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权,是最美的秤砣,最有文化的秤砣

标签:
最有政治历史意义始皇诏文铜权统一度量衡图片 |
分类: 传统文化 |
秦权,是最美的秤砣,最有文化的秤砣,最有政治历史意义的秤砣,没有之一。秦始皇和李斯的宣传理念实在是超一流。
这是2011年从海外回流的 “秦 始皇诏文铜权”。
秦权呈十边形的棱柱体,上细下粗,见棱见角,顶部有一个半环形钮。通体红中泛黄,皮壳温润,绿锈斑驳,古香古色。通高5.5、底径4.3厘米,重372克。在铜权的表面铸有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除第一边5字、第5边3字外,其余每边4字,上下左右结构整齐,共40字。
诏书释文就是熟识的廿六年 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灋(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西周太师虘簋
西周太师虘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
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
铭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两诏铜斤权(秦始皇陵园出土)
出土于临潼秦始皇陵园内城,通高7.3cm,底径5.4cm, 壁厚0.4-0.5cm,现藏于秦陵博物院。
铜权外形似钟,空心,高体方肩,上有环形纽,表面17棱。权体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诏文。秦始皇诏文40字,秦二世诏文60字。秦朝建立后,以秦制统一全国度量衡,故在此器刻始皇诏,定为标准器。秦二世继位后,加刻二世诏,两部诏书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
乙
通高7.30厘米 肩径3.90厘米 底径5.40(厘米)铜权呈十七棱面,空心,权身刻有两诏铭文。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食官遗址内共出土3枚铜权,它们均铸于秦二世时代,三权的重量不一,其中1枚因锈蚀严重,土锈没有清除,重为325克,其余两枚分别重254.6克、256克,仅差1.4克,比较接近,此重量约为秦的1斤。权上均有刻文,内容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两个诏文。秦权是秦统一全国后推行货币、度量、文字等制度的物证。
秦始皇诏文权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清铜权纸镇 长7.5cm 做工真好!
始皇诏瓜棱形五斤权
秦(前221-207年)通高5.1 底径8.1厘米1958年旅顺登峰街道拨藏
另一个始皇诏瓜棱形权 曲江二世遗址博物馆
呈圆台形,壁钮。身有14道凸棱,棱间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14行40字。字体规矩,是典型的秦时小篆。按5斤权折算,每斤合252.9克。这种有瓜棱的秦权较少,其造型独特,是研究当时度量衡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始皇诏铁权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 美阳权
高7.1、底径5.6厘米,重240克。钟形,空腔,平顶上有鼻钮,体有瓜棱十七道。铭文字数,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和二世诏书59字,鼻钮两侧刻铭文2字。
铭文释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殹,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美阳。
秦二十六年诏文石权
秦权拓片
《小校经阁金文拓本》著录的、现分别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的旬邑权和大騩权,呈八棱体,空腔平底,平顶中部凹下置一道横梁。虽作棱体,但内部结构和钮的制作以及诏书字体均失秦代风格,出自一人之手制作,商承祚先生断为赝品。
旬邑高6.5、面径8.4、底径9.6厘米,重2300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 大騩权
高5.9、面径8.6、底径9.9厘米,重2300克。
八棱体,空腔平底,平面中部有一道横梁。每行铭文有分隔阴线。
铭文字数,表面铸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和二世诏书59字,平面铸铭文2字。
秦二十六年诏文铜权
八斤秦诏铜权
阳文“八斤”,阴刻“诏书40个字”
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阳文二个,40个刻字,诏书。一级文物。
秦权拓片
端方旧藏秦权拓本
拍卖中的秦石权拓片
秦权拓片
秦嵌铜诏版铁权
底径24.7厘米,高20.5厘米,重32.5公斤
铁铸,半球形,平底,顶部为半环形鼻,权侧嵌铜诏版。铜诏版为长方形,长11.08厘米,最宽处8.5厘米。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文字。竖行,九行,计40字,笔划方折,大小错落,大部分字迹清晰,个别字笔划残缺。
全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高奴禾石铜权,1964年在陕西西安市阿房宫遗址出土。
商鞅铜方升
商鞅方升铭文模本
秦两诏铜斤权
秦两诏铜斤权
秦始皇26年诏书铁权
秦公簋铭现存有二
秦公簋铭其一
秦公簋铭其二
秦始皇诏版1
秦始皇诏版2
秦始皇诏版3
某秦始皇诏版印刷品局部
秦量 台北故宫
文物尺寸: 外高:6.2cm口径:17.3x9.7cm;公元纪年: 249-207BC
局部放大
文物描述:秦始皇鉴于当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车涂异轨,所以有多项统一行动:如颁布官制的度量衡铜器、确定制度;禁绝六国文字、用秦文字所谓仓颉篇为标准;亦即以秦吏为师,改习秦文字。
东海县博物馆两诏秦量
始皇诏十六斤铜权
故宫藏二世诏拓片
秦骃祷病玉版
秦骃祷病玉版是近些年来发现的重要的战国秦系文字材料, 传出土于华山地区,原藏私人手中,现归上海博物馆。
最后给大家在分享些虎符:
杜虎符
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新郪虎符,战国晚期。
通长8.8厘米、前较至耳尖高3厘米、后脚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铸,伏虎形,前后脚平蹲,头前伸,耳上竖,尾上卷。铭文字数,体有错银铭文39字(其中合文1)。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
铭文释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
阳陵虎符
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
龚心钊旧藏铜虎符
此虎匍匐于地,“臣”字圆眼,双耳叶形卷状,全身虽寥寥数刀,则显肌肉饱满,尾巴短而粗壮,四足向前弯曲呈卧状。憨态可掬,制作精良,工艺考究。
虎背错银铭文“与北平太守,为虎符第一”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