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  燧——在潜江修建白鹤书院的元朝重臣

(2016-04-28 10:31:03)
标签:

历史人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

翰生

文化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姚  

            ——在潜江修建白鹤书院的元朝重臣

                          郑家荣/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之九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一)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元,洛西(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今辽宁朝阳),官至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他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最著名的汉族儒臣,是享誉古今的著名文豪。《元史》《明史》《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等史志都有其传记,现代“搜狗百科”网页对姚燧从“生平简介”到“文学成就”有上万字介绍。这么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并没有在潜江主政过,那是怎样进入《潜江历史名人传》的呢?还得从康熙《潜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潜江旧闻录》(以下简称《旧闻》)等史志记载说起。

《县志》(卷五)学校志中附了“书院”志,从中得知潜江历史上有“石桥书院”(元泰定年间,翰林学士林士渊修建)、“阳春书院”(万历年间,知县李之珍修建)、“同仁书院”(万历年间,云南督学佥事刘垓修建)、“传经书院”(康熙年间,知县王又旦修建),再就是“白鹤书院”。《县志》(卷五)载:“白鹤书院,元湖北提刑副使姚燧建,今城隍庙其旧址也”;另《县志》(卷十八)人物志中有“寓贤”一章,其中潜江寓贤第一人写的就是姚燧。姚燧为何要在潜江建书院?为何又能成潜江的寓贤之首?进一步探究相关史料,我终于弄清楚了姚燧与潜江结缘的经过。

                              (二)

姚燧出身名门,他的祖先在辽、金两朝都是高官。他三岁那年,其父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姚枢,金亡后加入元朝忽必烈的幕府,是推进蒙元当朝者崇尚汉学,保护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先驱者之一。十三岁的姚燧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境内)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元代大儒、著名的理学家及当朝重臣(中书左丞)许衡,十八岁在长安正式拜许衡为师,学习理学。其间他广泛猎读先人之作,为唐朝的文豪韩愈雄刚昂仰的风格所吸引,不屑于崇宋尚苏(苏东坡)骈俪的文风,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至元八年(1271),老师许衡因与权臣阿合马不和,辞去中书左丞之职,转任集贤大学士(官职一品,一般由宰相兼任),开国学教蒙古贵族子弟,他奏召十二弟子为伴读,姚燧为其中之一。至元十二年(1275),三十七岁的姚燧被任命秦王府文学,从此走上了仕途。

此后,姚燧随元军到地方去安抚百姓,兴办学校。至元十七年(1280),姚燧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第三年转任湖北道按察副使(正四品)。按察使是负责纠官邪、除奸暴、平狱讼、雪冤抑、安民众、劾贪官,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吏治的监察官,监察官视察、巡访地方较多。姚燧的经历使他看到了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巨大破坏,因而每当他巡视一地,都将兴办学校、赈灾济民作为首要政务亲自督导办理。和古代的传统文人一样,恃才放旷颇为自傲的姚燧为政之暇,特喜欢游历山水。至元二十二年(1285),他在《别丁编修序》中说:“自历荆宪(湖北、湖南)至今,其间望舒二十四弦晦,居府者三之一,而水陆舟马周历乎澧峡、当鼎五洲七县者反居三之二焉。”也就是说他在任湖北提刑按察副使期间大多数时间巡视、游历居住在包括潜江等州县。

笔者从《姚燧年谱》查到,至元二十年(1283),他四十六岁时任“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后因妄议朝政而被谪官。《县志》(卷五)载:“后姚燧官至湖北提刑副使,解官,卜筑于潜,建藏书楼。日读书其中,有白鹤巢于上,遂以名楼。今城隍庙址,台屹然。”《县志》(卷十二)载:姚燧“补山南湖北道,经游潜境,曰‘此地风淳俗厚,可以卜筑’,遂家焉,建藏书楼。日著述其间,有白鹤巢于上,因名其楼曰‘白鹤楼’(书院,下同)。”《大明一统志》载:“楼在县北,今为‘白鹤书院’”。据《县志》总图所示,白鹤书院(城隍庙)旧址当时在县城城墙内西北边,即今石油公司一带。

