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着镣铐的当代隐士——试论郭力家诗作《秋风为沧江所破歌》的隐逸书写李文杰

(2021-08-28 21:31:26)
标签:

文化

情感

杂谈

分类: 评论

诗歌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在被不断丰富着。胡适之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诗歌体式,比如早期创作的《两只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虽然依旧没有完全摆脱旧体诗的束缚,但已经是很大胆的尝试了。直到后来朦胧诗的出现,到90年代的第三代诗人,诗歌越写越大胆,形式越来越多样,以至于派系林立,争奇斗艳。

今天的现代诗坛泥沙俱下,很多创作者都想落实“新”诗的合法建构,但最终难逃语言和思想的宿命。即使一直处于语言先锋地位的郭力家,虽然他的诗歌处处都在试图解放直觉,但也难免留下破坏的痕迹。“是福不是火,是火躲不过”“好自为梦”“青青春春”,这样的化用在郭力家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应该承认的是这种做法解放了词语本身,也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但他也只能在汉语规则下大胆的写着自己的“当代实验诗”。

 

纵观郭力家的诗歌创作历程,从80年代的《特种兵》到如今的《秋风为沧江所破歌》,可以看到他一直在保持自己的个性书写,包括反语法,平民化的写作策略。但我们也应该从中体悟到诗人的精神向度直逼现世,已经完成了由硬汉式的特种兵到充满悲悯意识的隐士的角色嬗变。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郭诗中潜藏的悲悯和担当,探究当代隐士是如何戴着镣铐在一首诗中实现隐逸抒怀,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隐逸山水中的自然书写

“隐士”一词早在战国末期就已出现,是指君主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而遗漏的知识分子,但在今天随着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它也可指主观上在某一阶段隐逸于山水之间的士。换句话说,隐士是对一个人身份特质的确认。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士人隐居山林,是为了保持个人直觉和人格的独立。而诗人郭力家也是如此,他退休之后,隐于云南,终日与澜沧江为伴,以画眉鸟为侣,“沧江有数/早晚待我一丝不苟/云山威武/日夜对我如数家珍/画眉嘹亮/天音伴我闻歌起舞/秋色辽阔/轻风抚我眉清目秀,诗人在沧江云山之间,在画眉鸟的鸣叫,在辽阔的秋色里,始终保持高度的个人直觉和山水的志同道合。

而“隐士”和“隐逸”两个词语又是共存共生的。“逸”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逸,从辵兔。兔謾訑,善逃也。”由此又可引出“释放”之意,在郭力家的诗中,他可以从滴血的文字中跳脱出来,“山连着山的地方草木就慢了/浪奔浪流的地方燕鸟就灵了/人生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一句话/娱嘬有理”,在自然美景的感召下,诗人可以从忧伤的情感中释放自己的诗意天性,沉浸在山水相依,鸟鸣啾啾的地方,来寻求心灵的解脱。

自然书写在郭力家的诗歌中有两种内涵,一是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青山绿水”“大雨”“秋风“草木”“燕鸟”,诗人善于把对生活生命的感悟通过清晰的自然笔触表现出来。“秋色给我带节奏/沧江岸边好散步/有多少爱可以形散神不散/和秋天一起清点落叶缤纷/心知肚明”一座秋天是真实可信的,诗人在赞美秋色时,也表现出在“落叶缤纷”之中可以与秋天一起清点到底有多少虚假的爱存于世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克莱尔说“语法就是暴君,我绝不会受它奴役”,郭力家在一些句子里无视语法的存在,只注重个人的直觉,这种直觉也是自然书写的一个体现,他不会刻意去迎合什么,而是随心而写。“让结果说你诗/让诗结果你”“字里纸上/哀哎唉爱”“忙忙活活/青青春春/兢兢业业”,他会根据个人的语言节奏和情感抒发来改变词语的搭配及其语法构成,来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郭力家是这样的,他在山水鸟木中寻找可心之物,在自然书写中实现自身的精神隐逸。

 

