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 居 正 ——明朝万历首辅与潜江的情愫

(2016-12-14 10:29:24)
标签:

历史人文

历史

文化

翰生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明朝万历首辅与潜江的情愫

                           郑家荣/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之二十三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式发行)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湖北江陵人。他五岁入学,七岁能通六经大义,十二岁考中秀才,少有“神童”之美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仅二十三岁即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成为明朝最年轻的内阁成员。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朱翊钧登基后,因其年幼,国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他为人善谋,独揽朝政,前后当国十年,著有《太岳集》《太岳杂著》《书经直解》等书,现在有关他的传记、小说、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荆州市政府在荆州古城东门内城墙根下还为其新建了“张居正故居”。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么一位位极人臣、权重位高、显赫一世的首辅,与潜江还有难解的情愫。

                          探亲悯涝

嘉靖三十三年(1554)已是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生病不能正常工作,获恩准告假回老家江陵休养。是年深秋时节,他乘舟来到潜江探亲访友(也有人说他当年到潜江是探望其挚友、同榜进士,时任嘉兴知县张师载的父母。此说法其可信度更高),到达亲友家时,恰遇襄河(汉江)发大水,其上游沙洋段和境内的夜汊河(今东荆河)决堤,四野大水茫茫,白浪滔天,他夜晚只能与亲友们一同住在晒渔网的高台上(旧时,潜江人都建有“躲水台”)。

夜深人静,涛浪如鼓,加上绵绵秋雨,张居正对遭遇水灾的潜江人甚是同情,于是写下了一首《潜江悯涝》诗,此诗康熙《潜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潜江明清诗选》均已收录,现全文转录如下:

水啮(niè,啃、咬)平堤沙岸回,野田空见荻花开。江涛挟雨秋仍壮,旅雁冲寒暮独来。岁晚风霜欹客枕,夜深灯火傍鱼台。悲时亦有《江南》,愁听荒城鼓角哀。

诗文说的是:他看到大水平了江堤,风裹挟着浪还在啃噬着堤岸,田野里空旷已没有了庄稼,只偶见荻花开放。江涛挟着秋雨水势仍然很大,南飞的大雁不惧寒露在暮色中独自来到,在这深秋的夜晚,客居船上斜倚床头,看着傍靠在晒渔网台边忽明忽暗的灯火,听到荒弃了城池鼓楼上传来的更鼓声更显凄凉,不禁悲上心头。诗文中对遭遇水灾的潜江民众,亦有南北朝时期庾信所作《哀江南赋》的深深怜悯之情。

《县志》载,从嘉靖二十三年(1544)开始,潜江遭遇水患特别频繁,每隔一两年,要么遇汉江沙洋段决堤,要么是夜汊河倒口,要么遇通顺水决口,时常境内是一片汪洋。旧时潜江民众苦于水患世人皆知,而像张居正这般身居高位发自肺腑地体恤民情的官员却不多见。

                             慰藉初言

初言(1523~?),字幼嘉,明,潜江(今高场)人,比张居正长两岁,《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县志》等不少史志对其都有载(后面有传)。他从小聪颖,“生而能言”,故得此名,但他考运不佳,多次参加乡试不第,到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已年过三十五岁才考中了举人,而张居正十年前就中进士进了翰林院,此时他已以文著称,名震京城,得嘉靖帝赏识,成为《永乐大典》的分校官。

中举后的初言根本没有想以举人身份入仕,他拼命向旧时中国知识分子为之梦寐以求的进士塔顶奔进,他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没能中榜。于是,初言在其家人的支持下,拜名噪京城的湖广老乡张居正为师一心备考。初言十分勤奋,对父母十分孝顺,对老师十分尊崇,这让张居正十分感动并倍受赏识。张居正对初言没有老师之架子,更多的是兄弟、挚友之情愫。甘鹏云先生所著《潜江旧闻录》一书中有一篇《初幼嘉之高尚》文章,文中说到:“初幼嘉孝廉言以孝闻,与张江陵(即张居正)交最笃”。

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十岁的初言第三次参加会试而落榜,加之家中父亲去世,庶母和异母弱弟需要照护,打算放弃仕途的奔竞,决意回到故乡,临别时,张居正为慰藉落榜初言,写了一首《壬戌七月望乡》诗相送。诗文写道:

壬戌(即嘉靖四十一年)秋光此再游,纷纷凉月玉觥浮。关中寒杵星河动,塞外清笳几席秋。二妙相过怜北极,双鱼宁惜滞南州。狂歌袅袅天风发,未论当年赤壁舟。

当初言与张居正临别时,张居正又写下《送幼嘉还郢》(当时潜江属承天府即今钟祥所辖,此前承天府称之为郢州,即对潜江也简称郢)诗三首,这里选录其中一首:

秋深鸿雁落汀洲,嘹亮西风动客愁。月下绿尊同郢曲,天涯青眼对吴钩。萧关笳鼓惊寒柝(tuò,打更的梆子),泽国芙蓉念敝裘。爱尔明珠罗万颗,逢人莫向暗中投。

这首诗既写出了离别时“嘹亮西风动客愁”的凄楚之情,也表达了对初言“爱尔明珠”的惜才之意,同时还提醒他日后“莫向暗处投”。

                           送别师载

张师载(15131573),字巨卿,号少渠,明,潜江人。《大清一统志•名宦》《明清进士录》、康熙《潜江县志》等史志中对其都有记载(后面有传)。他比张居正大十二岁,但他与张居正却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榜进士,再加之又是湖广同乡,因而他们成为难得的挚友。

