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是'经济学小硕'的经济学小硕'"评论:既然大家都在谈论邹老师的事,我也来说说我的想法:
支持的观点就不再说了。我主要想说说我所不同意的反对的观点。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反对者主要的无非就是在攻击两点:一是邹老师的上课时间不够。二是邹老师自己的办学经费等上面也有猫腻。
我尤其不能忍受的就是第一点的攻击。暂且不提各个目击者给出的邹老师上课的证据,亦不论光华网页上还留着的去支边老师的名单--毕竟我没有亲见。但我想说:就凭邹老师搞的
组织外国访问教授的专题课程:Turnovsky, Gollier, Myerson, Barro, Kiyotaki,Gallant, Easterly......这一项就足对得起光华给他的那点报酬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或许知道邹老师经常评价我们国内的经济学不入流,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实际上根本就碰不到国际学术前沿的边!而邹老师恰恰给予了我们一个可能去碰到前沿的机会!说点稍微跑题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用的经济学教材吧,一本入门或者中级的教材大都是至少十年以前的成果了--这还是国外的教材,国内的再打个折扣就根本剩不下什么了。而我们的研究生入学之后,很多学校到硕士毕业才要求到中级水平。(顺便说一句,如果没有IAS把数理的框架引进来,或许国内到现在也还维持着老样子。)再说说其他的课程,我尤其针对数学。我们高考的时候,经济类是给文科生的,四年之中就简单的那几门数学课。到现在读研了,如果我们想自学高级经济学课程的话,还得自学(研究生期间没有这些课。)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动态规划等无数门高级数学课--这难道不是我们课程设计的问题么?还有,我们的老师--虽然他们可能也很敬业,但信息的匮乏是无可避免的。我曾以为自己有了一个创意,拿去问我的老师,他不能给出任何的评价--直到我查了一天的论文数据库之后才知道,原来我的想法早在1988年的时候就有人做过了。 说了好多废话,目的只是想说,只有那些无知的人才会把自己的一年的授课和这些大师的一周相比较。尤其要注意的是,邹老师请来的大都是青壮派的老师(有人抨击他找自己的学生,我不这么看。关键是人家已经是名校里拿到Tenure的教授,实力才是主要的。),他们带来的正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前沿,向他们谈自己的想法才知道到底这是不是一个会有意思的想法。诺贝尔奖得主的讲话或许是有趣的,但它常常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再来说第二个事。我觉得这个说法更是搞笑的很。早就知道IAS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攻击,也知道IAS被一些庸人搞得乌烟瘴气。可是,奇怪的是,如果邹老师真的在IAS摸钱的话,这种把柄是最容易被抓住的,多年来,也没听到任何攻击者拿着IAS的账目说事,足见这事不足信。再有就是,如果邹老师真的在IAS就摸钱的话,何以到了光华就要脱胎换骨,性情大变呢?要知道邹张合作来摸钱的话,怕是谁也挡不住的了。所以,第二件事我也不知道内幕,只是觉得这事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最后声明一点,我不是任何人的马甲。我见过邹老师一次,他却未见过我。那时大约是05年,我当时去北大的理教楼旁听经济中心的课程,正好碰上邹老师和他的一个学生从光华楼出来。他们一直在谈论着什么,那个学生一脸严肃。(或许刚被骂过?呵呵。)
我可以接受任何除无理谩骂之外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