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先后发表在《中国旅游报 》、湖北《外事与侨务》等报刊杂志上
“请勿大声喧哗”的反思
作者
郑家荣
刚到欧洲,“中意贸易促进会”在《致团长的一封信》中提到:绝对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住酒店聊天,请关上门,以免影响他人等注意事项。对此我认为是多此一举,我想我们这个团都是副局级以上的机关干部,文化素养也较高,再作交待或强调多少有点对同志们不尊重,故这些内容我都“贪污”了。
欧洲确实是现代文明的典范。你无论走到哪里,是否与人相识,只要你用微笑的神态或善意的目光注视对方,对方都会用“夹生”的中国话说一句“您好”或说一声“Hello”;无论是酒店,还是商场服务员对客人都彬彬有礼。在酒店大堂,虽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欧洲人在谈话聊天,但音调确实很低。当然,偶尔也遇到放荡的女士发出超分贝的笑声,但一旦有人注目,她们则低下头,用纤细的兰花指羞涩地遮掩着嘴巴。
我们随团有位同仁也许生来嗓门大,也许是当行政长官时间长,高嗓门作报告成了习惯。每到参观景地,或坐下进餐时,或看到、讲到尽兴时,往往会得意忘形高声的感叹、评说、谈笑,这样马上会引来了外国人的“注目礼”,他们好像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至此我则提醒大家“轻声点”。就是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进场前导游再三提醒大家说话一定要轻声点,但我们的那位同仁还是因说话声过大,受到了教堂神甫现场有礼貌的警示。
3月30日晚,我们一行驻进法国第戎市一家至少是三星的酒店。由于进店时间早,酒店又在市郊,既不能参观考察市容,更谈不上逛商店,大家想到了玩扑克牌(即打拖拉机)。彼此住的房间不在一起,加之发起人又不知道大家住的具体房间,邀约牌友心切,他早忘了“不要大声喧哗”的提示,站在酒店中间走道大声呼喊张三、李四名字“快来打牌”。喊了两个人之后,仍是三差一,他弄急了,直接拍房间门。我在房间写考察日记,关着门也能听到他过去作报告时高分贝的吼叫。此前我曾提醒他,他说“爹妈给的就是这个嗓门,小不好”。他第一个拍到了我所住的房门,我笑着说没时间参与。此时本应该顺便再提醒一下,但怕再说会伤了他的自尊。万幸的是他接着拍错门的另一个房间虽然住的是欧洲游客,但还没有回房,否则可能遭到严厉谴责或闹出其它事端。
次日早上我们进餐厅过早,在我们所经过的一道门口,一块歪歪邪邪写着中文的牌子醒目地挂在了门上,上面写着“请不要大声喧哗”,后面标有三个惊叹号,汉字外围还加了一道黄色装饰线,目的是“特别提醒”。这个在国内公共场所出常见的提示语,今天在国外专门对我们这几位中国人,犹如一记重掌击在我脸上,当下面红耳赤,目瞪口呆,无言对答。稍微定神,我说“请大家认真看看,有何感想”。大家都面面相觑,很难为情。
我知道这个提醒牌,丢的是中国人的脸,但你能与酒店论理吗?不行。事先别人提醒过你“公共场所请勿大声喧哗”,并告知过你“住酒店在房间谈话,也应关门”,你能怪谁?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堪称世界礼义之邦,但要名符其实,要融入国际社会,要避免类似尴尬,还要加强文明礼貌教育。这不仅仅是出国礼节和体现国格、人格的需要,也是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