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万元征文第三篇来稿:从民魂到官魂

(2007-08-24 12:15:00)
标签:

杂谈

 从民魂到官魂--一个新视角下看鲁迅先生和邹老师的论题

一、介绍:

如邹老师所引用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国魂也该这样。而这三魂之中,似乎一是‘官魂’,一是‘匪魂’,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也许是‘民魂’罢,我不很能够决定。”,“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笔者坚持认为应当从民魂出发来考虑其他一切的魂,为此就必须寻求一些经典的文献能为鲁迅先生“不很能够决定”的民魂做出概括。笔者倾向于对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的论述进行挖掘,并把这些作为本文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将提出官魂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以及一点应用上的讨论。最后一部分会稍微的使用一点博弈的架构(注:由于笔者是刚刚读研的学生实不敢班门弄斧,并且网络读者中可能大部分并非经济专业,所以在本文中将尽量不使用任何术语。),来讨论官魂与民魂相遇时会发生些什么。在笔者刚开始提笔时,曾有过一个有趣的想法,但可惜没有最终形成,将会很短的附在文后。考虑到不是正式的论文,也就不需要无休止的致谢—不过,真的感谢邹老师的这个题目—因为它恰好让笔者把最近读的一些经济学的教科书和一些文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并享受这个动脑的过程。

 

二、关于民魂:

从介绍我们已经知道,我们需要一个对我们的民魂的合适的论述。当然这样的论述实际上中外文献上都有一些,但笔者认为稍早于鲁迅时期的辜鸿铭给出了最恰当的评论。在此先稍微的介绍一点辜先生的背景资料: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的仕途生涯不足一谈,他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他勤于写作。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之所以称其评论是恰当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曾游历众多国家并对那些国家的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从而也就能更加客观的评论我们的民魂到底是什么。这些评论集中于他的英文讲演《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笔者将其中的重要观点整理如下:(由于有些翻译是笔者自己做的,恐有误导,将原文附其后。):

1、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The real Chinaman is a person with head of a grown-up man and the heart of a child)

2、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 但他绝不野蛮;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 但他绝不令人可憎;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庸俗, 但他绝不挑衅不喧闹;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笨, 但他绝不荒唐;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诈, 但他绝不狠毒。(The real Chinaman may be coarse, but there is no grossness in his coarseness. The real Chinaman may be ugly, but there is no hideousness in his ugliness. The real Chinaman may be vulgar, but there is no aggressiveness, no blatancy in his vulgarity. The real Chinaman may be stupid, but there is no absurdity in his stupidity. The real Chinaman may be cunning, but there is no deep malignity in his cunning.)

3、我或许有资格说这话,美国人发现他们很难明白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很难明白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同样很难明白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而法国人—在我看来是最能明白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虽然他们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一定程度上拥有着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所必要的,也是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机敏;而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除了我以上所描述的三种特征外,我必须再加上的一条,也是最首要的特征,那就是机敏。而这样的机敏除了古希腊人和他们的文明外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The American people, I may be permitted to say here,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American people, as a rule, are broad, simple, but not deep. The English cannot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English, as a rule, are deep, simple, but not broad. The Germans again cannot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e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Germans, especially the educated Germans, as a rule, are deep, broad, but not simple. The French, -well the French are the people, it seems to me, who can understand and has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st. The French, it is true, have not the depth of nature of the Germans nor the broadness of mind of Americans nor the simplicity of the English, -but the French, the French people have, to a preeminent degree, a quality of mind such as all the people I have mentioned above as a rule, have not, -a quality of mind which, above all things,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 quality of mind viz: delicacy. For, in addition to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I have already mentioned, I must here add one more, and that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 namely delicacy; delicacy to a preeminent degree such as you will find nowhere else except perhaps among the ancient Greeks and their civilizations.)

此外,辜鸿铭还从儒家的角度进行剖析,他认为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到这里本文关于民魂的概况已经基本明了了。笔者认为所摘录第三点的内容已实际上概括了其他的部分,即中国人的四种特征。简单总结如下

1、机敏。这种机敏实际上意味着我民魂之中的智慧,这不仅是在自然科学上的智慧,也是我们在待人接物上的智慧。它构成了我们“温良”的基础,所以辜先生才会称之为是最首要的特征。

2、博大、纯朴与深沉。在笔者看来,这三种因素之所以会被辜先生拿出来做主要的比较部分,是因为这三者往往是显示出来的人的气质特点。也是在本文的第四部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三种特征。

