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w690/001pU81rzy74p1EOZ2080&690
1. 鸿声闲吟
刚睡了,赶路的疲惫。当身体稍安,头脑却清醒了起来。“那些思想,总是在那些闲时光中透逗,在那些闲时光中酝酿。”(《湖上闲思录》)我的外公,您的一生,也总是在思考,只是您思考的问题要更深。所以您的思考,也透逗在这虫鸣的夜里,在我的假日时光里酝酿......
这次,我直奔了您而去。尽管未听到太湖的涛声,细雨霏霏,我还是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昨夜我写下一诗,那些句子梗在我的意识里,如纸上起浪,读了,(今天我在素书堂前展读了,)亦如涛声点点......
雨打在昏昏的路灯
这走向故乡的路
我听到乡音是如此熟悉
竟是完全一致
便觉新奇又欣欣
走出去未远
便来到无锡
黑夜里逼近鸿声里
当车窗外是墨墨黑
我便闻到故乡的气息
尽管跃下车来茫无涯际
妈妈我竟如可以听到你的心跳
妈妈
您问我去到哪里
总是在暗夜奔竞
走在妈妈的心跳声里
妈妈
也许我知道要来这里
这里有我们共同的血脉的维系
您的父亲
那遥远的总是好像
遥远的精神的存在
这里却是
他的故里有他的童年的气息
鸿声后宅
荡口 《八十忆双亲》
外公把它们装进记忆的沙盘里
多少人敬慕他的学问
他却在乡土
寄寓深情
儿时的诲育
对了果育小学是在哪里
十七岁的立志 重新拾起《孟子》 是在又新
乡土皆含文化皆寄寓文化大生命
有着生活的全部真谛化作游子
一生的思绪
啊 所以
陌生的暗夜也会流淌
熟悉的气息
打听今夜的落脚地
便不意听到熟悉的乡音
咪咪
你们在说咪咪使我以为到了我的
童年故地
默默地有泪涌出星夜里
落下几滴雨滴
脚下是温情的土地
跋涉着的是年少的心
所以我永远理解童心
眷恋 是孩子的真情 无须避讳
孩子的路上 会遇到荆棘
所以鼓励 便是同行 一路同行
梅子写于鸿声里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五日迎宾旅馆
http://s15/mw690/001pU81rzy74p1Gp1Cu4e&690
2.入乡问俗
暗夜里问询“哪里有住处”?回答:“没有”。
“前面就有!不过桥!“她的爱人道。
“哪里有?!咪咪家的不是关了么?”
咪咪!
这时,空气里飘起来几点雨。穿着布鞋,迎向暗夜,不知归处。忽然听到咪咪,立刻想起我的幼儿园老师咪咪来!亲切!
过了桥,继续打听。街面有点热闹,到处是店铺。终于听到说,拐弯有几家小旅店!这就见到一家!进门就看见一条狗,于是热闹地与店主与狗狗打招呼!(出门在外就特别咋呼,好似熟识
......)
“狗狗叫什么名字?”
“BBC!是个外国名字!”
住一晚八十元。连着三周的周四晚,我都这样入住小旅店。有了安顿,就在房间里摆上笔墨,铺上宣纸,酝酿着写。然后出门买点吃的。下楼来,又看见小狗。店主在看电视,电视正报道意大利地震!店主唏嘘着,小狗盘桓左右。有点焦躁不安。店主说,它是想要出门!
我在几步外的街边买了饼。店家一定要十个一卖。我便买了五个椒盐的,五个芝麻的。返回店,一起看电视新闻,边咬了一口饼。BBC叫起来!
“要不要吃?”
“不要吃的!”店主帮忙回答。我还是投了一块饼在地上。小狗吃了。我很高兴,一边吃,一边分给它一起吃。我忽然跳起来,跑上楼去取笔墨。我要画下BBC!
再下楼,店主的妻子牵着小狗准备出门!看见我要画,就说,十分钟,十分钟就回来!我便研墨,与店主聊:“鸿声乡和后宅镇合并了,现在叫鸿山镇......梅村现在发展得好,像城市了!......我女儿在鸿山实验小学做老师,这狗是她的......“聊了一通,写了一篇,回店的女主人看到,一个劲儿夸赞!我在她的夸赞声中,速写了小狗!“不到一分钟!”她惊道!
