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溥心畬 ( 溥儒 )]

(2010-11-11 12:00:44)
标签:

溥心畬

北京

溥儒

戒台寺

辛亥革命

分类: 白鑫:画里画外

前天有幸看到一位藏家收的一幅溥儒的人物

觉得甚好

于是开始搜集有关他的一切信息

溥心畬 ( 溥儒 )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portrait.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溥心畬,遼寧人,滿族,原名係愛新覺羅氏溥儒,「溥」為其輩份,民國以後改為姓。出生於民國前十六年,光緒皇帝賜名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又自號「西山逸士」,以字行。係清皇室之貴裔: 溥心畬為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奕訢次孫,晚清開明幹練之名臣恭親王奕訢即為其祖父。滿清皇朝倒台後改姓溥,故其有舊王孫之印。(乾隆以的愛新覺羅子孫以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為世系,具有藝術天才的有永瑆、溥儒、溥伒、啟功等人。)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cixi.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puyi.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慈禧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

溥心畬自幼有「神童」之譽。“我生之初蒙召見,拜舞會上排雲殿......”,出生滿五月蒙賜“頭品頂戴”。四歲開始學習書法。五歲拜見慈禧太后,能答其對,慈禧誇曰“本朝靈氣都鐘于此童”。六歲受教讀論語孟子,九歲能作律詩、古詩,十二歲已能為古文先生自幼即深受傳統中國禮教與文化薰陶,自幼好學,經史子集,無所不窺。由於先生天資穎悟,個性又內向好學,用功不懈,因此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世人最推重其藝術成就,但先生卻自許生平大業為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詁、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宏,論述常能至人所不及之精微,國學方面亦足成一家,惜為畫名所掩,不為世人所知。先生則不免視書畫為文人餘事,畢生亦未將全幅精力投注於藝術之中,然而實際上詩文書畫已溶入溥氏生活之中,亦由於這深厚的文化資源與不刻意為之的風度,方使其畫風流露出一種高雅潔淨的人文特質,為一般畫人遠不能企及。北京法政大學畢業後,留學柏林大學,並獲得天文和生物學博士學位。辛亥革命后曾先後隱居北京西山戒臺寺,前后十二年(一說十五年)。旋遷居頤和園,專事繪畫,宗法宋元,山水畫以澹雅見長,較少烘染,較注重線條臨摹,饒有雅秀俊逸之致。1930 年代與張大千齊名,以他們的山水畫成就分峙南北畫壇,被譽為「南張北溥」。溥儒的畫在北京被譽為"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溥儒的水墨畫淺淡而不繁複,工筆中略帶舒放,比起大筆揮灑的南派張大千,風格完全迥異。兩人在畫壇上素有「南張北溥」之稱,橫掃水墨畫壇幾近半世紀。傳世作品有《溪舟弄笛圖》軸、《秋山樓閣圖》軸,均藏上海博物館。《抱琴訪友圖》軸,圖錄于《中國現代名畫匯刊》。 

溥儒自幼飽學,稍長專心研究文學藝術,精通經史和書畫。先生畫風並無師承,加以他出身皇室,早年習畫多係自觀摹皇室大內之收藏入手,清代皇親貴裔大多雅好書畫與鑑藏之道,觀摹體悟並精研古畫的機會自遠過常人,因此他的畫風多從擬悟古人法書名畫以及書香詩文蘊籍而成。溥心畬畫作以山水名世,實則花卉、人物、草蟲、仕女、鞍馬、走獸、神怪、菩薩、翎毛,無不精擅,亦足為當世之宗。山水以「北宗」為基 (受馬遠、夏珪影響較多),筆法以「南宗」為法。注重線條鉤摹,較少烘染。意境雅淡致遠,俊逸出塵,結構謹嚴,筆法挺勁,并喜繪于絹地,染色層次多而淡。其花鳥畫作品亦清逸雅靜,較之山水,筆法偏于柔秀。家中養有猴、犬、蟲、鳥,故對動物之描繪,頗為生動。今之世人謂藝術創作需求新求變,視文化傳統及古意古法為淺陋保守而無所長進,甚者言中國傳統書畫千遍一律實有改弦張之要,殊未認知傳統書畫中之精神內涵及其內在風格之多種變化乃需長期靜心虛己方能領悟古人有取之不盡的妙技。藝術文化之開新創進,必先有自身之根源為本,否則終將流離飄盪不知所止。中國近百年來,受困於此頗深。溥心畬先生之繪畫雖貌似皆從古人而來,但其中實具有真精神、大創意。(見張大千畫論 ... 但經過若干年之後,也許我們以為極新的,哪知卻是極舊的;以為是外國人所獨創的,哪知道就是中國古代幾千年前便有而後來被暫時揚棄的!)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zhang-pu-1955-taiwan.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张大千与溥儒在台湾的合影(1955)

