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位选择原理
1.区位选择与放弃
人类对于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 放弃 在其他区位的利益 为代价,因此在选择时必须对选择对象
及备选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比如:建设三峡大坝,需要考虑 坝高、不同的大坝高度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
条件、大坝周围的居民数量、居民年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能够提供的社会效益,包括发电收益、蓄
水防洪消耗等。
为了令选择 具有一般性,情境设计通常是抽象的、量化的。比如,冯·杜能 为 分析市场远近对
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韦伯的工业区
位论中,厂址首先在燃料地、原料地、市场中进行选择;然后再运输成本最小和劳动成本最低的地方
进行选择;最后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低 与 厂商集聚导致成本降低进行选择,以反映生产要素的分布
和工厂区位选择本身对工厂区位配置的影响。
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
区位选择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地点,重要的是选择与这个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
比如,个人住房地点的选择,与住房类别、户型、住房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住房位置距工作
单位的距离 以及 住房周围的医疗、学校等设施相关。 港口的选址, 则要具备通航、停泊、驻港
条件。 对于经济特区的选择,我国深圳、珠海、厦门 在选择是充分利用比邻 香港澳门台湾 在文
化、物质和经济交流上的优势。
(二)地表差异性原理
1.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
不同尺度和规模的地理现象,其作用机制和对它的解释具有显著差别。
比如,小范围的下垫面植被覆盖变化对大气环流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城市气候来讲就不可忽视。
但对于城市气候变化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小尺度的下垫面发生的变化,还要考虑整个气候空间模式的
变化对城市气候是否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城市所处气候带)。
2.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
大气环流、水循环和生物循环是地表直接与太阳能想换的自然过程。由于海陆间温度差异,导
致海陆上方的大气膨胀不同,造成压力不同而产生海陆间的大气环流。海陆间对水分的蒸发和吸收
差异导致江水的不同以及海洋从空中向陆地输送水分。
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导致大气环流和水循环;中等尺度上,高山和平原间的热力差异导致昼夜间的
风向变化;我国北方上去阴坡和阳坡的热力差异产生了因蒸发差异导致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
植物组合和长势。
地理学中 地球上从赤道向两极、从山地道高山顶,由于热力差异而形成的土壤、植被类型的分
带和分层现象,被称为 纬向地带性 和 垂直地带性; 海陆间 由于热力差异导致的江水差异而形成
的土壤、制备类型变化 称为 经向地带性。
3.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运动即使地貌内营力的基础优势形成地表复杂多样景观的重要因素。地理学中将地壳运动
看做既定事实,不要就地貌形成机制,而是关心这种地貌引发的地理环境变化。
比如,香港港口(2003年前,全球共有-15米以下深水港19个。它们是:韩国韵釜山港和光阳
港,中国台湾地区的高雄港,香港,新加坡,日本的东京港、横滨港、神户港、名古屋港和大阪港,
马来西亚的丹戎佩莱帕斯港,荷兰的鹿特丹港,德国的汉堡港,意大利的迪里雅斯特港,美国的洛杉
矶港、南路易斯安娜港和奥克兰港,法国的邓刻尔克港和勒哈佛港。2005年前,增加中国的海港、天
津港和宁波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法国的马赛——福斯港;美国的纽约——新泽西港等6个港口。
届时,全球共有-15米以下深水港25个。 香港,2003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010万标准箱,在世界集
装箱大港中排名第一。该港已有-15米以下的深水泊位30多个,还在增建。)一个港口要发展集装箱
运输必须有 深水航道、深水泊位。香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然条件么? 地转偏向力是河流摆动的一
个重要影响因素,注入珠江的诸水系也不例外,这些水系汇入珠江后,也会摆动,由于曲流的惯性作
用在 伶仃水道西侧形成堆积区,而在东侧成为 侵蚀区。 潮汐引发的沉积在珠江口东岸造成相对较小
的负面影响,却维持了较好的港湾条件。所以当轮船吨位变大时,澳门港口的条件逐渐失去优势,而
香港的通航和贸易条件却越来越好,从而发展成为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
4.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基本自然过程
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搬运和堆积形成河口地貌、冲积平原、洪积扇。
由于季风气候,中国北方春季,风蚀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的破坏作用较为明显;在南方山区
水蚀作用则较为重要。(土壤因降雨而松弛,或者被水流剥离,土壤粒子被冲到斜面下方,冲走的
土壤积存到水道或下游流域。受水蚀影响后,不仅表土层受到影响,还会使土壤失去蓄水能力和养
分保持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流失,而且注入黄河后,在河道堆积形成中下游河
床的增高,在中国成为“地上河”和“悬河”,而黄河入海口大量的泥沙堆积为填海造地创造了条
件。
5.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距离衰减作用,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单中心模型”,该模型提出城市的工业和居住竞标地租分别
单位土地工业和居住活动所得减去投入后的剩余,由于对交通和对其他投入的代替性,它们都随着
与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然而,单位土地上工业与居住活动关于交通成本的敏感性不同,前
者小于后者,这样就造成了增加单位距离而引起的地租减少幅度的差异:工业活动的减小幅度较小
居住的减少幅度较大。结果,工业地租竞标曲线的倾斜度较小,居住地租竞标曲线的倾斜度较大。
在接近中心,工业竞标地租较小,而在较远的地方,居住竞标地租较小。土地市场会对上述情况作
出反映,就爱那个土地租给付出最多报酬的一方。最终,居住活动占据中心附近,工业活动在居住
活动周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