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就写成了写不出硬写,写作的快乐都扔掉了! ”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进入了评稿阶段。昨天,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向记者感叹到:近4000份入围小学生作文让赵长天颇为头疼,大量作文都枯燥乏味,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着实让人担心。
孩子创造力日益丢失
本次大赛的创作主题为 “我们的节日”,凡是选择端午节的作文,写端午节,都是家里包粽子。奶奶,或者外婆,或者妈妈很会包粽子,我不会包,最后我学会了包粽子,粽子真好吃。中间往往再加一段屈原的故事。所叙述的内容和体验惊人的雷同,好像是同一天大家一起包了粽子,回家写了作文一样。而且不同的节日,内容也是一样的,写中秋,道具就由粽子换成月饼,屈原换成嫦娥,就是月饼很好吃,月亮又大又圆,很好看,然后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好像事先都有现成的标准件,每个节日都是由这些标准件所组装而成的。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写些什么,好像都有统一的标准。
“上海的小朋友平时都吃得不错,怎么可能个个都觉得月饼好吃呢?近两千作文中,只有一个孩子写月饼不好吃。 ”赵长天发现,小学生的作文叙述内容和结构都惊人的雷同,似乎是流水线加工的产品,由一块块现成的标准件根据不同主题组装而成。而孩子们的天真、灵气和创造力却少见了,甚至连充满童趣的语言都难得一见。
写作成了广播操比赛
“一位小朋友写吃月饼,吃到一半时,他突然想到汶川地震,吃不下去了……”赵长天表示,为升华主题而设置情节,这是典型的感情不真的文章。课堂上主导的那一套作文训练模式严重僵化了小朋友们的思想,他们只会机械地运用最基础的写作技法来成句成篇。至于“怎么升华主题”、“怎么运用例子”大家会的都是这几招,等考试的时候就是广播操比赛,看谁做得标准。
从本次作文竞赛来看,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和情感上的“假、大、空”,一些小学生已经习惯在写作时写假话。赵长天指出,本来孩子嘴里最容易出直言,但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背诵的作文选,于是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读来乏味。
家长要关注反课堂训练
“长期模式化的作文训练,会窒息孩子的创造力。 ”昨天,作文评委们大声疾呼,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对于形成情感表达方式、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如果不改变当前小学生作文的“训练”模式,让孩子从小习惯这样的写作,我们的小学生将成为只会说不会写的一代,将成为不会表达真实情感的一代,将会成为思维僵化的一代。
赵长天强调,作文贵在创新,只要真实生动、合情合理,就该给高分。赵长天建议家长,重视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妨更多地开展“反课堂式作文”的作文训练。多启发孩子,鼓励孩子去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东西。建议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也不能因为不能理解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如学生文中出现“酷毙了”就批评不严肃,文中出现班主任的 “绰号”就批不尊重老师。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page_45/200812/t20081212_47631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