據悉,唐代畫家韓幹的《照夜白》,我國現存最早的傳世墨跡、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平復帖等珍奇字畫都曾是溥心畬舊藏,但後來皆因為生活窘迫,不得不忍痛賣掉。《平復帖》是因為1937年溥心畬的生母去世,無錢發喪,才不得不以4萬元的價格賣給了著名收藏家張伯駒。解放後,張伯駒將此帖捐給了故宮博物院,成為“鎮院之寶”。 

蔣復璁形容他的風格是「峻秀靈潔、頓挫抑揚、徐徐揮運、逸韻難窮;用墨清幽沉靜,淡而彌厚,濃而愈活;賦色名澈,清麗和雅,莽莽蒼蒼,筆墨所至,有無限生機。」溥心畬之畫,可說處處見古法,卻又別開蹊徑,自成一格。例如他自小受過嚴格的騎射教育,長期接觸觀察,對於馬的神韻自然能掌握得唯妙唯俏。他畫花鳥在形似與灑脫之間,掌握物象的神氣;而工筆花卉主要學習宋朝院體風格,故畫風細膩,高貴典雅,極盡表現出景物自然之美。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flower-1_small.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flower-2_small.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bird-1_small.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bamboo-1_small.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他學畫的過程,在《自述》中言之甚詳:"余性喜文藻,于治經之外,雖學作古文,而多喜駢儷之文,駢儷近畫,故又喜畫。當時家藏唐、宋名畫,尚有數卷,日夕照摹,兼習六法十二忌及論畫承,亦無畫友,習之甚久,進境極遲,漸通其道,悟其理蘊,遂覺信筆所及,無往不可。初學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松年、馬、夏,用篆籀之筆。始習南宗,后習北宗,然后亦不自計。" 從中我們知道溥心畬學畫是無師自通的。他自己又說:"蓋有師之畫易,無師之畫難;無師必自悟而后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有師之學,常常無須自己用心思,跟著老師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容易成為某種畫風的延續。而無師之學,就要自己讀書、看畫、悉心體味,把前人如何造成這種高妙效果的方法弄明白,都弄明白了,于是就""了。這種學習,比有師之學要艱難,須要更大的毅力,然而其所會也更為深刻。""本身就常常是不同前人的自家理解,不囿于門派之見,無成規可墨守,因而""是更富創造性的學習。溥心畬從年紀輕輕就能以自家面貌獨立于畫壇之中,完全是隱居西山,面壁求悟,無師自通之功。

溥心畬主張寫實,他以為寫實造型不僅要觀察自然,更要用心思考、深入理解:「畫山水花鳥,如身在畫中,心悟神契,體物察微,如臨其境,慎思明辨,必期一樹一石,無違於理。孟子曰:思則得之。」書畫要憑感覺,感覺得深刻,才能表達得深刻,而深刻的感覺在於理解。浮光掠影式的感覺,在繪畫過程中是靠不住的。理解了才能更深切地感覺到。溥氏作畫筆少而神完,筆簡意不簡,簡而不單,在於他用筆能以一當十。這以一當十的能力,不單是技法的訓練,更在於他善於思考。溥氏的山水畫,能用不多的筆墨,造成工細的效果。筆少不傷于單薄,墨重不害于秀逸,這是他用筆的功力。以一當十,內容豐富,非一般人所能及。一支筆到了他的手裡,輕重頓挫、流暢而有節奏,動中有靜,靈透而又持重,有出神入化之功。

溥儒是清皇室的貴裔,對他而言,那更是一個家國充滿苦難的時代,因此這樣特殊的出身背景,不免給予他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溥氏自幼即受到傳統嚴謹的禮教薰陶,他的個性又內向好學,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學養基礎。由於溥心畬的天資穎悟,用功又勤,因此雖然在家國充滿苦難的時代壓力下,他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溥心畬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正如他自己所說:"未嘗間斷,亦未嘗專習一家也。"實際上他還遵循著一條"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原則。他深深知道,古人有取之不盡的妙技,而現時的著名畫家也有很多的長處。廣采博取,融會貫通,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 溥儒年表

    1896 丙申 一歲農曆七月二十四日生於北京恭王府,是恭親王弈訢之次孫。

        http://www.art-virtue.com/painting/history/ching/PuRu/daoguang-lineage.jpg溥儒 )]" TITLE="[画家溥心畬 溥儒 )]" />

