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丰教授三年前英年早逝,如果他的灵魂能看到自己钟爱的理论和亲密的合作者们获得诺贝尔奖,也当含笑九

(2007-10-17 02:33:00)
标签:

杂谈

拉丰教授关于机制设计和/或激励机制的两大卷书早就由北京大学出了.

书中有他同马斯金和JERRY GREEN, JRAN TIROLE的大量合写的论文.有志向的学子和学者应该买一套.

拉丰的前言写得非常好:他简要地讲了自己的一生,并希望中国学子中出大经济学家.谁能帮忙把拉丰的两大卷的照片和他写的前言贴上来.可惜,我总是把自己的书都送人,手头没有.记得当我把这两卷书带到TOULOUSE去后,TIROLE是抱着它们在胸口上啊! 为什么? 当时拉丰才刚明白自己已经得了肺癌和脑癌.....我不能多写了......

另外,田国强的激励机制和一般均衡的两卷也是放在同一丛书里.国强的书可以从他的网页上看到.谢谢.

恒甫补记

2007年10月17日

 

梁捷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英雄 一位逝者

(转http://finance.qq.com/a/20071016/001350.htm)
这次诺贝尔奖颁发给三位微观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个结果称得上众望所归。其中的赫维茨(Leonid Hurwicz )教授已经90岁,终于等到获奖这一天。

 
而马斯金( Eric S. Maskin )和迈叶森(Rojer Myerson )两位教授则正当壮年,还在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是站在学术最前沿的英雄。
赫维茨教授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早在上世纪40 年代就以研究博弈论出名。当时博弈论是一门新兴工具,远不如今日那么普及,赫维茨对博弈论数学基础研究,加上后来和阿罗一起进行的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使得他成为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数理经济学家之一。


随着博弈论工具的成熟,赫维茨开始思考博弈论工具衍生出来的课题,信息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在博弈决策过程中可能策略性地发出一些信号,最终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赫维茨在 60年代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拉开所谓"机制设计理论"的序幕。随后他又写了《无须需求连续性的显示性偏好》、《信息分散的**》等著名论文,慢慢完善理论基础。 1973年,赫维茨在最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大致奠定机制设计理论这门学问的框架。
……
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机制设计是一种典型的三阶段不完全信息贝叶斯博弈。在第一阶段,委托人提供一种机制安排,具体形式可能是规则、契约、最终分配方案等;第二阶段则由代理人行动决策。他决定是否接受这种机制;如果他拒绝,则什么都不会发生。而他若是接受机制,则进入第三阶段博弈:代理人在机制约束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动。这里的博弈均衡过于复杂,于是机制设计理论中最基本的原理—— "显示性原理" 在70年代被发现。
……
拉丰教授在三年前英年早逝,如果他的灵魂能看到自己钟爱的理论和亲密的合作者们获得诺贝尔奖,也当含笑九泉了。(东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