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朱子学提纲》(21)

(2012-11-13 07:19:30)
标签:

杂谈

克己

分类: 温故知新

 一九

以上略述朱子论已发未发以及涵养之与省察。凡朱子论心地修养,如敬如静,如本章所论,随时常戒人勿误近禅学。其于他人言,凡朱子认为有误近禅学之嫌者,又必驳击澄清,剖辨不遗余力。蓋朱子自幼即涉禅学,及晤李延平,始一意专读儒书。然以其所得,反观延平,乃及程门相传,则颇有儒释混淆,未经别白之处。故朱子于北宋理学诸儒所言心地修养工夫,其纠弹处尤多于阐发处。其为儒释分疆划界,使理学一归于儒学之正统,朱子在此方面之贡献,至为硕大。即二程所言,朱子亦复时有匡正。如言敬,朱子则言不可专靠一边。而朱子晚年,则颇似有另标新说,取代程门言敬之地位者。此层在朱子并未明白直说,要之似不可谓无此倾向。此下当略述朱子之论克己。儒释混淆未经别白是指的延平和程门吗?(是指以从延平和程门所学反观旧所接触的禅学。2012-11-13)朱子晚年另标新说,是怎样的呢?

朱子有言:

君子之学,所以汲汲于求仁。而求仁之要,亦曰去其所以害仁者而已。夫子之所以告颜渊者,亦可谓一言而举。一直在想幼儿园的事。如何看待自己?

此处朱子提出《论语》孔子告颜渊以克己,以为“求仁之要,一言而举”,此意当在辨已发未发而提出程门敬字之后,又曰:

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是拒盗,致知却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底事。

此处于伊川“涵养用敬”、“进学在致知”两项外,特增入“克己”一项,几于如鼎足之有三。又曰:

敬如治田而灌溉之功,克己则是去其恶草。

或问夫子答颜子、仲弓问仁之异。曰:“此是各就他资质上说。持敬行恕便自能克己,克己便自能持敬行恕,不必大段分别。”

这里说的各就资质,说得准,而将克己与持敬行恕同。持敬,行恕。

此谓就资质上言,而朱子意,则谓颜渊资质高过仲弓,其意自更重在克己一边。故曰:

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养将去,是非犹未定。涵养得到一步,又进一步,方添得许多见识。“克己复礼”,便刚决克除将去。

一是悠悠地?一是刚决地?悠悠地持敬,刚决地行恕?(刚决地克己。2012-11-13)

此条言涵养用敬,阐解极深入,最当细玩。仅言主敬,则是非未定,故涵养必兼之以察识,居敬必兼之以穷理。若言克己复礼,则义归一路,更不须分作两截,逐渐添入。这里说不须逐渐添入,只是一步到位?所以者何?克己即复礼,义归一路的。《论语集注》此章有曰:

愚案: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不勉。(非至健不能致其决。2012-11-13)天气继续冷,冻人。但昨天人萎靡,今天却精神。重读这一句,则说,传授心法切要之言,则理学家,总是以心法,观此。在理学家眼里,这是心法,那么理学家如何理解心法,这会是一种时代的心习。一定是受到同时代的禅宗等的影响的。所以论心也是繁杂,也是不易。这里说,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则在生活体验之中,每经过一件事情,则会增加明的部分,而所谓明,是能察于几,而当心中明了,则是体现在行为上,体现在决断一些事情上,则非至健不能致其决。健,是描述劲健,人行动起来时的样子,健,好像也是儒家所崇尚的人生态度。则健者可以顺利地决断一些事,是这样。这从心内的感受到行为上的抉择,都是心的问题,都是心法,而朱子说,克己。今天听同事说她与母亲的事,处于丧亲之痛中的母亲,不意割了女儿的手。女儿说,我很乐意听她埋怨我,女儿还说,这是两个人的事,如果她不是这样只顾唠叨,而我不是大大咧咧,心里想着她会照应到我,则这个事故就不会发生。我对于“女儿"的这样的省思非常有感,我想到,作为亲爱自己女儿的母亲,逢此事故而一意责备女儿,如果不是如此责备,则她一定是要遭遇情感上的冲突,又因母女之间的连结太紧密,所以女儿如此作想。事情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所以当受到伤害时,如何去想,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理解的克己,就是如此的吧,能从情感的角度体谅到对方,能将责任分担在彼此的肩上。真好,这样的克己。这也是随事理会。

