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大”

(2007-10-04 00:46:00)
标签:

杂谈

第三次万元征文来稿:大学之“大”

  一位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学校那并非想象中一样广大的校园里思考着,什么是真正的大学之“大”… …

 

大学大学,何以为之“大”?

大学,是学生真正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的开始,是培养自己真正理性而成熟的人格的最重要阶段。大学的老师,尤其是真正一流的大学的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传道授业解惑,要进行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为国家民族培育栋梁之才的最关键的一步。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大师是大学的核心。

大师之大在于学识之精深博大,在于胸怀之大气度之大,正如笔者心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学人陈寅恪大师,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方显学者大师之真本色!有师如此,能敬其满腹经纶,感其一身正气,实乃求学之一大乐事,人生之一大幸事哉!

大师之大在于其对学术于学生的爱之深沉温厚博大,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认同这样一个关于“好老师”的定义,好老师是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的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老师热爱自己所投身的专业并懂得去感染和培养学生去热爱所学的专业,对未来有着更明确的憧憬和规划。

知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就曾说过“国内不是缺少投入,而是缺少做学问的热情和对科研的大视野。”记得两年前,丘教授赶到杭州,与一群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丘教授与数学尖子们座谈时,发现这些学生对于数论、几何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甚至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也是一问三不知。仔细交流后,丘教授才知道,这些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围绕题目,一遍又一遍地做习题。老师授课时,也是围绕习题讲课,而讲解数学门类、培养学生兴趣都被忽略了。丘教授说,国内大部分中学生对微积分知之甚少,一些大学生的微积分也学得很差。他指出,“在美国好一点的中学,高一学生就学完微积分了。到大学时,他们对数学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概念,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也可以有比较好的规划。”丘教授对国内大学生学术研究热情和钻研精神的缺乏非常遗憾。经有一位国内的博士生三次写信给丘成桐,希望能够到哈佛去任教,丘教授多次要求看他的论文,但一直没有看到。此次丘教授来到国内,特地去看了他的论文,发现论文研究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已知结论的课题,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的价值。丘教授称,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平均每年都有2到3篇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水平甚至可以超过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教授的论文水平。而近两年,能够进入哈佛数学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丘教授不禁感叹,需要有人去唤醒中国优秀学生的学术热情了!是的,我们中国的大学需要懂得饱含着对学术的热情并懂得激发学生学术热情的大师 ,这样国家才可以真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师!

大学大学,何以为之“大”?

大学是学生真正开始享受学习的自由空间的开始,真正开始独立自主的去共同构建一种学习氛围的开始,是作为一个个个体去和谐的组合成一种学风校风的开始。大学之大,非大校园之大,乃大氛围之大也,大氛围是大学的关键。

我亲爱的同学少年们,这里我要大书一笔的是由我们学生自己应该如何让去打造的学习氛围。大氛围之大在于学生心气之大,目标之大。吾等前来求学,第一便是抱定宗旨,胸怀理想。记得开学伊始的班会课上,一位来自祖国西部的同学认真而严肃的说:“我有两个最大的理想,一个是来北京读书,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另一个就是用我所学的知识回去建设西部,让西部也可以像北京一样繁华富庶。“话音即落,有笑声也有掌声,有的同学笑他言谈幼稚,更多的同学还是赞赏他来就读大学时所带来的一种深沉的故土情思和坚定的社会理想。抱定宗旨即指学生必须了然“何为我所学?”“我为何所学?”若不明白所学为何,则如何好学,如何学好?若只为一纸文凭一个饭碗而学,则又不如不学,学又奈何?是的,来读大学,全体学生都应以昂扬积极之精神状态面对学习,欢迎挑战,学会憧憬,善于规划,方能不负12年的寒窗苦读,才可为将来在大社会中激扬青春,书写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大氛围之大在于学生砥砺德行之决心之大。大学,每个学生都极大程度的脱离的父母,校园里我们形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小社会;大学,我们有了日渐深刻的思维,日渐成熟的理智,我们可以结识更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教授学者,也开始更多的去思考关于道德关于修养关于更多哲学范畴中的种种问题。总之,从实践上,从理论上,我们都应该也必须学会如何去砥砺德行。德行包括人格、精神、良知、信义。国家设大学欲早就国之栋梁,大学生对于移风易俗,应该责无旁贷,这首先要束身自爱,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不但要思所以感己,更要能以已励人,如果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何足以感人,更谈不上树立校园的良好风尚,进而在立足社会后正身律己,匡扶世风了。

道德是一种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什么才是大学生该去努力趋近的大学精神大学品质呢。梁公卓如有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蔡公鶴卿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陈公寅恪更是明确说出的大学精神第一要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哲人之语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统一的答案:那就是大学,我们要在如火的青春中去培养上善若水的修为,在独立自由思想的引导下去放飞我们的个性与梦想!

大氛围之大在于学生敬爱师友之爱心之大。正如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就职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师者也,授吾以经验及读书之方法,而养成其自由抉择之能力者也。”学生要成才,第一是靠经验,第二是靠读书,第三就是从师受业,而从师受业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欲成才德必先从师。为什么这样提呢?因为经验也好,读书也罢,还要靠老师指出正确的方法,当然蔡先生对老师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老师必须正确诱导,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纯正的思想情绪,这是师者之责。对于老师应该敬爱有加,与此同时,他又告诫学生不要顶礼膜拜、迷信老师,要在知识稍进以后,不宜事事待命于师,而应该学会自修,自修则学问始有兴趣,而不至畏难,自修比专恃听授者,进境尤速。当然,遇到疑难问题,还不能武断,应与老师讨论、求教。他还提出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还应“敬爱其师,无异于受业之日”。这些谆谆教诲仍然是我们这一代学子应谨记在心并努力践行的。

   对于同学,应象是朋友,互敬互助,才能够达到切磋之效。“人情喜群居而恶离索”,所以内有家室,外有朋友,朋友者“所以为人损痛苦而益欢乐者也”。古人说:“不知其人,观其所与”,通过与其接触的人,就可以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西哲亦说:“朋友为在外之我”,人如果没有朋友,自己会感到岑寂无聊,好象是独居沙漠,而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义,“信义者,朋友之第一本务也”。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团结协作,更助于成就学业。况大家同在一校,应有毁誉共之,荣辱与共之感,因为学校的校风与形象由我们共同打造,学会在大学中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学会保留真我、融入社会的必修之课。

 

大学大学,何以为之大?大学之大,大师之大,大氛围之大也!这样的大学在梦中,在手中,也必将形成与现实中!“待到校园花盛时,师徒相映碧空晖”,亲爱的大学生朋友们,让我们一同呼唤真正的大师给予我们知识的种子与德行的翅膀,也让我们真正学会去坚持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让大学变成天下英才最独立最自由最快乐的精神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