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沈力男地产随笔燕郊睡城房产 |
分类: 房事无绝对 |
睡城,洗洗先睡不是罪!
沈力男/文
燕郊,自古为京都重镇,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都城(今北京)城郊而得名。清朝康熙年间曾在此建造行宫,为清历代帝后出巡拜谒东陵驻跸之所,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称。
千年古镇,几度兴衰,而房地产的崛起再一次把燕郊拉回北京人的视野。由于北京城区房价不断飙升,众多小白领选择在这个与北京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仅30多公里的小镇安家置业。过去的燕郊,人口不过3万,如今常住人口超40万,成为自觉接受北京辐射成长的生机勃勃的卫星城。
近日读财经媒体的一则文章,置疑环首都经济圈的河北城镇,首推燕郊,其言道:“只见房产,未见产业,有睡城之忧。”
文章援引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规划研究部主任文辉的观点,环首都经济圈内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够。如果只是吸引北京的中低收入人群去居住,就业和消费都不在当地,不具备可持续性。“这些人在北京就业,买不起房;在燕郊等地买了房,当地却提供不了就业。”
媒体与官员的话让人疑惑,难道非要高收入人群来居住了,非要北京所谓某些产业先行到卫星城镇落户了,才叫健康吗?高收入者连燕郊的房都全买下了,中低收入者又到哪里置业安家?此外,非要“我的单位就在家门口”,才叫合理吗?这是不是还有“小农意识”思想作怪?那跨国公司怎么办?燕郊的居民,大部分在北京的企事业单位上班,这究竟算不算一种关联度?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为什么要睡在燕郊?因北京放一张床,就要有一间房,而北京的房是天价,床买回来放不下去,又不能放在大街上,只好移步燕郊这样的地方,退而求其次。能先把工作在北京的人吸引到燕郊住,睡在燕郊,至少是第一步,是对北京的贡献。北京市长要感谢燕郊镇长,毕竟减少了蜂拥到北京抢房或骂房价高的人,也是为北京减负了。到燕郊的客群,大多数是年轻人,先睡得安稳了,小俩口就自然会睡出宝宝来,有了下一代,教育需求促进教育配套的完善,爹娘又过来带孩子,又带动人口增长与消费的提升。再之后,睡的人越发多了,睡之外的许多事,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包括产业,机会就来了。像沃尔玛这样的特大型超市,开始在燕郊出现,已说明市场的容量今非昔比。
睡,到我这里睡,本身就是卫星城呼应北京核心城市辐射的最好的功能,至少目前看是这样。
韩国首都首尔,容纳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达1000多万人,而它的城市面积仅占韩国总面积的0.6%,人多地少,地价上涨,房价昂贵。首尔采取由近及远、逐步外扩、设施配套等策略,着力建设卫星城,把人流有序疏散出去。首尔的核心城市周边据称有20多个卫星小城,最近的卫星城距离核心区50多公里,最远的100公里。由于越来越多的在首尔市工作的人选择到周边城市居住,如今在首尔市上班,下班后回卫星城居住的现象非常普遍。市政府在加强道路建设、改良交通工具方面花费很大功夫,公交网络已十分发达,轨道交通更是首屈一指。50%以上的地区都在距地铁站1公里以内,还有居民区与地铁站之间的巴士专线,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将首都圈联系在一起。此核心城与卫星城叠加之模式,形成“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密集造成的“城市病”。无论是首尔、东京还是伦敦,其卫星城都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然,燕郊只睡不行,不能只满足于睡,但首先睡好不是罪,更要营造出睡城良好的睡觉环境。
要说睡城不足,除了环境、配套,出行的便利还有提升的巨大空间,往北京上下班的交通,需要增容扩量,之前高峰期快速公交车道的确定就乃明智之举。我认同燕郊往北京上下班目前之堵,但北京从四环到三环的上下班,丝毫不比燕郊进城强,而睡的成本,远低于三四环。那么,不妨在低成本的区域,洗一洗,先安心地睡吧!
睡城,不是空城,不是鬼城。
京华时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