    1901 辛丑 六歲開始跟隨宛平名士陳應策讀四書五經,習詩論文。

    1905 乙巳 十歲曾隨父母去西山戒臺寺居住。此時開始學騎馬、習滿文、英文、數學等。並到頤和園叩見慈禧太后。

    1908 戊申 十三歲時溥儒受命入宮甄選皇帝,未中選。1908年10月28日光緒皇帝病危,慈禧太后宣召光緒之侄溥儀入宮。光緒於翌日駕崩,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其父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攝政,次年改年號宣統( 據傳慈禧太后甄選皇帝時溥心畬大哭想家,因而落選,舉家歡騰,因為在慈禧太后底下,皇帝並不是一件好差事。由於有這種皇親國戚的背景,溥心畬個人的生平也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1909 己酉 十四歲其父載瀅去世。

    1910 庚戌 十五歲入讀北京滿清貴冑法政學堂。

    1911 辛亥 十六歲辛亥革命。恭王府抵押給某銀行,奉母項太夫人及弟溥德遷出恭王府,移居清河二旗村,後遷西山戒臺寺。

    1912 壬子 十七歲清帝遜位,滿清皇朝宣告終結。隨滿清貴冑法政學堂併入北京法政大學學習。

    1913 癸丑 十八歲畢業於法政大學。在兄溥偉的作主下,與宗社黨大將升允的女兒羅清媛結婚。入讀德國人辦的禮賢書院學德文。

    1914 甲寅 十九歲因德國亨利親王之介紹而到德國遊歷,並考入柏林大學就讀。【1910年(宣統二年),清政府將原有的貴胄學堂改為貴胄法政學堂。清室規定,凡王公大臣、勛舊子弟年滿15歲者都可以入學。溥心畬此時正好是15虛歲,因而他便進入了官辦學堂。轉年,隨著辛亥革命,清室退位,貴胄法政學堂改組,他也隨之并入法政大學。此時,他奉母項太夫人之命,和他的弟弟一同遷居北京西山的戒台寺居住。在法政大學畢業后,他赴青島省親,遂在德國人辦的禮賢書院學習德文一年。經德國亨利親王介紹,他于民國三年(1914年)赴德國柏林大學讀書,畢業后歸國省親,并與原清室陝甘總督升允(字吉甫)之女羅清媛結婚。清媛女士亦擅書畫。完婚后二年他再度出國,入柏林研究院深造,獲天文、生物兩博士學位。青年得意,自是躊躇滿志。返國后其母項太夫人卻對他說:"汝以為今日讀書有成就焉?須知此是初步,尚須積學博聞,將來多作立言之書,利物濟人工夫,皆在立德立言之中"(見《溥心畬自述》)自此遂奉母居戒台寺,謝絕交游,終日閉門讀書寫字。】

 

   1917 丁巳 廿二歲畢業於柏林大學。回國省親。五月與羅清媛女士完婚。六月回北京西山戒臺寺居住。【不少學者以為溥心畬這時開始學畫。這是據溥心畬《自述》所言:"余居馬鞍山,始習畫。"其實,他居宛平西馬鞍山戒台寺的別庄,并非此時始。吉林省博物館所藏溥心畬作品甚多,其中有兩件,可以幫助我們探討溥氏開始作畫的時間。其一是高振宵題識,溥心畬畫贈誠哉先生的《舟上捕魚圖》成扇。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浙江省寧波人,甲辰(1904)翰林,官編修。民國后寓滬教授,賣書自給,間畫墨梅。溥氏的這件作品沒有年款,可是高氏題跋的年款"乙卯"1915年),此時溥氏是20歲。由此可見,這件作品肯定是溥氏20歲以前所作。其二是溥心畬自署年款"丙辰正月元旦"1916年)的《白描大士像》軸,也就是他21歲所作。以上兩件溥氏真跡的存在,足以說明溥心畬在20歲左右就已經作畫了。在西山居住的時期,是他潛心書畫,技藝精進,臻于成熟的時期。

"山居十五年"是他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也正是他在西山住了這一時期,才有"西山逸士"之號,才有這一方印章傳世。研究他這一段的成就,也就是探討他的成功之路。他自己說:"居山十五年,日夕吟誦,自課四百余首。古風習漢魏六朝,近體則師法唐人。"】【1915年,在司法部為官的余紹宋等人邀請此年進京的名畫家湯定之,共同組織宣南畫社。因活動主要集中在位于宣武門以南西磚胡同的余紹宋寓所,故名宣南畫社。宣南畫社每周雅集一次,或即興揮毫,或議論畫學,形式自由,后來梁啟超、姚華、陳師曾、林紓、蕭俊賢、姚茫父、溥雪齋、溥心畬、沈尹默、陳半丁、郁曼陀、王夢白等也時來參加。】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90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