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逢彬:《老子》群诂献疑;《庄子·内篇》陈注指瑕

(2008-08-26 19:56:00)
标签:

杂谈

 

《老子》群诂献疑

 

《老子》之为书,渊深睿智,言简义赅,两千年以还,注者蜂起。其中陈鼓应先生之《老子注译及评介》,体大思精,洵为佳构:不唯收罗宏富,注释详赡,亦且论述透闢,解析入微,论者谓可与《老子》原书合称双璧。迩来用之为教材,以授国学班诸生,因于书中所载诸家之说有所献疑。窃谓上年曾草《庄子内篇陈注指瑕》一文,质诸陈鼓应先生。先生虚怀若谷,采及刍荛。[1]此次岂敢私蓄于怀,不作芹献?至若他家之说,大备于陈先生书。读者索引陈书即可,无须一一注明也。因将书中不慊之处,具于左端;大雅君子,幸教正焉。

《十五章》云:“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范应元曰:“豫,象属,先事而疑。此形容善为士者,审于始而不躁进也。”又曰:“犹,玃属,后事而疑,此形容善为士者,谨于终而常不放肆。”按,“犹豫”为联绵字,踯躇未有所决貌;又作犹预、犹与、冘豫、由豫、优与、由与、容与诸形。《史记·李斯传》:“狐疑犹豫,后必有悔。”《鲁仲连传》:“犹预未有所决。”《孝文纪》:“犹与未定。”《吕后纪》:“犹予未决。”《后汉书·马融传》:“计冘豫未决。”《管子·小匡》:“人君惟优与不敏为不可。”《楚辞·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联绵字固不可分字为训也,如范氏之所为;然可分用、倒置,分用、倒置之义与原字同。如“恍惚”,联绵字也,又作荒忽、慌忽等形。《楚辞·九歌·湘夫人》:“荒忽兮远望。”《后汉书·张衡传》:“追慌忽于地底兮。”《老子·十四章》:“是谓惚恍”,“惚恍”即“恍惚”,倒置之也,其义不变;《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分用之也,其义亦不变。“豫兮”、“犹兮”,与此正同;此处盖言谨慎也。范氏之误,与夫言“剌拨”为“狼”“狈”两兽同出一辙。

《二十章》云:“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蒋锡昌曰:“‘且’与‘以’形近而误,遂由‘且’误‘以’,由‘以’误‘似’。”按,蒋说由“以”误“似”,良然;而谓由“且”误“以”,则有未安。“以”本用为连词,其义近“且”,经籍之中,不胜枚举。《论语·为政》:“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国语·晋语》:“狐偃惠以有谋,赵衰文以忠贞,贾佗多识以恭敬。”《礼记· 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戴礼·曾子制言》:“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皆可证。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作“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俚)”,乙本作“众人皆有以,我独元(顽)以鄙”,尤可证。

《二十九章》云:“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陈鼓应先生曰:“下面的文句并不是承上文的结语,用‘故’字显然不妥。根据景龙本改为‘夫’。”按,以王弼本与景龙本相较,则前者显然为善本。至若“故”,固不必以之承接上文;此等用法经籍中并不鲜见,改“故”为“夫”,似可不必。《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战国策·东周策》:“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孙子兵法·虚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逍形蕹Jぃ氖蔽蕹N唬沼卸坛ぃ掠兴郎?amp;rdquo;《新语·修政语上》:“大禹之治天下也,诸侯万人,而禹一皆知其体。故禹岂能一见而知之也?”杨树达先生曰:“按此诸‘故’字皆上无所承,故为提起连词。”[2]

《三十九章》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高亨曰:“‘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张松如曰:“‘其致之也’,似是启下,非总上,高说是。”按,上文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下文则言天无以清,地无以宁,是“致之”后,结果正相反也;然则“致之”非“推而言之”者,明矣。且先秦文献中,鲜见此等用法,岂可信邪?今按“致之”犹“弃之”也。《说文·至部》:“致,送诣也。”《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引申为献出、抛弃。《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言“致仕”者,弃官也。《后汉书·刘般传》:“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此言得一则天清地宁,弃一则天裂地废。谓,通“为”。《汉书·王嘉传》:“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为”义略等于“是”。《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