她便认真地为我建议,明天先去泰伯墓!“天热,你一早去,坐763......“说着,她的女儿回来了!BBC跳起来,跳得老高!迎向主人!......
http://s14/mw690/001pU81rzy74p1KxNsFad&690
3.向此归宗
泰伯墓隐在一段“健康步道“的深处。路遇美景,和在美景中晨练的人!这步道真的很美,鸟在四围叫着,栖息在叫不出名字的花茎上,待你靠近它便飞了,而花啊草啊还在你面前的小径上开着,竟还有一池子的水,映着蓝天与白云!
不到八点,便溜溜达达到了门口。门关着。坐下来吃饼。这时,一弯好月(应是太阳)从云层里钻出,而它旁边,是一树风,小小的细密的树叶抖动着,是什么树啊?!饼吃了两口,就见你骑车来了,忙起跟进,问,“可以进去么?”你道,“这么早啊!从哪里来?”
听说可以进去,忙收拾自己的包。你的口音与昨晚住店的店家相较,显出一点我陌生的口音来!你遥指那边说,河那边就与我的口音不一样,我们和苏州还是近的!后来知道,你打小就住这里,没有保护起来的泰伯墓,就是你的童年戏地。而且,你也姓顾。在“归宗碑林”,我又一次遇到挥舞扫帚的你,你用树枝在地上写“顾更上”,你说,我们顾姓的祖先......
你不仅放我第一个进入,而且向我介绍“月牙池”:“那是以前的!”“你要打开门闩进去......”我真的用力打开了门闩。月牙池弯弯的,在泰伯墓的前面,喻泰伯日月可鉴的光辉。月牙池真的有几分神奇,当风起来时,我禁不住沿着台阶走下去,池里游动着好几尾鱼,还有莲花正在开放!我说的神奇,是这里有回声!这是两个带着娃娃沿着台阶走近池水的妈妈发现的!是后来我知道的!
当顾师傅挥汗如雨地进行着日常打扫的时候,我也在时明时灭的日头和树影下,照例用笔墨体会着这环境的气息和走入其间的我的心境。我先是在月牙池的一边长椅上,眼望着高起的坡面,写下“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的联语,然后沿着坡面走上前,去亲近和礼敬泰伯墓。之后我在月牙池的另一边席地抄写一块“丁酉年鸿声乡民合众敬立”的碑文。当我抄写时,妈妈带孩子走过,我一时心跳,心想下面的因缘,结果,孩子和妈妈从我身边走过去了!
我竟在泰伯墓这块清净地盘桓了三个小时!顾师傅再遇我,问,“你画完了么?”我问,“你扫完了吗?”后来再未遇见!离开泰伯墓到了“故居”(我此行的第二个去处),在一块“新区鸿山街道七坊桥居民”告示牌上,我看到“陈更上”三字,好似理解了顾师傅用树枝作笔划拉的字。他要告诉我的,关于泰伯墓的故事,我大概一知半解。当他说泰伯墓被“龙”(一种他描述为常见的自然景象)扫到而损坏(其余没有人为损坏)时,我一副茫然无知的样子.........我只是知道,在环绕泰伯墓一圈时,我想到了外公在西山的墓地:家乡有泰伯,有圣贤,我只是一介读书人,怎好去争地........
