后又转移到芦苇丛生可以蔽兵的高鸡泊内。公元616年 (隋大业十二年),窦建德率七千精兵,击溃隋兵郭徇部数万人马,于是声名大震。后,窦建德率起义军走出高鸡泊转战山东河北一带,并于公元618(隋大业十四年)3月斩杀宇文化及父子后,正式成为 “夏王”。公元621年 (唐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兵弛援被困洛阳的王世充部,误入 “牛口峪”,被唐王李世民生擒,并于次年在长安被杀,时年49岁。
    窦建德兵败被杀后,他的同乡部将,漳南人刘黑闼秘密潜回家乡,重整队伍,再举义旗,在漳南镇又进行第二次起义,半年时间便占据了窦建德的旧地。唐武德五年,自封为汉东王,年号天造,建都洺州。唐朝曾先后派齐王李元吉、太子李建成,引兵攻打刘黑闼。刘黑闼率漳南子弟兵据险以抗,给唐军重创。唐名将罗士信、李元通皆战死漳南。公元623年 (唐武德六年)由于叛徒诸葛德威谋反,刘黑闼被杀。
    由漳南人发起的隋末唐初漳南农民起义,以窦建德为中盛,前有高世达发难,后有刘黑闼接续,流波余响延续几十年,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表现了漳南人威武不屈的勇敢精神。
    古老的漳南镇因英雄辈出人文丰茂而留下了许多故物遗迹。城近曾存一高埠,是窦建德、刘黑闼为发布命令、指挥战斗而设置。后人谓之点将台。因此台隆高,四野平坦,周围环水, 《武城县志》曰: “每晚朔夜,登台远眺,朗如月夜”,故有 “漳南月夜”之称。漳南左近有罗士信墓和罗士信淤泥河陷马坠枪处等缅古遗迹。明代,又于城南建有漳南书院,传道授徒以正教化,使英雄芳名与故乡古迹共传后世。清光绪二十年恩县教谕杨估廷,曾对漳南(镇)写过三首诗, 《漳南怀古》、 《罗士信墓怀古》、《漳南书院》。历代文人墨客凡过武城者,多有对漳南的诗颂歌唱。
    如今的漳南镇,是著名的玻璃钢之乡。全村1744口人,417户,仅工商业务人员就有近300名,百万资产以上的企业21家。全市第一个上市融资的民营企业——中南集团,就诞生在漳南镇,并由此走出武城,走向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