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进忠 ——卒于知县任上,遗产仅够买一具薄板棺材的清官

(2014-04-06 09:12:58)
标签:

历史人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

翰生

文化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初进忠
          ——卒于知县任上,遗产仅够买一具薄板棺材的清官
                   《潜江历史名人传》之三十六
注:原创之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或刊用。
                           郑家荣/文
                               
     初进忠,潜江(今高场一带)人。明朝洪武年间沙县(今福建沙县)县令。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简称《大辞典》)在第305面是这样记载的:“初进忠,明潜江人。少持刚正。里人多就之折是非。洪武中以怀材抱德举......”。康熙《潜江县志》(人物列传。以下简称《县志》)的记载基本相同。
    史志对初进忠的记载虽然很是简要,但认真琢磨,我们还品味出了这位著名清官的人生轨迹和宦迹。
    据毛道海先生所著《潜江风情录》中的《推官初进忠》一文介绍。初进忠之父初信之,于明洪武年初(1368年)由山东博兴(今博兴县)迁徙于潜江高场一带。初进忠之父属崇文尚德之人,他既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又重视其品德培养。使初进忠年轻时就形成了品行端正,为人处世公正刚直的良好品德。邻里之间,若有什么扯不清的是非曲折,都要喜欢找他去评判。《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初进忠,少持方正,里人多就之折是非”。这与《大辞典》的记载完全一致。
    明洪武年间,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在位共31年)。由于元末的战乱及开国早期科考选仕并没有完全正常化,加之朱元璋反腐肃贪及不断清出丞相胡惟庸等类“谋反”重臣,一次就株杀及革职上万名官员,使朝廷官员时常匮乏。这个时期朝廷采取“荐辟”(即由地方推荐,或朝廷征召的优秀人才)选拔官员较多。初进忠就是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以怀才抱德,秉公办事,品质超群被朝廷选用。
                                   
    朝廷对初进忠十分器重,入选后即被授予了进士才能享有的七品官职,即“授河南卫辉推官”(正七品),亦称司理或司李。今河南卫辉市,明洪武年间称卫辉府,辖境相当于今新乡、辉县、淇县等县市。明朝时期的推官,即知府的辅佐官(相当于今副市、州长),主要掌管刑狱、断案,典籍、礼祀等。
    初进忠在推官的岗位上不阿权贵,廉洁奉公,秉公用权,深得民众的爱戴。尤其是在刑狱诉讼办案之中,他嫉恶如仇,对贪赃枉法,以强凌弱者,依法断定,从不迁就。卫辉的百姓将他视为“包青天再世”。《县志》和《大辞典》都这样记载:初进忠“直公能断,嫉恶至无所能容”。
    由于他刚介自立,秉公办事,不随波逐流,在忠于职守之中,一不小心得罪了知府大人。加之知府大人本来就属于趋利媚俗之人,他时常受托请干预办案,并还有不少违规枉法行为。初进忠既从忠君爱民考虑,也处于对同僚的关心,多次对知府进行提醒和规劝,要他奉公守法,否则,上对不起皇天君上,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可知府并不领情,却以初进忠办案失度,断事简单,人缘欠佳等为由,向上告了阴状。《县志》记载:“数规(太)守不法事,守中伤之。调福建沙县令”。
   好在初进忠的品行、品德朝廷和上峰早有所闻,经调查了解,上峰认为只是政见不和而已,来了一个折衷办法,将初进忠调到福建沙县任知县。从官职来看好象属平级调任,实际上是对他的贬损和不公。因为当年福建是南蛮荒僻之地,这一任职有点类似发配充军;加之沙县又属贫困山区小县,而卫辉是中原丰饶之地,这就是常说的初进忠这次的“从米槽里跳到糠槽里”去了,有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常理。但初进忠忠君爱国,心胸坦荡,善解能容,对这一调任他毫不怨天尤人,并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荒蛮边陲之地,这正如汉高祖刘邦所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大明江山也需要有人去“守四方”,他义不容辞就任了。
                               
    初进忠在沙县知县岗位上的宦迹虽然史志记载不详,但从《县志》写他:“卒于任,俸仅足具棺殓,妻儿几不能归”的文字中,及他在推官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表现中,完全可以推断出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为政以德,勤政为民,正字当头,激浊扬清的清官形象。
    “卒于任”,一方面说明他在沙县知县岗位上劳累奔波,不辞辛苦,真正是鞠功尽瘁,死而后已;另一方面说明他恪尽职守,孝忠君国,热爱沙县这个地方,眷念他治下的百姓。因为历代官吏生病都是可请假治疗和休养的,可初进忠却没有因病提出“病乞”之请;同时也可以证明他恪尽职守不“病乞”不是秘恋权利和金钱,他死后,其遗产仅仅是那点没用完的俸银,仅够买一具薄棺下葬入土,连妻儿老小回到故里潜江的盘缠都没有了。一个知县死后窘迫到如此境地,其为政清廉之德行,洁身自爱之品行的确令人敬仰而感慨。
     古时候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谚语。这也是封建王朝官场上的潜规则。这里说的是即使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三年任期满,仅就应得的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至于说贪官那就不用说了。因为,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古时候的府、州、县除了为国家征收钱粮外,地方也都附加了“火耗”、“斗耗”、“鼠雀耗”等归地方官员支配的银两;同时,辖境内民众、衙役等有事没事,对府、州、县行政长官及官员的父母、妻妾、子女等,每当逢年过节,生日嫁娶等都有名目繁多的“敬礼”。如冰敬、炭敬、生日敬,年礼、嫁娶礼、乔迁礼等等进项。这样算下来,一般县及以上地方行政长官,三年下来“十万雪花银”只多不少。因而古时候就有“当官发财”之说。
    当然,古时候也有一大批注重名节,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官廉吏。如三国时期的蜀国臣相诸葛亮,唐朝的谏议大夫魏征,宋朝的开封知府包拯,明朝的尚书丞海瑞,清朝的郑板桥等等。初进忠就是正直刚毅,为政清廉者之一。他是现代版焦裕禄式的人民好公仆、百姓好知县,是官场、职场做官做人做官的好榜样!
                                 
    初进忠是潜江初氏家族簪(zān)缨(簪缨:古时候达官贵人的冠饰,亦指头顶上的冠饰)仕官的奠基人,其祖孙十多代在朝为官。从我收集到的初智强所主编的《初氏通谱》(2013年4月出版)记载,山东烟台芝罘(fú。芝罘:山名,在烟台市北)西陀(今西口村)其初氏先祖古茔碑碑文上就写有“周楚武始,卅世系承;晋时移业,潜江升平;二十一世,古地江陵”等内容。初进忠是迁潜的第二世,也是芝罘岛初氏先祖初慧安的二十八世,还是初姓始祖叔堪(楚王第八代孙)的第九十八代传人。仅从《县志》就得知,初进忠之子初灏,家贫养母,授清河县(今山东临清市)主簿,时人称“孤松傲雪”;孙初珍,乡试第一名,却安贫守道,不仕;曾孙初杲,官至广西参政(正三品),史称廉吏;曾孙初旦,大竹知县(今四川大竹县),空囊而归,不名一钱;弦孙初学易,官到邠(bīn )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知府,致仕归里时,仅书数箧(qiè 。小箱子)。还有初言、初学易、初芸、初华、初升、初章、初发祥等潜江县志上都有其功名记载。
   这正如《初氏通谱》所言:世代名显,清正孝廉,丁繁户荣。愿初氏重名节、励操守、甘清贫之遗风铭刻于我们官员心中,世代相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