《四十四章》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陈鼓应先生解前句为“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按,先秦文例,如为爱名,此处则必有一“之”以承其上,作“甚爱之”。然则此处之“爱”当训为“吝啬”。《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国语·鲁语上》:“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后汉书·朱晖传》:“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四十六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先生曰:“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是则是矣,然必吹毛求疵,则“戎马”究为牝马耶?抑驹犊耶?是终有未明也。今按先秦时代,“生”作生育、诞生解时,通常带有宾语,或受事主语。前者如《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后者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然则此处之“戎马”当指“驹犊”。或如严灵峰先生所释,训“戎马”为“兵戎”,“生”为“发生”,于义亦胜。

《四十九章》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陈鼓应先生曰:“今本作‘无常心’据帛书乙本改。”按,帛书乙本作“圣人桓无心”,因之帛书整理小组补甲本作“圣人恒无心”,是矣。盖今本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恒”为“常”,故宜改回之。

《四十九章》又云:“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陈鼓应先生解末句为“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真纯的状态。”按“孩”本义为小儿笑,其本字为“咳”。《说文·口部》云:“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从子。”《孟子·尽心下》:“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古时初生即为一岁,二三岁即今之一二岁。先秦时期,“孩”无幼童义,幼童义以“婴儿”表之。《老子·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言如初生婴儿之不能笑也。童孩之义由孩笑之义引申而来,其起也甚晚,当不至早于汉代。《国语·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孩童”谓孩笑之童也。晋郭璞《仙游诗》:“千岁方婴孩”,此“婴孩”方指幼童。孩笑之“孩”可作“咳”,而婴孩之“孩”不可作“咳”。马王堆《老子》乙本《二十章》作“如婴儿未咳”;甲本《二十章》及甲本、乙本本章之“孩”字均残损未现,而帛书整理小组皆补其本字“咳”,可知其理解“孩”为小儿笑也。然则此处言圣人之治天下,常浑沌其心智,其于芸芸众生之专注耳目于名利财货也,恒以有如婴儿般天真之憨笑面之。

《六十一章》云:“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陈鼓应先生译为“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是诚稳妥,似毋须另起炉灶;然余颇疑此章盖以男女交合之事喻以静制动以下制上之理。何以言之哉?牝、牡字本从匕、土字而来,“土”非土地之“土”,乃“且”字。郭沫若曰:“‘且’实牡器之象形,故可省为丄(即“牡”所从之“土”);‘匕’乃匕柶字之引申,盖以牝器似匕,故以匕为妣若牝也。”[3]今俗言牝器为“屄”者,即从此而来。《字林》:“屄,女子阴。”或云《老》书当不致以房闱事喻深刻哲理,余则颇不谓然。春秋战国时代,性观念颇为开放,其时且从男女引申出阴阳,以阴阳概括万事万物之相反相成。此种观念,经典中亦不乏记载。《易经·系辞》:“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云:“夫乾,其静也抟,其动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杨树达先生曰:“此所谓乾坤者,非指男女生殖器官言之邪?”即天、地二字亦从男女构精而来。章太炎先生曰:“天本是颠,地本是也,人生莫高于顶,莫下于阴,故以此题号乾坤。”杨树达先生又曰:“余更考春秋鲁公子尾字施父。《后汉书》屡言‘首施两端’,王念孙谓首施即首尾。盖古人文字名动多相因。就名词言,施即是尾,公子尾名字取义于此。以动词言,施为御女,尾为交尾。”[4]是则闺闱事古人命名与字亦不忌讳也。又《国语·秦语》记秦之太后暗示大臣行贿,亦以伊与先王交合事取譬。即《老子》书中,亦不乏以男女事及性器官取譬之例。《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此“牝牡之合”,非巫山云雨事而何邪?故所谓“天下之牝,天下之交”者,谓大邦为天下之阴,天下皆可得而与之交合。盖古人常以女阴喻地。太炎先生谓“地即是也”(女阴),前已言之矣。余尝撰《地与中国文化》以阐明此理。[5]兹不赘。大邦居下似女子交合时常取在下之体位,故能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久战而不疲;他邦则若男子,始则雄劲,来势汹汹,继而一泻千里,溃不成军,偃旗息鼓矣。此所谓“牝常以静胜牡”,乃以其善取静善为人下也。先秦汉语“静”与“动”互为反义词,“静”即不动,以喻女子也。

以上计余所献疑者凡九。窃谓所以与诸家微有不同者,多在重视词义发展之脉络,古今之变迁。盖语言之要素有三:语法、语音、词汇;诸要素中,词汇之意义变化最速,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均有不同。余之专业为汉语史,宜其有所擅长。诸家或兼擅思想史、哲学史,精于思辩,此余所不能赞一词也。古语云:“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其我之谓乎?

(原载《中国哲学史》2003年2期)



[2] 《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0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