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佛教造像—唐朝

标签:
佛教上博造像唐朝 |
分类: 文博天地 |






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的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格。唐代的彩色陶俑以生动的造型和绚烂的色彩,多侧面地反映出唐代豪华富丽的社会生活。唐代是雕塑艺术的高峰期,无论是佛教造像、陵墓雕刻和俑像的塑造,皆以写实为基础,留下了大量优美雄伟、绚丽生动的传世之作。唐代文明,极为昌盛。雕塑崇尚写实,各种俑像具有准确的形貌和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卓越之作。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体的完美,神情端庄,亲切慈悲;菩萨体态优美,肌肤匀称。许多雕像力求刻画出佛家超度众生的情态,从而愈益世俗化。


菩萨石像,唐,公元618-907年。唐代佛像以胖为美,不仅菩萨像较丰满,佛像也一样显得较肥美,显示出唐朝整个国家的雍容大度,国力强盛。 这件菩萨石像为胡跪坐形式,是唐代佳作。此造像六角座,材质为汉白玉。刻画细腻,脸型饱满,眼睑下垂,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面相恬美。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富有动感。残缺的双臂,使人联想到“维纳斯”的风姿。这是一件难得的盛唐佳作。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张四娘造弥勒佛石碑,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西山博物馆调拨。造像碑首雕四条蟠龙,龙首向下,分居碑侧;正中雕一小龛,龛内雕释迦佛坐像一躯。正面大龛雕造善跏倚坐弥勒佛像,两手置于双膝,两脚下放向外呈八字形,踏于莲花座上。大龛的正面上、左、右三方边沿刻有:朝议郎行□卅遼城府长史后任泌卅安乐府长史杨□□妻张四娘开元九年十二月等铭文。整个造像显出唐代造像体态丰满、健壮的盛唐气息。
李世延母冯氏等造佛像石碑,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
相里(上巩下言)征造阿弥陀佛石像
韩弁智造佛石像,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
灵(王加祭)造释迦牟尼佛石碑,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张叔诚先生捐赠
佛石像,唐,公元618-907年
天王石像,唐,公元618-907年。从隋唐开始,特别到宋元明时期,天王、力士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脱离了单纯的佛国护法形象,独立出来受人供养。天王是佛国世界的护法,故以武士形象出现,背带光圈,脚踏小鬼。脸型似西域人、体格极其健壮,是唐代天王像的重要特点。这件唐代的天王像双眼圆瞪,威严勇猛;身穿盔甲,腰间束皮带,胸部肌肉凸起,出色地表现了男子的健美体魄。天王的脚下匍匐着两个垂死挣扎的小鬼,更衬托出其威猛的形象。这尊护法天王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杰作,再现了唐代武士勇猛善战的雄姿,体现了壮美的时代精神。
天王石像,唐,公元618-907年。体态浑厚,力度非凡,尽显唐造像之风范。
唐代武士勇猛善战的雄姿,体现了壮美的时代精神。
迦叶木雕头像,唐朝木雕像保存至今极为难能可贵。此迦叶木雕头像脑后龛有一镂空方框,用以支撑头光,另一方面,该结构也意外地起到防止木头开裂的作用,使这件木雕头像得以保存至今。此头像约1米之高,可以想象其身体之巨,而当时该造像放置于寺院之内,则殿宇之宏伟亦必十分惊人。在雕刻工艺上,古代工匠着力于正面刻划,寿眉之处顿挫有力,用刀劲利;眼睑和双唇下刀则小心谨慎,细腻精微,整个面颊的处理富有层次感,刚柔相间,凹凸有致,粗细得体。此像曾用浓重艳丽的贴金与彩绘装饰,但由于时间久远彩漆剥落露出褐色的木质纹理,显出木雕艺术的朴素美感。
菩萨石像,唐,公元618-907年
佛石雕头像,唐,公元618-907年
天王石雕头像,唐,公元618-907年
天王石雕头像,唐,公元618-907年
佛石坐像,唐,公元618-907年。佛束肉髻,面相丰满,二眼微合,抿嘴端坐,神态庄严。身披袈裟,结跏趺坐,露出的前胸和整个身体,显现了唐代造像体形饱满壮硕的特点;硕大的袈裟将盘腿和佛座遮盖,袈裟于佛座处似成下悬的帷幔褶叠,极具质感。整件造像既体现了佛的庄严和宁静;又仿佛是位神情安祥,体态端庄,盘腿入定的高僧形象。此类造像更具写实韵味,是中晚唐造像的典型风格。
思惟菩萨铜像,唐,公元618-907年。思惟菩萨像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后代渐少。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未出家之前,坐在菩提树下思考人生无常的形态。这座铜像发髻高耸,面相丰满,袒露上身,肌体圆润。 项圈、腕钏、臂钏简洁朴素。薄衣贴体,褶纹清晰。盘膝而坐,左手屈肘撑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头向右倾斜,双目微合,作思维状。造型优美,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
菩萨鎏金铜像,唐,公元618-907年
佛鎏金铜坐像,唐,公元618-907年。佛面相饱满,体形壮硕,神态端庄、祥和;既体现了盛唐佛像雍容大度,妙相庄严的神态,又表现了唐代造像造像手法写实自然,形象刻画完美、生动的特点。 这类形式的造像存世较多,但面相和形体都刻画的如此完美和大度,却不多见,故此件造像勘称盛唐时期佛金铜造像的经典佳作。
十一面观音菩萨鎏金铜像,唐,公元618-907年
菩萨铜像,唐,公元618-907年。
佛鎏金铜像,唐,公元618-907年
菩萨鎏金铜像,唐,公元618-907年
佛鎏金铜像,唐,公元618-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