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课程、新理念(教师培训)
(2016-08-27 13:12:55)一、新高考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主要内核心:两依据一参考
1.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指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六月全国统考:语文、数学、英语,每门150分,共450分。其中外语一年两考,安排在每年的3月和6月,三月份除了考英语听力外,另加一次笔试。普遍性,体现学生素质。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五月中下旬天津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从政史地理化生六个学科中,选择三门进行等级考试。每门100分,共300分。等级考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反映学生兴趣,专业方向,向扬长方向转变。
高考总成绩750分。
天津市学业水平考试赋分方式:由原始分赋予等级,由等级转化为高考分数。
等级 |
A |
B |
C |
D |
E |
||||||||||||||||
21级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1 |
% |
2 |
3 |
4 |
5 |
6 |
7 |
7 |
7 |
7 |
7 |
6 |
6 |
6 |
6 |
6 |
5 |
4 |
3 |
2 |
1 |
1 |
计分 |
100 |
97 |
94 |
91 |
88 |
85 |
82 |
79 |
76 |
73 |
70 |
67 |
64 |
61 |
58 |
55 |
52 |
49 |
46 |
43 |
40 |
2.天津市学业水平考试
分为等级考试和和合格考试。考试安排如下:
年级 |
考试科目(14个) |
考试时间 |
考试类别 |
高一 |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生至多选择1门) |
第二学期末 |
合格性考试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生至多选择3门) |
|||
高二 |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学生自主选择未考科目) |
第二学期末 |
|
高三 |
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 |
第一学期 |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生自主选择3门) |
第二学期5月中下旬 |
等级性考试 |
二、新课程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正式启动,2005年全面铺开,天津市高中从2006年秋季进入,本次称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深化。
(一)亮点
课程体系:八大领域
课程结构:三级课程,必修、选修1、选修2,学分制管理
课程内容: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根本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效果
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再不是以往的“闷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它把学生从诸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等的自由和权利。学生的解放,教材、教学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角色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本次新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与反思,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的变化: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较大,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
(三)问题
1.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评价改革滞后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家依然沿用以前的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情况,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2.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依然是形式主义至上,缺少真抓实干,部分原因是评价制度的滞后,关键问题则是学校领导的观念有问题。选修2课课程开设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流于形式。实践领域课程有名无实。学分制管理名存实亡。
3.教师观念转变慢。有的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约束,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接受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的还是传统教学的老路。有的教师曲解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要么不够,要么理解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失控,教学方式形式化极为严重。还有的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高要求。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不仅仅要求必须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技能,还提出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要求,而大多数教师往往缺少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4.学生受原有教育方式影响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第一,对新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颇感吃力,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一放开让学生自主,学生感到不适应,不知怎么去学。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由于新课程本身存在的衔接不当问题和一些老师过分强调探究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第三,新课程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远离农村的城市化问题和教材衔接不严密等。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众多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进度,我们应该以发展求实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追求和困惑,实事求是地正视、分析和诊断这些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四)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深化
1.课程结构上调整,增加选择性
必修:
选修1:
选修2:
总学分:还是144学分
增加了更多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
2.强调与新课程有关的制度建设
例如:选课指导制度
生涯规划制度
选择性课程实施走班教学制度
学分管理制度
3.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
(1)定义
素养则是“可教、可学、可测”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的培养。
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
教育部郑富芝司长撰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适应于一切情境、所有人的普遍素养。
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
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决定房屋的高度。
王红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
(2)特点
一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二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
三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四是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五是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六是是一个整体,具有整合性
(3)框架
第一层面
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国际视野: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第二层面
人文修养: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第三层面
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
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三、新理念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这样的“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珍爱网、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
(一)定义
课前:知识内化(微课、学习任务单)
课上:知识传递(讲解、练习)
课下:吸收内化(复习、作业)
(二)翻转课堂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
有封闭到开放。学生是互联网上原住民,在互联网上学习。可以在任何场所学习。
2.学习任务的转变
如果说原来的课堂教学,老师说得多,学生听得多,是一种填鸭式教学。翻转课堂不再“填鸭”,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3.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反馈。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我发现问题,我呈现问题,我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能力,养成了习惯,找到了学习方法。
4.教学过程的转变
课前:一次备课、发布任务、反馈问题、二次备课
课上:展示交流、合作释疑、检测提升、总结评价
5.教学活动的转变
知识得获取:自主学习、课前练习、查阅资料、在线讨论
解惑与训练:答疑解惑、查漏补缺、实验、模拟练习
应用与创新:真实问题、自主探索、试错、合作
反思与评价、教学平台、过程评价、学习报告、测验考试
6. 教师角色的转变
7.有利于高阶认知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
8.有利于学习效果保持率
(三)翻转课堂的转变
对学生:自定步调学习,有学习自主权
课堂活动所需知识提前给出
更多的与同伴协作
缺勤或生病的学生有资料可学
方便复习
家长可以查看课程、更好的帮助学生
对教师: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变为“身边的导师”
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领航员
将课程由齐步走转变为个性化辅导
相比讲授,更多的参与学生的学习
可开展一对一或是小组教学
密切联系学生
(四)怎样做好翻转课堂
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师培训
灵活的学习任务推送
详细的过程跟踪和记录
有效的问题反馈与收集
客观的统计与分析功能
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交流
(五)困难和问题:叫好不叫卖
耗时耗力:教师制作微课、二次备课、对学生的问题的集中和反馈、学生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
但是,未来
当世界最大的出租车提供者没有车,最大的出版者没有内容,最大的零售者没有库存,最大的住宿提供者没有房地产……
对教育来说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教学改革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