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点文化中的“醒”与“养”——参加中式面点师培训的一点体会
(2017-07-10 20:59:48)
标签:
杂谈美食 |
7月6日上午,兜兜转转,大清早花了五十多分钟找到了培训所在地——雉城成校,一个我开车进不去的小区——海兴路木材市场边。很久没来这附近了,有点陌生的熟悉感。
签到后,拎袋里有厨师帽、白围裙、小擀面棍、切面刀、《中式面点师》书……这是要加入大厨行列的节奏啊。
在成校领导先后发言后,李健老师上了一节理论课——中式面点的基础知识。我在小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态度虔诚,心里琢磨着是否有机会一改“厨房菜鸟”的称号了。李老师介绍了面点的发展、流派,面团的分类。泱泱中华,饮食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关于食品与养生的话题更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不同脾胃肾的人要讲求养生就必须关注食物的自然属性,所谓“热、温、平、凉、寒”是也。说起来自己在这一方面并不注意,吃东西也凭好恶,这个习惯对于我们这些中年后的人群来说是要改改。
下午是基本功训练。我这个零厨艺的人的的确确没有揉过面粉。穿戴好服装,带着几分玩心和几分慎重,拿着老师按比例兑好水的面粉开工了。
揉面发面有个重要环节,称之为“醒”,抑或是“饧”,问同组的几位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个字。我的私心是觉得“醒”字用得特妙。面粉来自谷物,谷物原是有生命的,白茫茫一片化身无数细小颗粒,那是一种生命的转变,或是一种沉睡的方式。千般揉压之后,再盖上白毛巾,默默地等待,等粉粒之间的作用,等它变软,变得更加细腻,变成另一种生命。
操练之后,老师示范了手擀面。下课时大家拿着新的配方面团回家。带着一腔热情,我准备擀面下面,让老公女儿品尝我的手艺。深谙我厨艺的老公说我是“瞎折腾”,就走开了。没有外援干扰,我真一个人折腾起来,虽说刀功一般,却真是满满的心意啊。最后配上大虾,青豆,火腿肠……隆重上桌了。
虽说只有小小的两碗,但邓氏出品的食品是何其难得,更何况这手擀面的那种劲道,嚼在嘴里自然不是寻常面条可比。最后的结果就是两碗都进了女儿的肚子——一个还算挑剔的家伙。但就我品尝的那几根就足够回味许久了。
7日的制作目标是月牙饺和四喜饺。月牙饺是肉馅,四喜饺除了肉还有青豆、香菇、鸡蛋、鸭蛋(蛋白与蛋黄)。月牙饺很实用,之前在家里也包过,不过造型不够讲究罢了。四喜饺的特点是喜庆,口味多种,色彩丰富,菜馅的选择余地也很大。所谓“四喜”,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真真是人生快意之时啊。
8日是做鲜肉中包和秋叶包。鲜肉包做得少了,提褶包法的技巧不得要领,“露馅”是常见的事。(10日又请教了老师一番,感觉精进很多。)秋叶包的名字富有诗兴,结果蒸好的“秋叶”显然有点肥硕,里面咸菜馅的味道却调得不错,稍微辣了点,但这样够味。
9日上午做鲜肉月饼。是起酥的那种,算了一下,应该是12层,当然咬开瞧瞧也数不大清,看着有三五层清晰的层次已是满心欢喜。因为造型特别好,50分钟烤箱蒸好后,居然少了两个,一问才知是被一位老师相中,先拿了两只。哈哈,自豪感爆棚啊。
下午做麻球。制作其实非常简单,搓成圆状后,抹点水,滚上芝麻后要记得揉搓一下,以免炸的时候掉芝麻粒。只是油炸是个辛苦活,操作间很热,又要技术和经验,基本就由组里的厨房达人陈老师掌勺了。炸麻球的关键点是低温养炸,高温定型。锅里的油是有讲究的,起初温度不宜过高,称之为“养”,否则可能一下就炸硬了,老了,不好吃。说是“养”,自然是急不得的,好像是给了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慢慢地,慢慢地,舒展、膨胀,然后轻压,再舒展、膨胀……如此多做两次,麻球内部就有了空间,据说好的麻球,内里是炸空的,外皮是生脆的。好的食品和其他好的东西一样是值得期待的,用心付出,认真养护,才能诞生美好。果然,第二锅麻球的软硬度和颜色就好多了。
10日的制作目标是寿桃包和花卷。寿桃包的造型我做得还蛮顺手的,被组里大姐说“心灵手巧”,喜啊,这个夸赞实在难得。看别组蒸出的寿桃好像发过了一点,自己的这边也算是模样俊俏了。心里想着如果用菜汁做个绿叶红桃恐怕更能显得祥和如意呢,当然这些都是工夫。
老师还示范了荷叶夹、桃夹、蝴蝶夹,就是各种造型啦。下午自由发挥的时候,我们组仍旧做了包子和刀切,想着更实用,多练练手了,果然手艺比之前娴熟不少。
五天的培训虽然有奔波之劳,但心情始终是非常愉悦的。学员配合默契,老师和悦细心。这几天每日发朋友圈,已经帮成校面点班招揽大量粉丝了。
不知道下次有没有机会再进中级班学习,当然,这之前,拎回家的十斤面粉是要好好练习的。
期待我的各式面点顺利诞生!
附:
手擀面【不需发酵 面粉:水(包括鸡蛋)1:0.4 偏硬为好】
月牙饺【不需发酵
四喜饺【原料:夹心肉、青黄豆、香菇、鸡蛋、咸鸭蛋
鲜肉中包【面粉:水 1:0.5
鲜肉月饼【水油面2.5:1.5:6
麻
寿桃包【面粉:水 2:1 面粉:酵母粉 100:1 馅心: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