张居正与张师载深厚的情谊表现在与嘉靖年间当国二十年首辅严嵩的斗争中。《大清一统志•名宦》等史书这样记载张师载遭严嵩监视打压的:“时严嵩柄国,师载上疏劾其党,出为莱州知府。嵩令人伺其隙,竟不可得”。严嵩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权奸之一,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首辅,此时,嘉靖帝沉迷于道教,基本不理朝政,严嵩以首辅把持朝政,买官卖官,排除异己,残害忠良,致使边防废弛,财政枯竭,国家岌岌可危。

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是严嵩一言九鼎的巅峰时期,时任南京吏科给事中的张师载居然不畏权贵,上疏弹劾严嵩“居津要”的姻亲,说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搜刮珍宝。其结果可想而知,严嵩的姻亲没被弹劾,张师载被贬到离京城千里之外的莱州任知府去了。即便如此严嵩还不放过,令其党羽盯住在莱州的张师载,时时处处找碴儿,好在张师载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让他们无懈可击,躲过了遭陷害的劫难。而此时与严嵩同朝为官的张居正也时常受到严嵩父子的打压,他对其专权以令天下之行为,也心存不满,在看似和睦的逢迎之中,张居正也早想严嵩父子倒台,由此,他们有了更多的惺惺相惜之情。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严嵩终于彻底失宠被夺相抄家,这时一批被严嵩打压的官员得到了启用或重用。严嵩倒台五个月后,张师载即“迁淮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兵备副使(从四品)”,此时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张居正,已调吏部履右侍郎(相当于今中组部副部长)之职,他对为官清正廉明的张师载极力推荐,随后张师载拜“佥都御使”(正四品)。

嘉靖四十五年(1566),张师载调任浙江巡抚,即将履新,张居正特作《送张少渠师载之鄞》(鄞,今浙江鄞县,旧时对浙江的简称)送别诗:

客路悲千里,离旌指四明。风烟连泽国,秋雨缓王程。迢递双凫远,翩翻一鹤轻。碧云摇落候,相送若为情。

诗句说道:你要到千里之外的浙江四明(山名,今浙江宁波一带)山去了,离别之情让人倍感悲凉。一路风尘连着江南泽国,秋雨让你延缓了奉命出行的旅程。我们传递信件就是双凫鸟相助也觉遥远,要是能像道人骑仙鹤通信往来该是多好。在这碧云摇落秋叶的时节,相送只为了那份厚重的情谊。这种纯真的情谊让历来官场尔虞我诈者为之汗颜。

                               遗石建桥

今潜江境内东荆河西岸红军闸(旧地名叫“留虎渡”)西边,旧时有一村庄叫陶村,《县志》载,陶村古时有一条通往荆州的河,河名叫“茭芭河”(今田关河有其雏形),河上建有一桥,桥名叫“陶村桥”,亦称“张相桥”。此张相桥就因张居正身居相位而得名。

明万历年初,张居正为相当国时,其父张文明已年过七十,体弱多病,已是风烛残年,张居正安排家人为父亲造墓。某日,一支从外地运送造墓巨石的船队,经襄河,入夜汊河,过留虎渡进入茭芭河。船队在茭芭河上行至陶村时,突遇狂风暴雨,其中一艘船突然沉没,满船巨石沉入河中,没能打捞上来,遂弃之。等水落石出时,当地人将巨石取出在茭芭河上建了一座桥,名曰“张相桥”。这件事情,明朝崇祯年间被誉为“潜江四大文人”之一的张承宇对其有较翔实的记载。

有一天,张承宇到达陶村,看到茭芭河上有一座桥,其建桥石头巨大,感到很奇怪,于是走访当地老人得知详情,写了一首《江陵张相遗石诗并序》,他在序中写道:

邑有陶村,有桥。其石颇巨,余怪,问土人。有老父攒眉太息曰:‘此水旧通荆州,张相当国时,治其茔墓,载巨石连艘而至,忽沉一艘,石不起,遂弃之。水落石出,乡人取其为桥也’。不数年,而相公死,难作(即落难),抔土且不可保矣。嗟乎!相公为政时,奸豪敛手,吾侪小人安堵无虞也。

此桥虽不是张居正直接建造,但其遗石间接造福潜江百姓,潜江民众还是十分感激的。尤其是他主政十年,勇于任事,锐意革新,整肃吏治,清丈土地,行“一条鞭法”,重用戚继光抗倭,任潘季驯浚治黄河等,百姓受惠后留有口皆碑。昏愦的万历帝在张居正死时,假发慈悲,给其最高荣誉,赠上柱国,谥文忠;但葬后尸骨未寒,即遭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的攻讦,家人抄家问斩被流放,自己也被掘墓戮尸。老百姓对万历帝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除了寒心也齿冷悲愤,所以才有张承宇在诗中的至高评价:“夫何贤达士,而为世俗缚。终焉社稷臣,雨露新复爵”。诗文饱含了写不尽的崇敬、佩服与惋惜。

   掩卷而思,张居正的为官、为人的品德以及与潜江人的难解之情愫,实乃一笔难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