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5’——外埠走桥记(台州路桥篇)

标签:
古桥年度外地小结路桥 |
分类: 行摄小结 |



路桥因桥得名,新安桥始建于汉末。传说南宋皇帝赵构被金兵追赶至此地,大雨滂沱,无路可走,幸好新安桥让他得以越过。他就问此为何地,当地县官不知其名,便请皇上赐名。赵构就顺口回答:此地路即为桥,桥即为路,便叫“路桥”吧。路桥老街是典型的夹河而市的江南集镇,有三多——庙多、桥多、市多。“庙对庙,桥上市”,正是老街最为贴切的写照。但现在路桥老街真正意义上的古桥仅剩下涌金桥、中镇桥和福星桥。保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1、福星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雍正十年(1732)蔡氏重修,单孔弧形石拱桥。全长14米,宽3米,净跨8米,矢高3.85米。两端引桥石各3米。桥面由三块条石排成,两端各设踏跺10级。1936年9月,任重在栏板上题“福星桥”额。任重:光绪二十九(1903)年,内阁中书臣,路桥河西人。古朴的桥身静卧在南官河的两边,上面爬满了青蔓。桥名也被遮去了一半了。
2、中镇桥,横跨南官河,北面题额“拱福星”,南面题额“中镇桥”。始建年不详,乾隆二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曾重修,叠梁式。全长12.5米,净跨8米,宽2米,高3.85米。桥面以四条石砌铺,两端渡石各以四条石交叉砌叠。仰覆莲望柱,栏板琢饰二道粗弦纹及香草纹。附近原先有中镇庙,桥名可能因此得名。
3、中镇桥与涌金桥之间有一座无名木梁石板桥。两边的桥台是老的,也做了叠梁式,但上架木梁横铺石板,结构也是非常别致的,但就是查不到相关的资料。
2、涌金桥,横跨南官河,题额涌金桥。叠梁式,同治十年重建。两端以条石交叉砌筑,桥面以六块条石铺砌,两面各设五块栏板,望柱刻覆莲,柱头设各具形态的石狮。引桥栏板饰双狮香草如意纹。 涌金桥亦称三桥,大约是从福星桥往南数来第三座桥,路桥人在此处把南官河绕开了一个半圆弯头,目的是要把路桥的财源留住,桥就架在弯头上。桥对面正在大兴土木,桥上堆满了杂物。桥栏的雕刻相当精美,桥的建造采用伸臂粱的技术。桥边的老人对老桥没有好好地保护,表达不满的情绪。
5、路桥老街东段河上原本应该有不少老桥,但现在这些桥基本上新桥或仿古的石桥了。锦裕桥和松友桥带点仿古的味道。老马路桥是新桥,狮子看着也像是新刻,但也有几份古朴的味道在,算是不错的。对岸的庙宇和三水泾桥,还有远处山上的佛塔都沐浴其中,倒是非常养眼的。卖芝桥,桥很有名,但也是一座新桥了。据说,以前有许多商贩在卖芝桥上卖小猪,故名卖猪桥。后来人们觉得“卖猪桥”这个名字着实不文雅,就由“猪”改成“芝”,因为台州话里两字同音,这座桥便被叫做卖芝桥。
前一篇:我想给你拍张照(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