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故事:在太平洋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将香蕉树奉为他们的神树,吃香蕉是对神灵的亵渎,将受到神灵的惩罚。有一天,两个岛外来人搞恶作剧,将香蕉制作成点心,自己一边吃的同时也骗岛上的一个居民吃了进去,吃完后,才告诉他刚才吃的是香蕉点心,那个居民恐惧万分,过了几天竟然因恐惧过度死了,而那两个岛外来人并未因吃香蕉引起任何健康问题。
这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岛上居民相信吃了香蕉会受到神灵惩罚,因而过度恐惧而死,但岛外来人并不相信,所以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马克.道格拉斯的《交易心理分析》一书中,用狗和小孩的比喻来说明人的经历、信念对人的影响。小孩子第一次遇到和善的狗,并与它玩得很开心,他的心里会认为所有的狗都是和善的好玩的,遇到狗都想过去拍它的脑袋和它玩;而另一个小孩第一次与狗接触,就被凶狠的狗吓哭,那么内心很可能留下阴影,认为所有的狗都是对人有恶意的,以后看到狗他就会油然地恐惧。
客观的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狗都是和善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狗都是凶恶的,每一条狗都是独一无二的。第1个小孩如果以后见到狗都去拍它的脑袋,那么总会有被狗咬的时候,而第2个小孩如果以后见到狗就远远躲开,那么他就无法体验到狗的和善的一面。
这个例子则说明:信未必有,不信未必无!即你心里相信的,客观上未必存在,你不相信的,客观上未必不存在。
信念的形成受过往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投资人很容易在连续几笔投资成功之后信心爆棚,而在连续几笔失败之后变得过度谨慎、缩手缩脚。
价值投资中有一种危机投资法,即当一个好企业短期因危机而股价大跌后造成明显低估而买入,过一段时间危机过去,舆论淡化,股价自然会回升。比如08年的伊利股份就是典型例子。但这种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成功,比如2010年下半年有投资者以此法买入因二恶烷而股价大跌的霸王集团H股,结果接下来股价是腰斩腰斩再腰斩,如果投资者抱着越跌越便宜更应该越买的想法,投资结果将惨不忍睹,(假设有)这样的投资者,很可能是之前曾经以此法盈利了几次,形成了强烈的此法必胜的信念,而当这次投资不如预期时,这个信念会让他死扛,甚至越跌越加码,(人的本能)越要自我证明自己是对的,结果越偏离了客观。
市场是一个概率环境,如果投资人的认知、信念或心智结构不能与此相适应,那么会很容易的远离市场客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