伊川以《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此注乃以《论语》孔子告颜渊问仁语为传授心法切要之言,显已把孔门心法转移了地位。伊川又言:“敬便无己可克。”朱子先亦引其说,稍后则谓敬之外亦须兼用克己工夫,更后乃谓克己工夫尚在主敬工夫之上。关于此,朱子思想显有三变。然凡朱子立言创闢处,每不易见。《论语集注》此条,特加“愚按”二字,见其非有所承。然此下又引伊川《四箴》,而曰“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则见己意仍是一仍二程。故凡粗心读朱子书者,每不易见朱子立言之自有所创闢。(重温更有感。2012-11-13)

先是有所承,然后自有创闢,这是个自然的过程,而在朱子的主观上是怎样的呢?他会引导后学仔细钻研非他本人而是前贤往圣的话语,而当自己有所立言,亦不是撇开了旁人不算,而只是将自己的意见,添列在其后。这一点,我是否也能做到呢?而从客观言,则有两种态度,一是希望创闢多的人,会嫌朱子老套没有新意,一是希望看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人,会崇拜朱子。则我想,作者当属后者。且从这个做学问的道路上,我看到一种新的意义上的人我和谐,又想到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作者在《论语新解》里的解释,是当你了解到别人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何种德行该崇尚。(我读别人的书,有所传承太少。2012-11-13)

《集注》又曰:

愚案:克己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深浅于此可见。

前边也讲到过这个意思,即只有颜子闻得此语,即只有颜子克己,守更好的道德。而主敬行恕,较之克己复礼,为随动?二者的高下深浅有不同,但如何分乾道与坤道?(乾道更劲健些。2012-11-13)

此条亦加“愚案”二字,皆见朱子于此乃自出己见,非前有所承。然其下又继之曰:

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

哦,这里我理解错了。愚按,则是从己出发,而与人无涉。这里,朱子说,当学者能够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这里很有意思,将克己二字,拆分为无己可克与否的一个命题。有己可克的话,则是心分成两半,一半克另一半,而无己可克的话,则心是通顺的一体的。

此则又承伊川说。此等处,惟见朱子思想之博大会通,固非意存迥护,亦非故为依违。

想到今天中午办公室所讨论的对经典教育的态度。则对于经典的是否可被理解,是否可以诠释清楚,是否要求于小孩子读,是否违悖孩子的游戏精神,则意见纷呈。真的是意存迥护,或有依违,前者是对经典有呵护,后者是对经典教育的方法有所因依或者有所违逆。这些似都表现为一种情绪。则我的感觉,对于经典的内容的体悟,是一个亲身参与的过程,不是将经典盲目加以供奉,而是逐一加以理解;而于经典教育的方法,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工作,不是听信专家,也不是耽于耳目之愉,而是能切实地观察孩子的进步。当孩子学习的效果是能朗朗出声地背诵,当孩子学习的过程不是很痛苦,我们是作何感想?当孩子对于所学并不知解,当孩子对于记忆的任务不堪承受,则我们作何感想。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凭心而做的过程,还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这里有关于经典教育......近日朋友们一起抄读《弟子规》,真好啊。2012-11-13)

朱子又曰:

敬是涵养操持不走作,克己则和根打拼了,教它净尽。

克己复礼,是刚健勇决,一上便做了。若所以告仲弓,是教他平稳做去,慢慢地消磨。譬如服药,克己者要一服便见效。敬恕者,渐渐服药,磨去其病。

这里拿服药做比喻贴切的么?一服见效和磨去其病,我的感觉,还是后者好,因为时间也是快的,所谓磨也是快的。但磨,就叫人平稳。

克己复礼,是截然分别个天理人欲,是则行之,非则去之。敬恕则犹是保养在这里,未能保它无人欲在。

克己复礼,如拨乱反正。主敬行恕,如保泰持盈。二者自有优劣。

仲弓如把截江淮,颜渊如欲服中原。

仲弓是防贼工夫,颜渊是杀贼工夫。

颜子如将百万之兵,操纵在我,拱揖指挥如意。仲弓且守本分。

颜子之于仁,刚健果决,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仲弓则敛藏严谨做将去。

颜子如汉高祖,仲弓如汉文帝。

乾卦从知处说来。坤卦只从持守处说,只说得一截。如颜子克己复礼工夫,却是从头做起来。定先要见得,见得后却做去,大要着手脚。仲弓却只是据见成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都不问那前一截。向时陆子静尝说,颜子不如仲弓,而今看著,似乎是克己复礼底较不如那持敬行恕的较无事。但克己复礼工夫较大。颜子似创业之君,仲弓似守成之君。仲弓不解做得那前一截,只据现在底道理持守将去。

