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杨逢彬: 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2008-08-28 06:49:00)
标签:

杂谈

在陈寅恪友朋当中,杨树达是颇为重要的一位老友,两人第一次通信是在1934年左右,1940年的8月2日陈寅恪在复信树达时有“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的称誉。

先选几首陈寅恪的诗:

  三首诗,一首作于除夕佳节时,一首作于焰火分飞日,一首作于手植海棠期。前者名《丁亥除夕作》,曰:

  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饥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中者名《戊子元夕放燄火呼邻舍儿童数十人聚观用东坡韵作诗纪之》:

  火树银花映碧天,可怜只博片时妍。

  群儿正睹长安社,举国如乘下濑船。

  坡老诗篇怀旧俗,杜陵鼙鼓厌衰年。

  新春不在人间世,梦觅残梅作上元。

  

后者叫《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亦作《戊子三月二十五日清华寓园海棠下作》):

 _sina_#8221_word__惫槟蛩拢唤窃傲侄棱肷瘛

  训猛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

  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

  胜取题诗纪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南下前两个月零十天,陈寅恪曾致信杨树达寄去其为《论语疏证》所作序文,中云:

  遇夫先生道鉴:

  大作序勉强草成,聊以塞责,若以为尚可用,则请将文中文理不通、字句错误之处痛加删改,感幸感幸,时事如此,不欲多言。专复,敬请

  著安

  弟寅恪敬启(一九四八年)十月五日

  

 

 

 杨逢彬:立此存照(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关于中国历史的学问,似乎中国人也少了自信,连一向在中国人面前自视甚高的杨树达,也对东洋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中国只有冯友兰哲学、陈垣史学和自己的训诂学可以“抗衡日本”(见《积微翁回忆录》第57页)。   

               ——抄自葛兆光《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书》2001年11期,第63页。      

    1.(1931年8月)十八日,读《大公报·文学副刊》,有张季同评日本人《先秦经籍考》一文,谓日本多学人,今中国学人,止有冯友兰之哲学、陈垣之史学、杨某之训诂学,足以抗衡日本云。张君不知何人,读之令人增愧。   

                ——抄自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2.……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与治文法求达者殊科。族姓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况在华夏,历古以尚文为治,而谓其修辞之术与欧洲为一源,不亦诬乎?昧者顾”俗逯灰幌酥校蛭冶鼐撸酥保蛭也荒芏烙校浔峒好娜耍灰焉鹾!吾今不欲谓吾书足以尽吾国修辞之全,第欲令世之治此学者,知此事为一族文化之彰表,义当沈浸于旧闻而以钩稽之法出之,无为削己足而适人屦,庶足令后生之士有自尊其族姓之心,而他媚之狂或以少戢云尔。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三日,杨树达撰于长沙清香留寓。   

                      ——抄自杨树达《中国修辞学·自序》,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      

    3.太史公以整齐百家之旨著《史记》一书,……清代学术郅隆,诸儒锐意理董古籍,群经率有新疏,周秦诸子亦多校注,独于史公书未有网罗众书为之整比者。……往余设教于清华大学,尝以此书授诸生,闻日本国人有为《史记会注考证》者,亟购读之,则纰缪简陋,不足一观。……乃令诸生取清儒及近人专著数十种,逐条制为总目,盖欲先成长编,以为他日整比之资也。……一九三五年春,余旅居北京,宁乡鲁君实先以其所撰《史记会注考证驳议》一文贻余。余读之,叹其精博,乃大喜,谓整理史公书者今有其人,余长编虽不就,可以无憾矣。……呜乎!何其伟也!若日本国人之书者,有如秋风槁叶,分归陨落。……(1940年8月14日)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209/p61t.jpg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TITLE="《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杨逢彬: 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    ——抄自杨树达《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序》,载《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1~292页。   

    逢彬按:中外学界认为,日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整理《史记》的集大成的巨著。 

    陈寅恪是一个相当自信、自期甚高的学者……在《书信集》里,如果仅仅看他又称陈垣为“大师”,又赞沈兼士的著作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又是夸杨树达是“当今文字训诂之学”的“第一人”,似乎会觉得他是一个和光同尘容易相处的人,其实据了解他的人说,他心里很少有真心佩服的学者,大概除了沈曾植和王国维罢。   

——抄自葛兆光《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书》2001年11期,第67页。      

    1. (1932年4月)八日,前以汉碑诸跋寄示陈寅恪;今日来书云:“汉事颛家,公为第一,可称‘汉圣’”云云。极知友朋过奖,万不能当,然固足取以自励耳。   

                                           ——抄自《积微翁回忆录》,第62页。      

    2.遇夫先生左右:昨始奉到七月七日手示并大作,慰甚佩甚!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此为学术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幸为神州文化自爱,不胜仰企之至!   

——抄自《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5页。      

    逢彬按:此函写于1940年8月2日。   

    3. (1942年12月)十三日。前以近著金文跋若干篇寄陈寅恪求教,并请为《小学金石论丛续稿》撰序。连日得其先后二复书,云:“承示金文跋尾,读之钦佩至极。论今日学术,公信为赤县神州文学、音韵、训诂学第一人也。嘱为大作撰序,为此生之荣幸。他年贱名得附以传,乃公之厚赐也。”良友奖藉,令人感愧!   

——抄自《积微翁回忆录》,第195页。      

    4.百年以来,洞庭衡岳之区,其才智之士多以功名著闻于世。先生少日即已肄业于时务学堂,后复游学外国,其同时辈流,颇有遭际世变、以功名显者,独先生讲学于南北诸学校,寂寞勤苦,逾三十年,不少间辍。持短笔,照孤灯,先后著书高数尺,传诵于海内外学术之林,始终未尝一藉时会毫末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与彼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肥瘠荣悴,固不相同,而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呜呼!自剖判以来,生民之祸乱,至今日而极矣。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清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   

    ——抄自陈寅恪《〈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载《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5.鲁经汉史费研寻,圣籍神皋夜夜心。一代儒宗宜上寿,七年家国付长吟。蔽遮白日兵尘满,寂寞玄文酒盏深。莫道先生贫胜昔,五诗犹抵万黄金。   

    ——抄自《陈寅恪集·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页;题为《杨遇夫寄示自寿诗五首,即赋一律祝之》。   

    逢彬按:此诗作于1944年4月。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209/p62t.jpg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TITLE="《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杨逢彬: 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

    6.遇夫先生左右:……大著多古文奇字,俟请人代读;然此书为近年出版物中第一部佳作,虽不读亦可断言也……   

    ——抄自《陈寅恪集·书信集》,第178页。      

    逢彬按:此函写于1953年1月。   

    7.遇夫先生左右:前屡承寄示大作,今日有此等纯学术性著作之刊行,实为不可多得之事,幸甚!喜甚!佩甚!……先生平生著述,科学院若能悉数刊布,诚为国家一盛事,不识当局有此意否?   

    ——抄自《陈寅恪集·书信集》,第179页。      

    逢彬按:此函写于1954年7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