4.至德穆穆
此次成行前,已知有个泰伯庙在梅村。不知有个泰伯墓在鸿声。多年前,大约是在九五年左右,由台湾外婆的因缘,与长辈们到过鸿声,看“五世同堂”火烧过的旧宅,寻找当年的痕迹!关于墓地,尤记去了一个钱氏祖坟,(后来想起,是在军嶂山的?) 所以到泰伯墓之前,脑子里是那一年留下的荒草萋萋的模样,不想到了这里,一切开阔静谧,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泰伯,人们以何称颂?《史记》称其为“天下第一世家”,大家供奉泰伯为“江南始祖”,我在体会:
“泰伯以大义为重三让王位,从周原南奔梅里,于此建立勾吴古国,并偕弟仲雍短发文身,率众垦荒,筑城守民,开渎治水,耕织渔猎,兴利避害,吴地始兴也。荆蛮之地,承沐恩泽,道德启蒙,文脉绵延,菁华荟萃,俊彦充盈。泰伯三让之厚德,古今称诵其至德之举,千秋万世足楷。孔子赞曰: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斯土斯民,追本思源,继往开来,慎终怀远,因以让泉名之。今乡民重修斯泉,勒石记铭,后世永志矣。”最后题曰“夏历丁酉年菊月鸿声乡民合众敬立”。
这就是我前面说,在月牙池边的席地抄读,读取的是“让泉”(刻在一口古井上的这二字,应是让泉,让字却不敢确认)旁边的一块碑,碑没在松柏间,须是拨开方可读见。一会立起,一边跪地,写完了此篇,如解我惑。此时重新抄录到此,忽忆《醉翁亭记》,翻检一看,果然也是“让泉”:“让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哇,好个“让”字!即此“让德”,被称诵为“至德”!
“归宗碑林”里,是全国各地吴姓所立碑。碑文即有“让德”二字。让,“志异征诛”(“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泰伯墓旁联)。读时默默有感。三让王位而奔,结果是换来江南的开发。这个故事,虽然网上也有人提出疑义,在眼前展现的却是美好!而泰伯墓园,便是在作一种感恩的怀想。
丁酉年又是哪一年呢?1837年, 1897年, 1957年, 还是更早?
来到鸿声,拜谒泰伯墓园,也许揭开了我对历史(与地理)多一层的兴趣,那些历史知识于我,至今还是陌生了些的!鸿山就在近处,这次不去了,那里还有个“梁鸿”,也是外公书里所记。这些人物,和这片土地,就这样真切可感,都默默地影响着童年的他呀!
在对泰伯的祭文中有“至德穆穆”四字,联想到《史记》中“宾之四门,四门穆穆”,那是外公名字的由来?学者外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引起我的某种探问!跌跌撞撞,似是而非,在不断寻绎中,是否可以更清晰些呢?我渴望了解那一种神秘!
http://s15/mw690/001pU81rzy74p1RBFNkde&690
5.敦诗悦礼
我走到,终于摸到“故居”,是在中午十二点以后了!
没头脑地问:“里面有吃的么?”“没有。”“有茶么?”(因看到有“茶室”)“没有。”
随身揣着的饼,隔夜在迎宾旅店旁买的,在泰伯墓到故居的车上(还是763路)吃了俩。然后,依旅店女主人嘱,过了鸿声医院,到下一站再下车。下了车,一路打听,脚踩着修缮中的路面上,鞋子进了沙子。一群妇女在路边望我(这个外乡人),我却像家乡人一样,热情地问路,问了废品收购站的人,问了小店的人,问了修路的人,走了几百米,又几百米,终于看到了!
这便使我想到“道”。什么是------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内修于己之谓德,外措于人之谓道。”信乎,道是通于众人的。当我问“钱伟长故居”(本地所遇,都不首先说“钱穆”,至此我也随缘)怎么走,我为自己可以从众人那里讨来答案而满足。
故居是那么净静雅致!门口是啸傲泾么?一条有表情的河,河面上细碎的落叶很多?色彩很美的样子!我“饥渴”地走入这里,当看到那纺织机,仿佛看到了“劳作“,而当我看到那吹箫和击碗的”乐队”,我噗嗤笑了。
“七房骈连,皆沿啸傲泾,东西一线,宅第皆极壮大。一宅称一墙门。除此七墙门之外,无农户,无商店。泾东千步许有一桥,即名七房桥。桥北一小村,忘其名,乃七房桥公仆所居。世世传习婚丧喜庆种种礼节仪文。一家有事,诸仆群集。泾西约五百步又一桥,名丁家桥。桥北一村,名丁家村,乃七房桥乐户,袭明代旧制。世习昆曲锣鼓,歌唱吹打。每一家有事,亦毕集。遇喜庆,即在宅前大厅搭台唱昆曲,打锣鼓。或分两台,或只一台。或一日夜,或三日夜不等,先兄及余少时尚饫闻之,故长而皆爱好焉。”(《八十忆双亲》)
外公称述其母,以《论语》中“贫而乐”三字。母亲劳作,孩子们读书习乐,就是那种乐吧!这在2012年恢复的故居,用蜡像再现了这一幕,仿佛使人走过而闻乐声!亦感染到那种乐!我在想,是当时的风俗和长辈的教诲而有了外公的弟兄与侄儿儿时的生活情趣。这里还原的,不是一处“名人”故居,而是某种旧时生活场景啊!不过这百年前的生活场景,其中的情味,已经凝会为这叔侄二人一生的足迹,一生的学问......
