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全社会为创新工作者服务
1、命题:生命是灰色的,理论之树常青
如果在全世界对受过教育的人进行调查,你知道的国家有哪些?你知道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我不做调查给出一个我认为合理的答案,被最多全世界受过教育的人知道的人物有:亚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欧拉、法拉第等等。这个答案我相信通过调查也会得到证实。为什么呢?因为在现代社会,所谓受过教育的,都要学习世界通用的科学知识,就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以及逻辑等。如果知道了这些人,我们当然就知道他们所在的国家了。因此邹恒甫先生说“生命是灰色的,理论之树常青”就是能推演出我所给出的答案的命题。因为理论是长青的,所以创立理论的人才会在人类的历史上长存。
那么我们需要问一问,百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会被很多全世界受过教育的人知道的中国人会有谁呢?我一时想不起。
是不是一个民族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有本民族的人创立长青的理论在世界的历史上长存呢?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最高的目标,一个民族还有最低的目标,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不管是为了最低目标,还是最高目标,一个优秀的民族都需要有创新的精神。这一方面是为了本民族更好的发展,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
2、建立理论是创新工作
理论之树常青,但是建立新理论并不容易,因为你所创建的理论是还不存在的。理论需要公开发表,经过学术共同体的检验,然后得到认同。世界上只承认第一个发表该理论的人。因此做理论创新的人,总是他所创建的理论的天然第一人,除非是抄袭剽窃。
3、创新工作的本质
创新工作和非创新工作有什么不同呢?本质的不同在于结果是否已知和确定。非创新工作是建立在成熟的知识基础上,有确定的已知结果。创新工作的结果是未知的,也是不确定的。一般而言,工作的结果的不确定性越高,需要的创新能力越强,需要从事该工作的人也就越优秀。
熟练技工
结果已知
创新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数学上用概率来表示。对一件工作,假设其成功的概率为P(S),其取值在0到1之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用C来表示。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工作获得成功的创新能力C = -[1/ P(S)]ln P(S)。这说明越是不确定性大的工作,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的创新能力越强。
由此我们认为一个民族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机制,就是让最优秀的人有好的机会进行创新。理想的情况是,越优秀的人应该得到越好的机会进行创新。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机制,那么就能保证一个民族最快的进步,最快的创新。
中国在封建世袭社会曾创立了一个好的制度来保证没有地位的优秀人才得到好的发展机会,那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让优秀的穷人进入上层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的一个通道。虽然其考试内容过于落后,但是其形式在现代社会却得到了大力发展。考试是今天人们得到各种机会的最通用的形式。考试是考已有的知识,考核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大量成熟的工作程序而言,对已有的成熟知识的熟练掌握就足够了。即使对于创造新知识的创新工作来说,考试隐含的逻辑是,一个人对已有知识掌握的越好,那么他的创新能力可能就越强。这是因为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就如同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结果不确定性越小的工作,不但要求的创新能力越小,而且其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就如同我们用成熟的生产线生产成熟的产品,要求质量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概率。现在流行的六个西格玛管理标准就是要求一百万件产品中的次品数不超过三个。但是对于结果不确定性越大的工作,其成功的概率就越小。要保证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不但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而且对工作的结果也不能要求过高的成功率,因此对工作的评判就不能象标准化生产那样要求六个西格玛。
3、如何评价理论创新
创新工作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特点。在评价创新工作时就需要一套适应这一特点的方法。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要得到正确的评价,就不能象标准化工作那样有严格的标准,而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泛的尺度,宽泛体现在评价的范围和时间,也就是说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较长的时间内来进行评价。目前国际上采用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的方法是比较好的方法。所谓学术共同体,是指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组成的。我们在进行创新工作之前需要申请经费,创新项目是否得到资助,需要学术共同体评议其意义和方案是否可行。一般而言,创新的理论是建立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对相关理论熟悉,因而能较好判断是否可行。因此一个申请项目在匿名同行评议中如果得到多数正面评价,其可行的概率也就比较高。然后是对创新工作的结果进行评价,这往往是通过公开发表论文来实现的。公开发表论文也需要匿名同行评审,被一个学术刊物拒绝可以改投其他同类学术刊物。一般而言,不同的刊物评审的人会不同,所以对论文的价值认识也会不同。发表的论文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比如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的理论就沉寂了30年左右。纳什的理论也经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得到应用和发展。