放达自傲、豪迈耿直的姚燧,看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了解民众疾苦较多,对官职的擢升很是淡然,经常不按官场潜规则行事,有时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议时政,所以遭小人排挤或朝廷不容是必然的,因而他每每任职不久即遭解官或辞职也全在情理之中了。据史志记载,解官或辞职后的姚燧足迹几乎遍及中国,他一生南北数度迁徙定居,今天有史可考的武汉、长沙、岳阳、扬州、杭州、九江、铜陵、潜江、澧州(县)等二十多个城市他都居住或到过多次。由此,《县志》所言,姚燧宦游潜江,建白鹤书院,或解官后建白鹤书院,定居潜江都是成立的。

白鹤书院是潜江有史可考的最早书院,比林士渊所建的石桥书院早四十多年。书院建成后,姚燧一边在楼中著书立说,另一方面躬亲书院,“课士以有用之学”,使当时潜江学风焕然一新,也为后世潜江崇文重教,科举赫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姚燧的博古通今,令其在朝野内外倍受推崇,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依其盛名征翰林学士,此后,他断断续续任过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江东廉访使、江西行省参政等职。姚燧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机是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铁穆耳仿汉唐(宋)制,起用已六十九岁的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这些都是元朝文官的最高级别和荣誉称号。如“翰林学士承旨”是唐宋时期翰林院的最高长官,是翰林学士的首领,每朝从年深德重的翰林学士中选一人为“承旨”。翰林学士承旨不仅起草诏令,职掌机密,而且伴随皇帝生活在皇宫,一般都由宰相兼任,被称之为“内相”。

这段时期姚燧主要负责纂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兼修国史。久久闻名于文坛,又有此至高地位,当时被奉为文坛盟主,姚氏馆内一时门生云集,象笏(,古代朝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用象牙或玉做成的狭长板子)满床,国内域外都以求得姚燧文章为荣。至大四年(1311),成宗、武宗《实录》修成,他即乞老南归故里。元皇庆元年(1312)七十四岁卒于家中。亦有史志记载卒于1313年。

姚燧一生著述等身,史料记载他主要著作有《国统离合表》《成宗实录》《武宗实录》《牧庵集》(五十卷)等。最负盛名的是《牧庵集》,其中收录有他的诗词、文赋、散曲等六百八十九篇。后世评价姚燧阅历广泛,视野开阔,四书五经、韩柳欧苏、史传百家他都潜心研习,对他的作品,有的说“语言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有的说“淡丽而不谀,奥雅而雄深,多体而不穷”;有的说“语言浅白,笔致流畅,富有情趣”。同时期被誉为“元诗四家”之一的虞集赞叹曰:“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深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其言为不尽同于古人,而伉健雄伟,何可及也?”

笔者从姚燧所著《牧庵集》中找到了他在潜江时所作的诗二首。其一是《萑苇叹》。萑苇,古时对芦苇植物的统称。当时,汉江两岸河滩上生长着大片芦苇,本是当地老百姓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却被富人和豪强侵占不让采伐。姚燧愤慨长叹道:

滨江不可采,岁惟蒹苇茁。青林无端倪,永与汉江匹……坐视煨烬空,不丐氏贫疾。因推是为心,可见无仁求。周官行虞禁,为法未尔嫉。亦己开利源,千年谁能窒!

其二是《田氏乐门堂》。这是他为居汉江北边(古时潜江辖)的田侯新落成的府第题的匾额,其中写道:

    忧乐惟圣人,万古无小蔽……翻思汉诸田,实出重华裔。吾姚原为讷,循本皆同系。平生未倾盖,深有应速戾。要为兄弟警,慎莫轻裂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