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还要读经典吗?我总觉得,阅读经典,本来是传统文化接续的一个途径,古代中国思想常常是通过经典的解释与再解释来传续的,就是现代思想,又有多少是天生石猴似的原创版本,而空无依傍呢?所以,阅读经典并不仅仅是历史与文化的普及,常常也是传统和思想的提炼。我很是希望每个有教养的中国人,都要有一点历史和传统的知识。
以前有一句老话说,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史。这话很有道理,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记忆和负载历史的经典被抹去了,可以唤醒族群与文化认同的象征被拆除了,尽管到处是崭新的高楼,人人都穿着洋气的衣衫,天下是一样的城市,嘴里是一色的洋文,我们靠什么来确立我们这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不同呢?世界上还有没有叫做“汉文化”的东西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的鄙视,言必称希腊,本身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是缺乏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表现,是渴望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不应有的态度。
那么,我们如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怎样阅读经典呢?应该说时间的久远,文字的艰深常常让初次接触经典的我们望而生畏。作为入门我向大家推荐清华大学教授葛兆光的《中国经典十种》一书,这是一本指导当代青年人阅读中国经典的小册子,行文流畅,文字优美,少了学术论文的艰涩和枯燥,多了作为思想研究者锐利的眼光和深邃的感悟,常常给人深思和启迪,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葛先生讲每种经典的“开场白”都比较抓人,引渡得比较自然。葛教授就象是你的一位熟悉的学长,在你面前喝着茶,把中国几千年文化娓娓道来。葛先生在导读十种经典时,针对不同的书,颇采取了一些叙讲策略,如讲《论语》、《史记》等稍为大家熟悉的书时,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而在讲《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先对背景性的道教、佛教知识作一些介绍,而且每一书注意的重点也有相应的变化,因而整体上看来是游刃有余但绝不卖弄。感受经典,自然不能停留在《中国经典十种》本身,故他在书末还特别附录了一种书目,每一经典列注几种比较好的版本或一两种好的研究著作,他说“因为我依然相信会有人要读这些书的,只是时间早晚、读者多寡的问题而已。我不相信这些中国经典已经到了专家之外就没有人研究、甚至没有人愿意阅读的地步了”。葛教授代表著为三卷本的《中国思想史》,但我更喜欢他的这一本小书,一本讲述几千年前经典的书,却能让几千年后的我们一口气读下来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