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过张载祠

标签:
张载夫子眉县西铭一物两体 |
秦岭山莽莽苍苍,横卧在南边,世世代代透着生机。环山旅游路在一派绿海中舞动着,飘移着,满目的情致也舞动着,飘移着。
小时候,听父辈乡人说过,在解放前,小时候学习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国学启蒙》等等为主,有学问的人就以研究传承“关学”为己任,教育庶民和后代......
张载生于官宦,少年丧父,思想早熟。青年戍边建功,得文学大师范仲淹指点:“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勉励张载去读《中庸》,在儒学上日后大有作为。《左转》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疲,此之谓不朽。”文人都会追求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张载依然。
一位花甲女士,很有气质,也很有学者范儿。说她是这儿扫地的,是她接待了我们。据她介绍:该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少时读书于此,晚年隐居讲学于此,为了纪念他,改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在横渠书院的遗址上建张载祠,明世宗嘉靖初年,高陵人进士吕泾野和武功人状元康海拜谒张载祠。吕泾野题“三秦之光”,康海题“关西一人”,并各自作诗一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銮舆东巡山东曲阜,主持祭孔,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大殿,并对自宋以来五位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分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此匾现存张子祠,下有“康熙御皇之宝”六字印章。光绪九年(1823年),重修张载祠后,三原五品衔举人贺瑞麟作楹联一幅:“近马帐而传经砭愚订顽百代均沾化雨,坐虎皮以讲易道明德立群伦共被春风。”关中地区受张横渠影响者像刘古愚、于右任、张季鸾,都有一个特点:对人生社会持进取态度,处阪荡之世则谈兵论剑,由改良而趋于革命……张载祠再后来也多次破坏多次维修,文革时基本全部毁坏或者移作他用。1990年省文物局先后拨款重修了大殿、学堂。现有献殿、山门、学圣殿、学堂等建筑,祠内存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50余通。张载在陕西眉县横渠乡间讲学,其规模和南方的岳麓、东林没法比,但他的影响则远远超越了地域局限。他曾在《西铭》一文中提出“民胞物与”学说,使程颖大为叹服,说:“《西铭》明理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自孟子后未见此书”。张载奠基创立的学说广传于关中及周边,被后世称为“关学”。一个自称扫地的有如此渊博的学识,我等走马观花之辈,还不赶紧好好聆听一二......
沿青石道路,看到路边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张载手植柏”。这古柏,两人不能合抱,树干奇特,二主干若二龙缠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犹如远去的张载和其古老的“关学”又发新枝,惠及百姓。张载祠堂外,接待者为我们宣解“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仪廉耻国之四维”、“道学振关中十六字渊源遥接,教泽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道并二程关学无殊洛学,制法三代性功即是事功”、“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先啼”等联语的出处及张载的思想,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张载的前前后后。
读北宋史,可知“君明臣良而国弱”是显著特点。“君明”指太祖太宗开国后,历经真宗仁宗神宗都是聪颖觉慧,勤于政事。“良臣”指王安石、范仲淹、张载等一大批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人才,但最终都没能使国力强盛。当你静静地将心灵贴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横渠四句,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的精华的智慧因子,它是来自地脉深处和漫长历史空间所飘扬出的精气与魂魄。“张公四句”让华夏斯民吟诵至今,豪情至今,那种志怀高远的为民情结,让后学肃然动容。
大殿正中供奉张载塑像,先生和善持重,书童相伴左右,一联“一代口碑留蜀道,千秋血食在秦中”映入眼前,我们依次向张夫子鞠躬拜,以示尊奉先贤遗志,为民不遗余力。观赏墙上张夫子生平故事的重彩工笔壁画:求学悟道、奉母教弟、习练兵法、辞官归里、设馆讲学……我下意识地摸出了手机拍照,好将这些珍贵精彩的艺术瑰宝变成影像资料,作为永久的纪念。
张载碑廊广场,在绿竹青树香花的掩映中,我们向张夫子像仰望、鞠躬,与张夫子合影、留念,来领略一番“翳昔此夫子,壮志等昆仑”的夫子仙风,看一看《西铭》《东铭》的精粹,听一听张夫子的施政治学方略,沾一沾先贤的文气,静一静自己的心气,定一定社会的风气,沉淀一点儿后学者的为民情怀。
过张载祠,买两本《张载轶事》和《张载关学》,了解夫子“太虚即气”的唯物史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大心体物”的宽阔气度,“精思力践”的求实作风,“为政足民”的政治情怀,“躬行礼教”的传统美德及“学贵有恒”的教学原则。让历史穿越千年,让文采风流,让壮志豪情,让时代激荡。
车向扶眉战役纪念馆方向行去。同行者一个个感慨万分,一个人的思想和为人能被后世人等津津乐道,古人何求?今人何求?人生不幸诗家幸,一物两体理无穷,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消得红尘迷蒙。
过张载祠,思悟夫子一片民生忧患家国情怀,才能得到一点点儿不可超越的先贤浩然之气。
2015年5月15日
http://s6/mw690/001pV8r6zy6Sy2LJDAp35&690
http://s14/mw690/001pV8r6zy6Sy2M3yA56d&690
http://s6/mw690/001pV8r6zy6Sy2M7OTP55&690
http://s14/mw690/001pV8r6zy6Sy2Moc336d&690
http://s9/mw690/001pV8r6zy6Sy2MCC1y08&690
http://s15/mw690/001pV8r6zy6Sy2O1sf46e&690
http://s14/mw690/001pV8r6zy6Sy2Obd0N6d&690
http://s7/mw690/001pV8r6zy6Sy2OurFIf6&690
http://s7/mw690/001pV8r6zy6Sy2OG6GO86&690
http://s11/mw690/001pV8r6zy6Sy2P1KpY6a&690
http://s10/mw690/001pV8r6zy6Sy2R5S4x5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