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连续学习,看于丹、学周易、学佛,学时并无目的,只是受身边人的影响把那些东西拿过来看看,特别是陈晓旭的故去触动了我的某棵神经,几乎连续几天把网上所有有关信息翻个遍,然后引发了对佛学的进一步认识。然后几个月后,看看现在的自己的确变化很大,也算是惊喜,原来这样的学习能够改变固执的我,一是学习,二是内化。
惟有重读《简爱》是有目的的,十几年前读《简爱》只记得感情的美丽,成为影响我一生的书,如此给她冠名并不为过。多少年一直认为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不屑于读那些缠绵的诗词散文,更不屑于去写那些无病呻吟式的东西,想想自己是过了那个年纪,然而身边已届六十的老师写出的东西依旧是“嫩得能掐出水儿来”,找寻根源,个性与本性使然。小编把内心的丰富也露在笔尖,看这那用心写的文章,理解她的情境和心意——她还年轻。而如今的我已经完全写不出那类东西,是没有了吗?是被厚厚的东西压住无法透出来,只能写些评论性的文章,写得很尖刻,正如我现在的人一样冷漠与尖锐。
再次拿出《简爱》来,疯狂得找那一高潮章节,却着实的费了些时间,只能从最后一页向前翻,只找到他们田园式生活那部分,但却发现只有两页的平辅,再向前翻却找不到分离前那段对白,于是便跑到网上查出来读。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要求自己从第一页看起,我以为我会为了找到那最精彩部分越过许多页,然而却在每一须故事中都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我强调只是“故事”,我忽略了那些对环境和心情的抒情式的描写,把被人特别评价为这本书的特点之一的抒情性全部略过。正如我现在看不到身边依旧美丽的人和事一样。
原想去除简的影子,然而重读《简爱》让我再读了“简·爱”,开始觉得自己象简那样固执生硬,后来更发现简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一无返故,能放得下,这是简的精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