3、在本文的后续部分将会按照一个重要的假设进行,即机敏是所有人的基础特征,而

每个个人都会在博大、纯朴与深沉三种特征中有一种特征会非常明显。这一种特征

决定了这个个人在面对所谓“官魂”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当我们以

中国人的整体来观察的时候,“温良”则是主要的特征。

4、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这与我们所了解的鲁迅笔下所谓国人的劣根性大相径庭。这集中体现在“造反”的匪魂上。笔者对此的解释是,这仍是机敏的表现—即我们在正常情况下会选择最大限度的容忍,只有在超过这个容忍限度的时候,造反才会显现出来。简言之,造反是机敏特征在非常时期的非常表现。显然鲁迅先生的时期正是最为非常的时期,再加上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写作风格,有那样的言论也就是正常的了。

 

三、关于官魂:

    下面我们必须指出所谓官魂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这一集团始终以寻求最大化的权力为目标。换言之,就是追求更多的权力。很遗憾,笔者无法对这一专断的论点给出任何支持的论据,但只好说,这一论断事实上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由于给定了这一特征,我们不难进一步推论,这个集团将不遗余力的维持国民的“温良”氛围,在攫取权力时又要防止其“匪化”。

到此,笔者希望大家谅解并斗胆谈论一个经济学内部的问题—“双轨制”。曾记得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一位笔者非常敬重的老师专门用了大段时间来谈论这个模型(其大意是,在不同的消费量下收取不同的价格。是一种有数量限制的价格补贴。),他当时讲这个模型时说,这是一种“存量不变,增量搞活”的好办法,既保存了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使他们可以不抵制搞活,又使积极变革者可以有动力进行对未来的改变。但当我们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如果所谓的“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就是对未来的控制权力的话,我们怎么能相信改变可以进行呢?也就是说,这种“双轨制”的补贴实际上是存在着某种条件的—比如大学生现在熟知的学费减免或贫困生的补助都是有一定的指标限制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双轨制”的真正受益者就有可能未必是真正急需这一补助的人。我不知道其他学校的情况,但在我曾经的大学就有拿着“特困生补助”又全身NIKE的学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双轨制”的游戏规则实际上并不是由希望改变的人决定的。

四、当民魂遇到了官魂:

到了这里,也许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了。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这一部分所需要的关键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特征中都会在博大,深沉与纯朴中会有一种非常的显著。(当然,也有可能会有人有混合的特征,这样的讨论在本文中被忽略了。)那么,这三种人在面对“官魂”的时候也就有了不同的反应。博大者往往倾向于包容,那么这样的人做决定时常常与“官魂”是独立的。“深沉”(deep)这一词在某些翻译中译为城府,可见这一特征也就使他们在寻找着时机,倾向于成为官的一部分,并堂而皇之的说“达则兼济天下”。而显示出单纯特征的人们则更愿意寻求真理,他们只有在官的决定和他们的真理观相符合的时候才会拥护,一旦不然就会有反对的呼声—即使这样的做法会让他们自身受损。(一定意义上讲,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可能就构建了“匪魂”。)

既然这样,我们又知道了“官魂”追求最大权力的目标。我们就很容易来看一看“官魂”面对不同特征的人的时候会采取的措施。显然,他们会毫无顾忌的榨取大度的博大者;让深沉的人们作他们的爪牙;最后小心翼翼的试图拉拢纯朴的人们,试图不成就要封杀到底。

    现在,当官与民相遇时,官会怎样对他完全取决于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民。可是,一个人的特征并不写在脸上,所以官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只知道对方只有三种可能的特征,但到底是哪一种是不确定的。一个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官会用各种方式来试探他。例如,在面试或一些办事的细节上,官会给出一些要对方进行选择的时候,从而会根据每种人不同的反应来窥探这一信息。(大家是否还记得邹老师前两天讲的餐桌上的女士的故事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手段。)

        在此,笔者并不想讨论我们该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而且有一些想继续深入讨论的话题,又觉得这样的言论是对邹老师的博客不好的,就写到这里吧。仅希望借着这篇小文对各位仍在学习研究的同学们说一句:为了探寻真理,保持单纯。--亦做自勉。

附:

        在本文刚开始构思的时候曾试图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的官魂是怎样形成的。笔者最初的想法是,既然我们的民魂是这样的,我们的官魂是不是也应该保留每一种特征。而当笔者自己在草稿纸上试图用博弈的观点模型化的时候却发现这种想法走不通(也很可能是我做得有问题),这才重新思考“官魂”的特征—这是否意味着“官魂”化的过程就是“民魂”丧失的过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