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家荣
郑家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29
  • 关注人气:1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成就了包公

(2011-12-08 14:41:14)
标签:

游记散文

原创散文

感悟杂谈

游历随笔

分类: 三、人文历史篇

                                  是谁成就了包公

 

                                    郑家荣/文

 

    出公差到了河南开封,我忘不了专程去包公祠凭吊那名传千古的包公。

   包公祠座落在以七朝古都之称的开封城内的包公湖畔。祠堂占地约十五亩,是一组典型的仿宋朝风格的古典建筑。石牌门楼气势宏伟,门前雄狮威严凝重。进入祠内是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厢廊、大殿,东西展厅,假山瀑布,石雕百龙亭和喷泉小桥等人造景观。说实话,我对包公祠的这些现代气息太浓的仿古建筑并不感兴趣,因为凭吊包公而至,所以我只想在这祠堂里进一步认识这传奇的包公。

   进入大殿内,高达3米多的包公铜像特别引人注目。包公正襟端座,蟒袍冠带,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好像面对尘世仿佛要大吼一声,拍案而起。他一身凛然正气,满目蔑视权贵,满脸英明刚直,似乎半神半凡的超然形体和神态,在这尊是铜中表现的活龙活现。

   铜像两旁反映包公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和书籍。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包公名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3年。他是天圣朝(即1024年)的进士。由于坚守“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他36岁才正式出山当了建昌(现江西永修)的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奇案,由此声名远杨扬,38岁就升为知州。因他为官清明廉洁,秉公执法,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并受到了上司的重视和赏识,之后,便开始了朝廷重臣的政治工作生涯。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开封知府,枢密副使等职。看到这些,我在想为何在北宋王朝能出现这么个被告世人千古传颂并敬仰的包公,他为官有何独道之处,对现代为官者又有何启示?带着这此问题,认真参观包公祠后都要不难找出答案。

   首先,我要说的是时世造英雄,即仁宗皇帝打造的大环境成就了包公。包公生活、任职在北宋中期的宋仁宗(赵祯)时期。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是有名的“仁君”。他在位41年,亲自主政30年。他提倡“仁治”。如他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他破格提拔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任统帅,平定了依智高之乱;他重用范仲淹搞“庆历变法”;我国现在公认的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六大家就活跃在仁宗时期。仁宗帝执政是我国自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史上有记载,说仁宗创造的“仁宗盛治”远远超过汉唐时期所谓的“盛世”。仁宗死后,竟然出现“燕境内外之人,无远近皆哭”场景。

   只有有了这个大环境,才有可能成就包公。如包公在任京城开封知府时,当年发洪水,大水淹没了不少卞河沿岸的民居,而沿岸达官贵人宅第却安然无恙,包公一巡查,原来是京城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大量沿河占水道,筑坝并高台基建造宅院,阻塞了河道而淹没了民居。包公决定彻底拆除占河道建筑物,这时不少皇亲国戚(包括皇叔)跑到仁宗皇帝那里告刁状,说包公“蔑视皇上”。后来仁宗帝弄清原缘由后,坚决支持了包公的行动。又如,包公在知谏院当谏官时,他曾多次“不知忌讳,冒犯龙颜”,有时甚至在朝廷上让仁宗帝下不了台。如皇佑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认定这是个吉兆,决定除了在京城举行盛大祭天地庆典外,还下诏大赦天下,另给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包公坚决反对,尤其是对官员普升一级,他认为这样不经考核晋级,对那些有政绩的官员是不公平的,将严重影响官员为朝廷效力的积极性。并当朝苦谏不起,弄得仁宗帝不得不收回旨令。这就可想而知,只有是宋仁宗这样宽容、大度、仁政的皇帝,才能有包公施展才能的环境和舞台,否则,你包公有天大的本能,也无力施展。就是包公有三头六臂,说不定那脑袋也被一一砍下了或被流放了。

   其次,是包公自身有高尚品格。包公出道时就立誓要做清官。包公其父也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他家境殷实,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为官、做人之道的教育和熏陶。包公在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在赴京城候职入住的小客栈就曾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包公唯一的一首五律诗。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应尽量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当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为做清官,他在执政时有不少创新举措。如我们在包公祠里看到,他在京都开封任知府时,决定“开官府正门,使讼者直至堂前自诉曲折,杜绝奸吏”阻止刁难。

   包公他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一生俭朴。他在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州时,当地出产朝廷钦定的贡品——端州砚,以往的知州在将此砚上贡朝廷之时,总要留下一部分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而包公没私自留下一块。后来他离开端州时,船行到羚羊峡口时遭遇大风,他亲自下船仓检查船的安全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当地老百姓悄悄地送给他的这份端砚礼物。包公一言不发地将那块名砚丢入了江中,这就是现在有个名叫“墨砚沙”沙洲的传说。在包公祠里我们看到,就是他当了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大官,其衣食住行与普通老百姓也差不多。尤其是晚年,他在家里立了一块《戒廉家训》石碑:“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更是让人体会到了他传承清正廉洁作风的高尚情操。  

  再次,就是中国的老百姓期盼并崇尚仁君、清官。尤其是在专制的社会,老百姓都是弱势群体,他们诉求实现很难有通畅的渠道,很大程度依赖仁政的皇帝,清正廉明的官吏。我们的官吏只要主持公道正义,秉公执法办事,老百姓大多会感恩戴德予以传颂和怀念。这种思想观念几千年来在我们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包公深解民意,深知民苦,因此,他为官行事都能站在老百姓角度,依法秉公办案,尤其是对贪官污吏他更是疾恶如仇,铁面无私。如中了状元并当上了附马的陈世美,当他抛弃贤妻秦香莲和儿女的事被告到包公那里,他不畏权贵,大义凛然,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给斩了。又如,包公的亲侄子包勉在担任地方官贪赃枉法的事败露后,他大义灭亲,决然下令斩了包勉。又如,“三司史”张方平,利用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趁人之危,侵占京城小商人刘保衡的家产,包公获悉后,极为震怒,于是上书皇上,罢了张方平的官。还如,仁宗帝宠妃张尧佐的伯父,没什么才干连小官的资格也没有,仅凭关系,他官至“三司史”后,还要升“节度使”,包公非常痛心,三次痛加陈词向皇上进谏,甚至在朝廷上与皇上争辩,终于迫使皇上收回了成命。这些都是老百姓期盼而难能见到的。老百姓太需要这样公正廉明的官人了。因此,包公公正廉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为民请愿的高尚品德的光辉形象,必然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和崇拜。

   我们从包公祠中的“开封府题名碑”上刻记的北宋开国148年中183任开封知府名册碑上看到,在包公名字上,因参观者参观时抚摸的凹痕,就知道这是历代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敬仰的见证。

   千年的包公,永远的包公,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包公!是为官执政者都要学习的包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