一个人转了一圈后,我找了一处插座,把我的手机接上电。我研墨铺纸,在蜡像前的条石上凝思,也如在这里充电。面前的砖雕门楼上是“敦诗悦礼”四字。 廊上风很大,我蹲着,开始写。有人在那边向我瞥了一眼,就走开了。有个老者走到我跟前,说了句“不错”,使我想到二十岁感受到的来自老北京胡同里的老人意味深长的嘉许......
http://s3/mw690/001pU81rzy74p1PI8DMb2&690
6.返本开新
鸿声最早叫“啸傲泾”,距啸傲泾北五、六里路有座铁山(即鸿山),东汉有个著名的隐士叫梁鸿,从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教乡民。但铁山东部的鹅湖中,常有胡匪扰民。梁鸿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要见到胡匪前来,立刻吹牛角,老弱病残躲起来,年轻力壮的就迅速集中起来,齐力抗敌。这个办法一直被流传下来,人们为了纪念梁鸿叫吹牛角声叫做“鸿声”,而铁山,即叫“鸿山”。“鸿声里”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这是刚才用百度查到的。
那时蹲下来我在《敦诗悦礼渊源流芳》的题目下开始写:“鸿声,忽念它的意像......在鸿议堂(将“鸿声"联想到"鸿议")有两句联语:‘’观天地事万殊一致,会古今文诸贤同群。”意境颇开阔!同心同德,同文同宗,同气相求!穿越迷障回到传统,是否总给人此等印象!(其实此等印象,是从外公书里读到的)是否真要感谢'百年人'(这里指外公),立定心志,归服传统才使今日有如此安闲的格局:乐、史,仿佛在人生中各安其'位',继此,可再往前!
“是的,传统并不止一百年!千年前的欧公,三百年前的亭林,然后你再看他们之所追慕!便知传统仿佛无限!
“而传统究是怎样构成?今天吾们追慕传统,又'忆'起些什么?在此坊间,我又蓦然看见四字:返本开新。什么是本?《论语》首篇第二章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孝弟,是尊父母兄长,是尊师敬学......当知风俗(外公以'风俗'与'学术'两维定义传统文化)中一定有此敬学之意,才有'读书‘(为钱家保留几个读书的种子,外公的母亲在生活艰困的情形里说的话)’的缘起,和以后'学'之延续,发展,感染至今......
十岁女孩阳阳和她的爸爸妈妈出现时,我正写到.......
“开新,就是继起。新,必因于旧而有。须思如何开新?当对'旧'生情,便于'新'......”这时阳阳出现了!一家人驻足在我身后!爸爸说,“看,这里有位阿姨在写字......我女儿也在学写毛笔字!”我便邀请她在我的长信上写“素书”二字。阳阳握笔在手,笔道停匀有力,看得我钦服!之后,我推销我的笔纸(画信纸),给他们全家,一时素书堂前,笔墨飘香!
阳阳爸爸画了古旧的屋脊,写上“仰止”。阳阳妈妈画了树,写上“小树叶也能长成参天大树”,阳阳穿梭在爸妈身边,画了“九月”。对着偶遇的他们,我念起隔夜写的诗,自己也不觉动情!
沉浸在这故居雅静的风里,仿佛画信的这一群,得到了外公您的应允!
忍不住在长信上续写下“生力”二字,“对旧生情,便于新生力”!是的么?是的!......
2016.8.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