(“不问那前一截”,使我想到自己的克己工夫还不够......2012-11-13)这里做了那么多的比喻,把帝王都搬来说明问题,为了只是比较两种进取实行的方式的差异,都是在德行上讲究,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克己复礼和持敬行恕,此二者,好像前者是以自己为中心,但从礼仪大局着眼,后者则以榜样为先,一边要求自己持守,一边则因事而化解心中的矛盾,所以,一着眼大,对自己的期待高,一着眼小,对时间的需要长。

上引有几项当特加注意者。一是朱子心中所想象之颜子,乃与东汉以下迄于北宋理学诸儒所想象者有绝大之不同。朱子想象中之颜子,乃是刚健果决,具有一种极强之内力,能勇猛精进,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如将百万兵,操纵在我,拱揖指挥如意。故朱子又说颜子决不是一“衰善底人”。其二,朱子批评主敬工夫只是持守,敛藏谨严做去,专是涵养不走作,也未能保得内心一无人欲之潜在。正如看守门户,门外贼不易进入,但门内有贼,仍可躲藏。其三,朱子把宇宙本体分作乾坤两项,乾道刚健,坤道柔和。乾道主知,能创,尚动进。坤道主守,尚顺从,只是依本画葫芦,保养在这里。故说乾道奋发而有为,坤道静重而持守。乾道能创业,坤道只是继续守成。乾道是上一截事,坤道只是下一截。宇宙界如此,人生界亦然。颜子工夫直做了上一截,仲弓只做得下一截。其四,当时理学家似乎凡看重了仲弓那下一截,他们要自然,要无事,要不犯手脚。孔子告仲弓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当时理学界,似乎特地喜欢那气象与境界。至孔子告颜渊乃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似乎落在琐碎处,枝枝节节,似乎处处有障,要着手脚。不如仲弓,大体和淬无事。而且颜渊像从外面做,仲弓乃从内部做。当时理学界,都喜欢内部,能较无事,不用力,不着手脚,不犯做作相,能浑然识得此体。因此,一般意见反而觉得颜子不如仲弓,即陆象山亦如此。象山又说,颜子不似他人样有偏处要克。又说颜子不如仲弓。朱子则是更进一层,直入内心深处,直透到人心内在力量方面来欣赏颜子。如此说,才知确有一种不同,那是仲弓与颜子的不同,表面上不同,面临师诲时不同,其先天的操存亦有别。孰优孰劣?所以说:

孔子答颜子处,是就心上说工夫,较深密为难。

这里的较深密为难,是说仲弓的工夫是深密的么,而颜子的工夫是刚健的。(不,是说孔子对颜子所说的工夫,是较为深密为难的。2012-11-13)说的“就心上说工夫”,那么仲弓的工夫是就心上的么?是风格的区别么?想到幼儿园的事,则于我好像有个大是非在,这是一种勇猛么,够刚健么?(真的是需要深密工夫,那时做有不到,今日做会好些。2012-11-13)

又一天。学校本学期的课务量正在逐天地体会。还是有点头晕。天气冷寒,也是让人不舒服的。但是,对于前此与幼儿园的交谊,其中未曾处理的情感,是最大的心理负担了。好在可以写。继续我给自己输力的过程。

颜子克己,如红罅上一点雪。

克己复礼,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夫子告颜渊之言,非大段刚明者,不足以当之。

又说:

克己别无巧法,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

大率克己工夫,是着力作底事。

或问:“‘克者胜也。’不如以克训治较稳。”曰:“治字缓了。挨得一分也是治,挨得二分也是治。胜便是打叠杀了它。”

