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5日和16日,**大学**学院 05级景区规划与开发班全体同学为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关于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赴粤北地区的丹霞山进行为期两天的实践学习活动。
一、活动具体情况
1、11月15日中午12:30,全班同学及四位随行教师乘专车从广州大学城出发,并与当天下午16:30达到丹霞山风景区。17:00参观丹霞山风景区博物馆,听取关于丹霞山的形成过程,景区地域范围,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等情况的介绍,并观看了丹霞山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录象。
2、11月16日,在导游和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游览了长老峰景区、翔龙湖景区、锦江长廊和阳元山景区,并针对锦江长廊的开发现状及现存问题展开讨论。
3、当天晚上18:00,乘专车返回广州,此次实践活动到此结束。
二、丹霞山风景区介绍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地处广东省韶光市境内,地跨仁化、曲江两县。丹霞山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山”,又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319平方公里,这也是广东省现今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从1988年以来,丹霞山凭借其雄厚的实力相继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这五个黄金头衔。
在我们前期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这不仅是因为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在此就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还因为在世界上地质学家现今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丹霞山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据了解,在距今1亿4千万年到7千万年间,现在的丹霞山所在地是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受周边一些山脉的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四周山地强烈隆起,而每逢雨季,雨水会带走大量泥沙和石块,并在盆地里沉积,形成了巨大而又厚实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千万年左右,岭南地区地势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地壳上升而使湖盆上升并逐渐被侵蚀。在随后的岁月里,该盆地又发生了数次规模较大的变化,地势上升,流水又下切侵蚀,原来沉积在盆地底部的红色土层最终变成一片红色山群。除此之外,再加上风力作用、营力作用和生物作用等,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丹霞地貌”,也使得如今的丹霞山风景区内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矮参差、大小不一的石峰、石柱、支墙、石桥700余座。
我们还发现即使在现在,丹霞山的地貌仍处于变化之中,流水作用、风力作用、营力作用和生物作用等依然在使丹霞山不断的发生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丹霞山也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丹霞山风景区除了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外,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的亚热带物种基因库,景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不少为珍惜濒危物种。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锦江碧水,一脉柔情。还有古朴的客家文化,以别传寺为代表的纵多石窟寺遗迹,以及数不尽的摩崖石刻,这些都是丹霞山浓厚的人文资源。
目前,丹霞山风景区已开发长老峰、翔龙湖、锦江长廊、阳元山和韶石山等景区。待开发的主要是以巴寨为中心的大石山风景区、矮寨风景区和长达30公里的锦江画廊等占丹霞山风景区的一半以上面积。
三、几点问题
针对丹霞山风景区的开发现状,我们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景区提出了以下几点现存问题,并对此发表我们的一些看法。
1、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发现丹霞山风景区的开发现状仅停留在简单的丹霞地貌和一些古迹上,主要还是在丹霞地貌上,也就是说地质景观资源景观开发过于集中,而忽略了大量的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句话,旅游产品过于单调。
丹霞山风景区有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这五个高级头衔,游客们冲着丹霞山的名气而来,他们要观赏的不仅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丹霞地貌。
景区要给游客的是一种生活在丹霞地貌集中区的整体感受,这种感受包括在人文遗迹、民族风情、动植物环境、气候环境中的感受等等。我们认为,丹霞山风景区地域面积辽阔,除了地质景观资源是主要的吸引物之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丹霞山风景区有五大金字招牌,又位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有珠江三角州这一发达的客源市场,挖掘其浓厚的人文资源意义非凡。比如,①可以利用当地自然村改造的机会,建设客家文化村,以展现丹霞山独特、淳朴的客家文化。②开发丹霞山植物园,设计规划野生动物观赏区。③合理规划开发和美化锦江画廊游览区等。
2、丹霞山风景区现已开发成熟区面积较少,占整个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的很少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丹霞山风景区作为规模很大的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却很少有过夜游客,即留住游客的时间很短。这是不符合丹霞山风景区的发展方向,也不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丹霞山风景区已成熟开发的景区,要不断的优化环境,丰富旅游产品,维护景区的正常发展,而对与未开发和初步开发的部分,要以“保护为主、适度合理开发”为原则,进行开发利用,形式不拘一格,但要做到,既不能破坏其生态环境,也不能破坏其旅游和其他使用价值,又要充分的发挥这些“荒野”景区的特殊作用,以“处女地”的形象吸引一部分“探险型”等的游客。
3、我们在游览过程中还发现在丹霞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存在一些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破坏环境、破坏视觉感受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和丹霞山风景区的声誉和地位是明显对立的。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游客对丹霞山风景区感受,也损害了丹霞山风景区的声誉,更阻碍了丹霞山风景区的发展。
举几个例子,①在长老峰景区内,在一些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周围及部分景点周围,卫生状况很恶劣,有些地方甚至垃圾成堆。这对游客的心理伤害和对景区环境的破坏都是很严重的。②在长老峰核心景区及锦江画廊游览区内,一些大型广告牌“横行霸道”。有的阻碍了视线,有的破坏了视觉感受,最严重的是过多的广告牌显现出一种浓重的商业气氛,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游客感受质量的下降。③在锦江沿岸的断石村,地处从长老峰景区通往阳元山景区的交通要道上,但断石村的村镇规划建设和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这不仅破坏了锦江沿岸原有自然风光,也显现出长老峰景区和阳元山景区之间过渡地带的尴尬。
4、旅游纪念品种类过于单一。举个例子,从景区外到景区内部的所有商店所售商品不外乎茶叶、药草等土特产品,而且不同的商店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区别。我们认为这不仅会导致景区内外旅游商店的恶性竞争,最后的受害者自然是游客,也不利于丹霞山风景区旅游购物品行业的发展。因为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购物方面的消费是一块不容小嘘的收入。
四、对此次活动的几点看法
1、这次实践学习活动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也让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在课堂上经常讨论的问题,并开始实实在在的思考,从对现实问题的考虑中对理论进行升华,得出新的感受和体会。
2、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发现,现在我们的知识系统非常的不完善。在很多方面,知识很匮乏,即知识面很狭窄,且研究的不够深入。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才有可能运用好它,才有可能把它与实践相结合。否则,一切所谓的“实践”都是幌子。
3、此次实践活动持续时间太短,内容过于单调,所以我们对景区的一些实质问题并不能通过自身的思考而很快的发现,并且对这些问题的感受也不够深刻。所以我们建议,以后举行这种活动可以多利用假期时间,以充分的去感受实践学习活动的好处。
这次在丹霞山风景区的实践学习活动很快结束了,但这次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的的宝贵经验财富。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会干实事的人才,我们也就需要像通过这次实践学习活动一样去掌握必要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我们也都很盼望下一次类似的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