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是陕西的,还是甘肃的,

(2009-05-12 17:41:59)
标签:

杂谈

分类: 陕商文化

秦腔是陕西的,还是甘肃的,请听西安日报如何道来

秦腔是陕西的,还是甘肃的,图为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四合院。
    

    本报4月27日西京调查栏目《莫让陕商成“陕殇”》一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对周边省市对“陕文化”的“掠夺”表示不满,有人对陕西人自己漠视文化资源感慨万千……近日,记者就读者的一些质疑、关注点采访了多位专家,收集了一些民意。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采访对象:赵文(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副会长、兰州日报资深文化记者)

    秦腔在甘肃很热。兰州连续举办了3届秦腔艺术节,首个秦腔博物馆也在兰州设立,甘肃各地,尤其是陇东陇南地区的村镇,每年都要“过会”,秦腔是重头戏。甘肃人对秦腔的爱不是掠夺陕文化,是历史源渊。翻开历史,秦文化是整个大西北的历史文化,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局限在八百里秦川。如同陕西的名称“河南陕县之西”一样,甘肃古称“陇右”也是指陕西陇县之右。元代之前,陕西、甘肃都是地理方位,不是具体地名。最早有陕西、甘肃的具体地名,大体也是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后的事情。就算在元朝,甘肃的黄河以东地区仍然是陕西行省的辖区。今人习惯说陕西为“三秦大地”,但其出处的第一秦,却指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今甘肃天水古称秦州,陇南礼县为秦文化的发祥地,这是任何解释“秦文化”的学者都绕不过去的“标准答案”。所以说以“秦”和“陇”区分两省的文化特征没有意义,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陕西、甘肃两省真正“各开门、另搭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史称“陕甘分省”。这也不外是近300多年的事情,与堂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秦文化不可同日而语。

    一方人衍生出一方文化。在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河中,在今西北五省区范围内,秦文化是主流文化、主导文化、主脉文化。由此才有了现今西北五省区人民都认同博大精深的秦文化的现象,秦腔成为西北五省区人民都喜爱的“大地方戏”就是个佐证。

    作为中国戏曲鼻祖的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在历史上长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所以在整个大西北深入人心,且流传地域广阔,影响人群很多。而秦腔历史上众多的名伶当中,其出处也不仅局限在关中地区,不仅局限在汉民族。人们可能日常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登上舞台,或者戏迷票友交流,都是用着“一样的调调”唱一板。

    总而言之,秦腔是大西北人民共同的“老祖宗”;对待传统文化,一家人根本不用说两家话。不分省籍,不分族群,有钱当出钱,有力该出力,有智慧就献智慧,在大家的呵护中,让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并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才是“光宗耀祖”的态度,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资源的开发才是最好的呵护

    采访对象:郭亚军(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博士)

    文化资源的流失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陕西省文化资源之所以大量流失,是“遮蔽效应”的作用,陕西省许多有价值的的文化资源在兵马俑这样的瑰宝面前黯然失色,通俗的说法就是“灯下黑”。相反,由于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条件不一样,文化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各不相同,文化资源在许多省份又极为稀缺,这种资源的稀缺性越强,则其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就越高,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抢占文化稀缺资源的动力自然越发强劲。

    我省是一个文化大省,产业小省。我省要改变在文化资源流失中的被动局面,必须要转变旧的文化保护观念,树立起“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才是对其的最好保护”的新观念,逐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化中,政府要发挥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很好地将文化界和产业界连接起来。我们讲文化产业化,并不是盲目地搞,我们要将其与陕西“文脉”结合起来,也就是文化产业化要与陕西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相吻合。比如大唐芙蓉园的成绩有目共睹,法门寺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世界的八大佛教宗派有七大起源陕西,这与陕西的“文脉”是十分吻合,所以,为了打造世界第一佛都,法门寺投资规模达2.8亿元,其投资是值得的。

              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成产业

    采访对象:刘慧侠(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文化资源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说,陕西省文化资源的流失也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流失。我们要改变在文化资源流失中的被动局面,就要转变旧的文化保护观念,积极地发掘我省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稳定本省市场的基础上,将本省的文化产品推出省门,甚至走出国门,形成系统的文化资源供给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且有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做基础,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会更加到位。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是无限的,其带来的经济价值也会是长久的,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保护——收益——保护的良性经济循环。

                跳出陕西看陕西

    采访对象:李高盈 (陕商文化研究会  研究员)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陕人面对自己文化的流失视而不见?我们的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艺工作者、企业家等等,没有人着急,站出来挖掘、整理、抢救?我也一直在反思:别人能把文化包装成产品,打出去赚钱,变文化现象为经济活动,陕西怎么就不行呢?

    陕人对待自己的文化产品,确实有点“灯下黑”。在我们周围,在我们脚下也有很多好东西,别人看得很清,而我们自己看不到,最让人难过的是,我们放着自己的优势资源不去开发利用,却要走万里路、不辞辛苦去“招商引资”。现实种种,前面的文章已经说得很详尽了,所以,我认为,要真正让陕西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换个角度,学会跳出陕西看陕西。

    网友:文化保护与传承事关人人

    记者就如何保护、传承陕文化等问题在一些网站论坛发帖,并留下自己的邮箱,有多人留言并发来了邮件,记者择其一二:

    网友:道骨鱼

    以前经济学界常说“山陕商人”,可如今人们提起明清商业,晋商、徽商说得多,陕商基本在被遗忘的边缘,虽然学术界谈到明清十大商帮,陕西商帮不能不提,但真正重视的人也不多,普通民众就知之更少了。

    作为徽商的后代,我深知徽商们留给家乡的不仅仅是今天看来独树一帜的徽州民居和牌坊,更追求一种文化精神生活。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谓之为“儒商”。 
    在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同时,徽商文化人作为商人流寓四方,把他们自身的文化形式传播到各地,同时又吸收各地文化营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第一国粹——京剧,正是由徽州商人们投资将徽剧(四大徽班)引入京城,博采众长而形成的。所以说,陕人对自己的文化不重视,陕商也有责任。

     网友:一叶问晴

     近30年来,陕商基本都是先走出去,到东南沿海学习取经,然后再回到陕西创业,但是现在的陕商要是想赶上浙商等沿海商帮是不可能的,落后也是正常的。陕商要和川商比,因为同处内陆。陕西的人才多,但是大多都“孔雀东南飞”。陕西不缺人才,但是陕西留不住人才。

     网友:蔚蓝格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去过很多地方,搭乘过不同性格司机所开的出租车。有些人对自己的本土充满自豪,喜欢向游人介绍自己本土的风景;有些人喜欢发牢骚,嘴一张就是这不好那不好。但如果你完全信了这些话,你就太幼稚了。在大连,在焦作,我被司机说得天花乱坠,但结果每个景点都人造痕迹严重,我真的很失望,说句实话,真正和底蕴丰厚的西安无法比拟。走的地方越多,我对西安的爱就越深。我的朋友说西安人:“太实在了。”随便问一个人:“西安有啥好玩的?”竟有多人要想半天,也有人说:“兵马俑没啥看头,不过几个泥娃娃。”

    我们可以像红楼梦里的贾府,给了刘姥姥一生享用不尽的东西,还说“别笑话”,但我们千万别一直以“老大自居”。中国人拿走了陕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外国人拿了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秦商之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