二、实事求神里的悲悯情怀

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到“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是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记忆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郭力家的诗一直在灵感的基础之上,试图与神相联,“如果你没碰上我/上善若诗/实事求神/你听说过吗/我也是头一回这么感觉的/看你举目无亲的/麻溜就告诉你了”,对于那些罹患厄运的人,诗人以对现有词语的破坏手段来寻找精神出路。虽然郭力家自己说他不信上帝,但他的很多诗篇都是在书写苦难之后,适时地让“上帝”出场,并以此来度化悲欣旧闻。当然,在目睹了“人民辛苦”之后,他又说“悲悯逼我无处下手”,这又迫使诗人对上帝这一角色重新构想,“上帝可能喝假酒了/醒了可能恼羞成怒了/否则不会趁我退休了/专门爱上了发口罩/忘了本职工作是/发慈悲”,这种带有黑色幽默式的调侃,一方面将上帝拉回人间,一方面又揭示了当下人的精神缺失----慈悲。

于是他只好选择“阿门”,“阿门”希伯来文amen,本是《圣经》中用来祝颂、感恩、祈祷和赞美的宗教用语。“好自为梦/阿门你我”“云山雾罩究竟有几个秋/天不下雨还有谁能甩干/阿门”“感觉身边的善男信女越来越靠不住了/说着说着就掉链子了/极大的伤害了我对这一届兄弟姐妹的自信心/阿门”,诗人以悲悯意识来感知人生,以一种悲悯风格来构建独特的诗歌意境,从而使每一位读者走进这种意境时,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或者唤醒人的某一种慈悲。郭力家在秋风下的书写,极大地观照了底层人的生活,“成千上万的诗意儿女/一夜之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事实也是如此,郭力家诗歌下的众生是平等的,他以平民立场来抒写日常小事,在这些小事中我们又可以窥见诗人的悲悯情怀。

 

三、上善若诗下的精神胜利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是因为水有它自身的特质---滋养万物,利于众生;柔顺无形,不与人争。然而在当代语境下,上善若水这一朴素的自然主义唯物观显然失去了该有的生命力,郭力家的“上善若诗”从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它的另一层语境义,诗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也可以滋养灵魂,解放直觉,诗也应该不与人争。“反复流浪/东奔西走”的诗人,选择在“至暗时刻”相信“天光嘹亮/不离不弃/天意天定/诗意人行”。诗歌来源于民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意,都拥有要诗意地栖居的美好愿景。能否让诗意联合起来,关键还在于人们如何看待人生暂时的困窘处境。

诗人告诉我们,要“保持眼睛有温度的打量生活/是一个汉语诗意人员/起码的绅士本分/面朝秋变/冷暖有度”,今天,在抖音短视频的冲击下,每天我们都会接收大量庞杂的信息,每天都在悲喜交加,长此以往,必然会由于受到某类信息长时间的刺激,而慢慢地失去有温度的辨识力。只有保持“有温度的打量生活”然后才能“从舌尖上一步一步缓解/人类一败涂地的大是大非”。由此看来,“上善若诗”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力的。

“精神胜利法”本是鲁迅笔下阿Q的生动写照。它的特征是在客观世界中遭遇挫折,通过心理暗示来舒缓和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有不少人对阿Q的这种心理特质嗤之以鼻,但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认识到它的局限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精神胜利法”对于现世人生的积极意义。

郭力家将来自汉语悲欣人间的压力转化于诗意当中,他并没有“施虐”,也没有“自虐”,反而将所有直觉下诞生的语言全部以诗的形式来纾解种种生命困境。“我们妥妥的守望相助/我们静静的同病相怜/从东北到云山/我们只能比比划划的/用最后的晚餐/然后一脸懵逼的/貌似胜过活神仙”,在窘境来临之时,我们可以从诗句中看到一些群像特征,他们守望相助,同病相怜,这是一种有温度的书写,诗人仿佛要婉约抒情,但他立即以带有喜剧色彩的词汇,“比比划划的”“一脸懵逼的”,来撞击读者的心灵,这种出其不意的诗歌写作策略,往往能化解心灵的困境,解脱烦恼,获得胜利者的喜悦。以诗性为核心的精神胜利,才是诗意人生的本质。

 

当下的诗歌创作,包括一些诗歌活动充盈着浮躁的气味,郭力家在他的诗的空间里构建了一个郭式庄园,他坚持自己田园牧歌一般的生活,他会适时地请出具有东北性格的上帝,喝酒,聊天,写诗。他一方面书写苦难,一方面又在苦难的前方点染了一盏悲悯之灯,告诉人们:实事求神吧,相信上善若诗!只有这样,才能救赎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