此等语,皆直看到人心内在一股力量处。所以看似细碎,实乃是总脑。看似犯手脚做作,实乃自然无事。也是在困惑与思索的是,如何看待人,看待人的自然力量,如果说有心,则是指心内的着力处,也是感动处。这股子力量是真的有的。这股力量是总脑,或者说以这股力量做总脑,则虽然麻烦些,但也是自然的,自然地去做克己的工夫。

今试再问:颜子内心这一股力量,源头从何而来?朱子则说从乾道上一截工夫来。故说:

颜子克己复礼工夫,却是从头做起来。是先要见得,见得后却做去,大要着手脚。不知怎地,这里看得感动,说先要见得,再是做去,且一定是费事的,则我想到,先要见得,就是能明了了事理的原委,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如此见得仍是选择去费事地做。

乾道主知,先须见得。见得了又须做得。故朱子说颜渊,特提刚明二字,又说至健至明。若只据‘现成本子”,只据现在底道理持守将去,那是无头坤道,只在下一截,不去问那前一截。率直言之,既不算得是明,也不算得是刚。这里也是说得严重。如果持守道理将去,则是如妇道?那样的话,不算明,也不算刚啊。以重视于乾道的中国文化来讲,则也重视于明与刚。(克己,刚明,持守,柔顺......2012-11-13)

说到此处,伊川所谓敬义夹持,涵养致知须分途并进,其实也还落在第二等。须如朱子所发挥颜子克己工夫,乃始有当于圣门为学之第一等工夫。朱子又说:

明道曰:“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体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颜子则是明得尽者也。仲弓则是庄敬以持养之者也。及其成功一也。最近是想抄一些个古代散文,对于这什么什么一也,也许会遇到很多呢:)这里说的明得尽,对人有鞭策。

此条极须善看。说颜子“明得尽”,但并不即是说“渣滓便浑化,却与天体同体”。此下仍大要着手脚,仍须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般做将去。单说一明字,只落一边,还得至刚至健。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处还须有一番大作为。又曾有人问朱子,是否可把明道所言“明得尽”与“庄敬持守”分别颜子、仲弓,朱子答以不必如此说。可见朱子意中,实认为明道所谓之“明得尽”,并非如其所想象中颜子之为人。

这里朱子见解之区别,其中有深意。刚与学校课题解题事碰上,则我心中升起一种感觉,则为难处在于,课题之事不能明得尽一般,只是到了此时,才想到尚不能解题。(是指“幼教专业发展中的教育叙事研究”课题......2012-11-13)

读朱子书,当知须注意两事。一须注意其立言先后,乃可明白其思想之转变。一须注意其立言异同,乃可明白其言之或彼或此,各有所指,与其融合会通之所在。今再推而论之,则不仅宋明理学多偏在坤道上用功,都只欲持守一现成道理,现成本子。论其性格,似多近淳和一边。即是汉唐儒,亦何莫不如此。惟汉唐儒乃以经学上之训诂注疏工夫来认取此一现成道理,而理学家则从心地修养静敬工夫来持守此一现成道理。要之皆是坤道下一截工夫。惟朱子论学,要诀发出一至明至刚之心体,要从乾道知处从头做下。今不论朱子阐发《论语》此章本义是否恰当,要之朱子理想中之颜子,与其理想中之圣学,则实在秦汉以下儒学传统中独开生面,廻不犹人。朱子实亦有意为儒学创出一新局面,亦要人天旋地转雷动风行般做去。惜乎此后理学界,绝不能在此一方面深识朱子之用心。欲深识朱子此一番用心者,上面当看其圣人难为论,下面当看其格物致知论。两面看入,庶易认取。

忽然心中有一感觉,则是“冲出”了理学,也重识了儒学,则于做人当是如何地,又有了一重思考。而作者既说朱子之过人处,又说从两面看入,如何是两面?则一面是“圣人难为”,一面是“格物致知”。(深识朱子之用心,是要人天旋地转雷动风行般做去......2012-11-13)如果朱子之理学在说心体,则这种学问,自是可以感知,如果心体是通透,则在做事之中亦是发而皆中节的。