假如我们用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评价理论创新会有什么结果呢?由于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难以及时得到准确评价,所以只能用替代的办法,比如发表文章的数量,刊物的影响因子,引用率这些确定的标准。我们来看发表文章的数量,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文章数量很多,由于时间是有限的,这只能说明两点,要么工作的创新性很小,需要的创新能力自然就小,再则就是该人创新能力很强。再看刊物的影响因子,一个刊物的影响因子是由其编辑委员会以及其后的评审专家决定的。一般而言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其编委会对创新工作的评价越准确。但是创新工作的本质是结果难以及时准确确定,更广范围的评价就是必须的。一个刊物限定了其评价的范围,所以准确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引用率则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评价其重要的指标。因此我们看到用文章数量、刊物影响因子,引用率来评价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的准确性是逐级增加的。这也说明创新工作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更长的时间内来评价。
确定的评价标准
结果已知
4、保障创新自由的终身教授制度
对于应用已有的成熟知识进行标准化的工作而言,要求其不出偏差,在一个控制的程序和范围内。而对创新的工作而言,则需要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内来评价,因而对于创新工作者,就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在上个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先生创立了其管理理论,他的理论被福特先生应用来发明了汽车生产的流水线,使得汽车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福特先生希望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拥有汽车的梦想,把美国变成了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泰勒先生的管理理论就是要求一切都标准化:标准的工人,标准的工具和标准的程序。由于标准化就需要工人每天一直重复同样的动作,因此泰特被人诟“压と丝闯闪嘶崴祷暗幕鳌5潜曜蓟翘嵘笠翟擞实幕 U庖坏慵词乖诮倌旰蟮慕裉欤匀幻挥懈谋洹1曜蓟托枰细竦墓芾砜刂疲拍茏钪帐迪直曜肌
但是对于创新工作者来说就不能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了,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
标准化
结果已知
对于创新工作者来说,自由的环境意味着生活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就是要有生活保障,一方面是保障必要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是保障工作的稳定性。思想的自由就是从事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观点的自由不能被任何人剥夺。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就是保障这种自由环境的一种好的制度。曾有人认为美国的大学现在也感觉这种制度会让教授在得到终身教职后出现懈怠,因此需要更好的激励措施,甚至取消终身教职。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维。教授在做了需要的创新成果而被学术共同体认同而成为终生教授,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教授的创新能力在减弱,而教授并没有积累熟练工作的经验,如果由于创新能力变弱而生活得不到保障,那有多少人会选择这项工作呢。创新如此重要,所以全社会需要负担其后的生活保障。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如果取消终身教职,就是置教授一生于不确定之中。
5、全社会为创新工作者服务
大学,特别是追求卓越的大学,一方面要教书育人,但这类大学说起来有更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就是其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直指创新的。所以追求卓越的大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进行理论创新。
对于教授,不仅要用终身教职这样的制度来保证教授创新的自由,而且要让教授有适当的条件进行创新工作。前面的分析说明创新工作的不确定性,对于结果不确定的工作来说,提供什么资源才能才保证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只有创新者本人才最清楚。也就是说创新者需要什么,社会就应该尽可能提供什么,其合理性可以由学术共同体来评判。
一般的企业的管理是老板提供什么条件,要求下属做什么事情。但对于教授这种创新群体而言,则是相反,创新的条件应该由他们本人提出来,然后由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源。也就是说用社会的资源为教授的创新工作服务。
在本文开篇我们就提到创新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为一个民族是否是一段历史的主人,就是要看这个民族的代表,那些为人类历史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者。因此我们需要让最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伟大的创新工作,用社会的资源为创新工作者提供充分的服务。全社会为创新工作者服务的思想是保障一个社会创新能力的基本观念。
如果我们建立了让最优秀的人才来进行创新工作,全社会为创新者服务的机制,我们就建立了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基本机制。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术不仅能救国,更能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