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坛著名超级愤青——广子诗歌《回家》赏析

(2008-06-03 23:43:04)
标签:

文化

             《回家》

               ■广子

奔跑的群山和石头,奔跑的烈风

我回来了。形单影只,衣衫款款

荒凉的井架,苦难的隧道,还有那无辜的瓦斯

我回来了。手握黄沙,驻目遥望

依然暴躁的父亲,依然软弱的母亲

我回来了。升火造饭,满面疮痍

一把骨头支起的屋顶,一根筋的家呵

我回来了。寡言少语,一日百年

我回来了。我回来了。然后

我离去。故乡犹如异乡

06.11.25.凌晨5时

 

    广子是我为数不多的好朋友中的一个。认识他是在1993年的“北京之秋”中国散文诗笔会上,那时候的广子基本上还是一个超级愤青,长头发、小胡子,面对众多的所谓“大腕”、“名流”,在会上喝倒彩,带头打呼噜呼呼大睡,一脸的玩世不恭。当时我记住他的诗只有一句:“呼伦湖,是哪一只手把你安放在大地的中央?”此后心照不宣,在较量完酒量之后,我们成了永志不忘的朋友。剩下的是彼此的牵挂。

他曾经写了一篇《京都挥别》,发在《内蒙古青年报》上;我写了一篇《想起广子》,发在当时的《昆明日报》上。然后是办民刊。他的《坚持》还在坚持,我的《边地》无疾而终。这样血性、热诚,同时热爱诗歌的朋友,不是太多。现在还能记住的,是他曾经的组诗《穿过冬天的花园》。后来他诗风大变。而我“归隐”到云南的深山里喝酒去了。

一别如梦。感谢美好的网络时代,睽隔多年,我们还能把对方揪了出来。

这首《回家》,选自他的博客。看完只有两个字:喜欢。说真的,诗歌之外,我对他的生活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曾经在内蒙乌海一个叫做老石旦的煤矿工作。后来流窜到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某频道做过撰稿人。后来再次跳槽,当了一家餐饮公司的副总。后来的后来就是今天,我们在电话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并且渴望重逢。

 喜欢《回家》,是因为它延续了广子的语言风格:猛烈、大气、内敛。“奔跑的群山和石头,奔跑的烈风\我回来了。”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开场白,先声夺人,让“群山”、“石头”和“烈风”具有了草原儿女的奔放和阳刚。“荒凉”、“苦难”和“无辜”,是对旧生活的刻骨铭心和难以消解。

由远及近。昔日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依次重现,父亲依然“暴躁”,母亲依然“软弱”,“一把骨头支起的屋顶,一根筋的家”极力刻画和描摹的,是山峦一样切割不断的血缘血脉,和游子归家的羞愧和万般无奈。一系列的排比和重复,犹如山风在耳,余音不绝。最后一锤定音:“我离去。故乡犹如异乡”。在“家”的面前,再强大的游子都是渺小的。不论“手握黄沙,驻目遥望”的近乡情怯,到“形单影只,衣衫款款”的茫然与无助,还是“寡言少语,一日百年”的沉默和坚忍,血和泪,都在心中流淌。这是真正男人的表达。而 “满面疮痍”的,除了作为符号的“家”,还有自己千疮百孔的经历和难以弥合的疼痛。

因为离开是必须的,我们的家只属于眺望。

                                                            (杨镇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