或说阳明致良知之学,亦重在存天理,去人欲,今日知到这里,今日即行到这里,将我之良知直直落落推致出去,岂不与朱子论颜渊克己复礼工夫相近。惟阳明撇弃了格物讲致知,此知字限在不学而知之良知上。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孝弟忠信尽做得尽,由朱子论之,也还是乡里自好,至于善人君子之列而止。朱子重言仁,更胜过其言孝弟。朱子理想中之广大心知,当与心之仁相配合,不仅与心之孝弟相配合。《论语》仁智并言,此下儒家中最富重智精神,能直达到孔子仁智并重之教者,实当推朱子为第一人。

读此类书,而能方便推知到生活之理,这是使我深有所动的。但仍是要回到儒学,这里说,虽则孔子重孝弟,但是朱子更重仁,孔子仁智并言,而朱子亦能如此。这里还谈到,阳明的致良知与朱子的克己复礼有何不同,则阳明的致良知说,虽看起来也是直直到落落将良知推致出去,但是,阳明的致知,是不与格物分而为一的。但我有一疑问,则致知与格物一体两分,虽将工夫具体化了,但是,理如何定呢?(以仁为本......2012-11-13)

此下有两事当继续申说:一曰克己复礼乃一件事,非两件事。明道曾说:“克己则私心去,自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此便是把克己复礼分成两件事说。朱子不谓然,有曰:“如此等语,也说得忒高了。”所谓说的忒高,其实便是说得有差。朱子又说:

释氏之学,只是克己,更无复礼工夫。

   世间有能克己而不能复礼者,佛老是也。佛老不可谓之有私欲;克己私了,却空荡荡地。

他是见得这理原不是当,克己了,无归著处。

若但知克己,则下梢堕于空寂,如释氏之为。

是克己便是复礼,不是克己了方待复礼。不是做两截工夫。

佛氏之学,超出世故,无足以累其心,不可谓之有私意。然只见它空理,不见实理。颜子克己复礼,便规模大,精粗本末,一齐该贯在这里。

这里有点模糊,说克己与复礼为两事,那是明道之所言:“克己则私心去,自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而说克己与复礼是一事,则是朱子说,克己便是复礼,不是克己了方待复礼。不是做两截工夫。怎么理解呢?

又曰:

克己是大做工夫,复礼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复礼,步步皆合规矩准绳,非是克己之外别有复礼工夫。

释氏仅能克己,儒家则克去私而不落空,事事皆落实在腔窠内,即事事有规矩准绳,此亦儒、释疆界。

第二事当辨者,复礼之礼不当以理字释之。伊川有云:“视听言动,非礼不为,礼即是理。不是天理,就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理。无人欲即是天理。”朱子于此说,似不赞许,故曰:

克己复礼,不可将理字来训礼字。见得礼,便事事有个自然底规矩准绳。

只说理,都空去了。这个礼,是那天理节文,教人有准则处。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线索,即礼的出现,于理学家言论之中。后代对于礼与理,儒学还有新理论的。这里的天理节文,是礼了么?教人有准则处,是礼了么?

理学家总不免过分重视了理,而轻视了礼。惟朱子时时加以分辨,谓礼即天理之节文,有规矩准绳,使人实可遵循。单言理,便易落空,教人无捉摸处。后来清儒常讥宋代理学家把理来替代了礼,至少不曾细读朱子书。又清儒力斥朱子克己胜私之训,谓“克己”只是“胜己”,谓由己来担当。此乃过于争持门户,强说异说。“胜己”岂能解作“由己”?《论语》本章下文说“由己”,自与上文说“克己”有异,清儒并此文理而不辨。若只依清儒解释,则亦并无方法可言。汉唐儒尚是依经解经,清儒则以门户解经,宜其离经益远。

    这里谈到清儒了。这也可说是朱子学之在后世的影响,而作者亦是从儒学整个随时代的发展来说话的,比如说到清儒的门户之间,说到汉唐儒的依经说经。这里,朱子之言理与礼,则是于生活而说经典?这里,克己,胜己,由己,怎么区别?我的理解,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胜己,则是战胜自己,由己,是听凭自己?(理在学问范畴,而礼在生活范畴;理学,发扬了儒家之学问,而朱子,将生活与学问绾合为一。由己,表面说是“听凭自己”,实则是从自己出发和回到自己。2012-1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远方
后一篇:告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