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感受终南山沉静之美——太平峪万花山穿越紫阁峪游记

标签:
李治终南山楷体宋体万花山杂谈 |
http://s13/middle/4d6f9558xa8e203ac5efc&690
感受终南山沉静之美
——太平峪万花山穿越紫阁峪游记
一个月的蛰伏,今日出山成行了。“务简身暂闲,景幽心自适”,穿行青山绿水间,与心旷神怡为伍,和海阔天空相伴,悠哉游哉,怡然自得,无拘无束,可谓快意淋漓!行走在如画的大自然,行走在内心最纯净的角落中,每一次跋涉穿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在自然的微分中寻得一份宁静和轻松。
山水无尘
“倘他日蜡屐重来需记取山中松径,携一片红云归去莫错认世外桃源”,万花山峰峦叠嶂生,指峰万仞绝,山路崎岖陡峭,灌木丛生繁茂,树木缠绕错生,山花夹道相迎,举步高攀为艰,高出却也是凉风阵阵,令人留恋往返,宋代文人李騊在游万花山时写到“两峰壁立苍崖瘦,一水湍流怒浪翻,云外不需求紫府,只应此景是桃园”,由此可见一斑。清澈的山溪在石缝树间潺潺幽幽,或蜿蜒如丝,或涟漪成潭,滋养天地间万物生灵,润得山川翠绿欲滴,生机勃勃,却也无怨无悔。登顶可见紫阁峰翠秀,王屋山刺天,拴马石坚挺,圭峰山不在高昂,分水梁山峦起伏,宋户县主簿程明道有“偶逢云静得见日,若有路通须近天”的诗句,让我们有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感觉,关中大地阡陌相连,渭河也在隐约中飘飘然了。历史千年的山中寺院,随山就势,依崖而造,居高而建,掩映天地之中,茫茫云海里俯瞰芸芸众生。“回步忽山尽,万缘从此生”(唐代卢纶《题云际寺上方》句),听那叮咚声伴着鸟鸣和风声,还有隐隐的佛道天语,婉如演奏天地间交响诗篇一般,萦萦绕绕,撞击于耳,撼悟于心。
草树有情
秦岭,真的是最具灵性的山脉,植被花样繁多,而且独具特色。“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代张道洽《岭梅》句),走在崎岖的沟里,就剩下涌入眼帘的满眼绿色,不管是身前身后,左边右边,头顶脚下,仿佛是绿茸茸的毯子顺着山势在起伏绵延着,只将那绿混合在眼前心里,混合在生命的缝隙之中。不信,你就停下脚步,安静的凝视,葱郁郁的树,青荫荫的藤,绿幽幽的草,都优雅而恬然的展现自己。“白发忽忽色,青山草草心”(唐代李端《题云际寺》句),沉静中的生命,在绿中涌动,涌动着不平静的活力。
万花常传
下紫阁峪,树木遮天蔽日,驴子山涧石上跳跃下穿。峪有紫阁峰,原名紫盖山,古为终南名山之首。由于山势俊秀,景色绝美,距唐长安城近,吸引佛道修行人前往清修隐居,寺庙岩窟、山林水涧都成为宗教道场;汉张良凿无量洞避暑隐居,北周法藏在此修行,唐高僧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在此清修,亦有士子上山习业,与义学僧侣问学切磋,学成则应试,不成则隐居为成名资粮,却也为入仕另辟了蹊径。唐有李杜、韦应物、岑参等人,宋有李騊、程颢等人,明有王九思、康海、薛昌朝等人,清有王心敬、长松居士、兰谷等人,来此感山悟世。李白“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杜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白居易“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岑参“东望紫阁云,半入紫阁松”,程颢“仙掌远相招,萦纡渡石桥。暝云生涧底,寒雨下山腰”,章惇“每观唐人诗,梦寐思紫阁”,李騊“南山诸寺为紫阁为冠,仙掌数尖特在群峰之上”。明王九思、清傅龙标更是留下众多诗作。邑人九思“龙盘虎踞奠秦关,万古青苍杳霭间,一线行空紫阁谷,三峰对户白云间”,傅龙标“紫阁山头寺,终南第一峰”尤为著名。谷中一线天、瓮城、石鹰、石佛、石浪、盘龙岭、姊妹瀑布、苍龙瀑布、敬德饮马池等众多景物,也成了士人所向往的好去处,在沉寂中发奋,在清静中修炼。
紫阁峪内宝林寺(或称紫阁寺)建于唐贞观年间,由大将尉迟敬德监修,塔突小山头上,俗称敬德塔,历经多次地震,仍完整无缺。有学者认为唐玄奘遗骸被兴教寺僧人护携至终南山,安奉于敬德塔。塔旁山崖有多处摩崖石刻,在风雨的浸蛀下和历史的斑驳中,已经模模糊糊了。我曾用几联表达过自己的一点感悟,一曰“青崖摹刻飘雅韵,翠壑绿水带幽香”,二曰“农家乐几处,在茅屋草舍;野山味无数,藏茂林修竹”,三曰“搬迁移民,退耕还林,绿色生态得保护;探究摩崖,寻研玄顶,历史文华现光彩”,不成语体,但求自悟。
“邀三两挚友,品茶悟世淡性;看一二红颜,戏水留影传情”,我多次游历万花山和紫阁峪,总感到它有不同的、沁人心脾的沉静之美。
2011年6月11日穿游
穿越线路:太平口——冉家湾——黄崖沟——土地庙——大小瓮城——头沟——竹园沟——朱家沟——高家坡——黄崖上(散散庙)——西沟——山脊——草坪岭岔路口——橡山寺——万花山——黄土沟——姊妹潭瀑布——泉水岩——板房古洞——龙头山——马蹄石口——玉蝉洞——二郎庙——饮马池——苍龙砭瀑布——吊罐瀑布——八军寨——紫阁塔(“敬德塔”)——紫阁寺遗址——剑插口瀑布——望夫石——九间房——大圆寺——杜家庄——老环山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