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二)
(2008-10-12 08:12:56)
标签:
教育课程资源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课题 |
分类: 讲座与成果 |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效果
(一)研究的基本成果
1.调查的成果
A..按下列内容对教师进行调查:表一(5所小学各抽取6名人,共30人;两所初中分别抽取7人和8人,共15人,合计45人)
备课行为 |
1.若增加教学例子,一般从哪选? 2.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学法? 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1.通过实践,从哪选例子好? 2.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好? 3.采取哪种方法激发学生动机好? |
教学行为 |
4.学生能不能举出课外的例子? 5.怎样加强知识的联系? 6.有多少学生会质疑? |
4.学生活动中都举哪些课外的例子? 5.学生学习知识的联系都有哪些? 6.学生都质疑什么? |
(1)若增加教学例子,一般从哪选?通过实践,从哪选例子好?
回答从教参上和练习册上选例子由课题实施前的四所减少到两所。回答从其他科和课外选由课题实施前的三所增加到四所。回答从互联网上选在课题实施前的三所没有变。回答从生活上选从课题实施前的两所增加到四所。还有一所学校在课题实施前有66%不知道从哪选例子到课题实施后的知道从哪选例子。
分析:增加教学例子实际上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个调查是了解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常见的问题,从回答的情况看,在课题实施前,这几所学校都普遍重视教参和练习册的利用,忽视了其他途径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课题实施后,大家普遍重视了其他途径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尤其是注重了互联网的利用,强化联系实际和日常生活。
(2).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学法?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好?
分析: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和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此项调查在于了解此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课题实施前这七所学校近一半的教师缺少学法的指导,很少考虑到学法的指导,经过课题的实施,使教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合理整合这个课程资源,并向技术层面不断深化。
(3)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采取哪种方法激发学生动机好?
分析:学习动机也是潜在的课程资源,是诸资源中最具生命力的资源,没有这个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4)学生能不能举出课外的例子?学生活动中都举哪些课外的例子?
分析:能不能举出书本外的例子说明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只拘泥于书本和参考书,必须要开拓资源整合的途径。
(5)怎样加强知识的联系?学生学习知识的联系都有哪些?
分析: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是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建立相近学科的知识间课程资源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6) 有多少学生会质疑?学生都质疑什么?
分析:质疑是学习的一个方法和习惯,是一种动力资源,是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资源需要开发,需要技术性的建设,质疑本身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纽带,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标志。
概述: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资源整合的主阵地,而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学习动机是动力性资源,学习方法是行为性资源,学习例子是知识性资源,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维资源指标,对这三方面的调查,基本代表教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情况。
B、按下列内容对学生进行调查:
表二(小学五年级每校抽取20人,共抽样100人,初中二年级两校分别抽取20人和30人,共50人,
合计120人)
|
课题实施前 |
课题实施后 |
预习行为 |
1.去年学习的时候你经常预习吗? 2.预习只是看书吗? |
1.现在学习经常预习不? 2.预习经常看课外什么东西? |
学习行为 |
3.课堂提问你愿意回答书本问题还是课外问题? 4.自己愿意不愿意做作业? |
3.回答问题能用到多少课外的内容? 4.做作业时遇上难题怎么办? |
总结行为 |
5.一节课上完了总不总结? 6.题回答错了,改不改正? |
5.上完一节课你都学会了多少? 6.改正错题你采取什么办法? |
(1) 去年学习的时候你经常预习吗?现在学习经常预习不?
分析:预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学生的重要习惯之一,也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学会预习,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通过课题的实施强化学习预习的习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也是一条人成长的一条重要的规律。
(2)预习只是看书吗?预习经常看课外什么东西?
分析:在预习中以什么材料作为载体尤为重要,预习不是简单的看课本,而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预习,找出知识发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知识的地位等。培养学生学会这些手段和途径,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课堂提问你愿意回答书本问题还是课外问题?回答问题能用到多少课外的内容?
分析:这个变化说明了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开放不是形式上的开放,应是思维上的开放,课堂教学结合社会贴近生活,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而不是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正确的运用和解释社会和生活上的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活化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4) 自己愿意不愿意做作业?做作业时遇上难题怎么办?
分析:有近30%的学生不愿意做作业这就显得有问题了,由于本课题不是探索作业的功能的课题,故不再这个问题做探讨,这里主要探讨学生怎样完成作业的问题,作业不一定非得独立完成,因为做作业也是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一定非得自主学习,还应合作和探究学习,合作探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手段也不是单一的,也可多元化。
(5) 一节课上完了总不总结?上完一节课你都学会了多少?
分析:总结是学习的重要一环,不会总结在某种角度上说就不会学习,有近40%的学生不会也不去总结,这需要加强,这61%对69%可以说学会总结和学会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可以说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会知识,一个是学会另一个是会学,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6) 题回答错了,改不改正?改正错题你采取什么办法?
分析:做错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就是缺少合理的思维过程和资源合理利用及整合,错题不该以后还容易继续错,从强化的学习原理上看,必须改正加以强化,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新的排序,形成新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概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形式无非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总结,三个阶段三个要点,只有抓住这三个过程和要点,学生才能学会和会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
(1)中学部分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
表一 知识整合的相互关系紧密程度(略)
表二 思维逻辑相互关系紧密程度(略)
表三 学习方法相互关系紧密程度(略)
(2)小学部分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
表一 知识整合的相互关系紧密程度(略)
表二 思维逻辑相互关系紧密程度(略)
表三 学习方法相互关系紧密程度(略)
2.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分类
第一类是动力性资源,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第二类是方法性资源,这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
第三类是知识性资源,这包括:学科间有联系的知识,相关的知识等。
3.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要点
(1)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
按照上表一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一般相关学科,注重了这些学科间的知识互相运用,实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相关很差的学科,由于联系松散,就不寻求知识上的整合。
(2)注重相关密切学科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按照上表二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一般相关学科,注重了这些学科逻辑上的联系,注重思维方法的整合运用,寻求了哲理上的统一。
对逻辑关系不密切的学科,由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不寻求他们之间的整合。
(3)注重相关密切学科的学习方法的借鉴
按照表三密切相关和一般相关的学科,注重了学习方法上的互相借鉴,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学习方法主要是学习行为的一致,对有些学科的学习方法区别很大,难以进行整合的,就不寻求整合。
4.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框架
这个框架有三个维度,三个要素,四条途径: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基础性、技术性),
过程方法(思维、逻辑、辨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机、兴趣、价值取向)。
三个要素:基点(教材)隐性点(经验和生活)显性点(网络书报及广电)
四条途径:类比,生成,融入,提炼。
维度一:知识与技能(基础性、技术性)
整合的实现
5.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评价
(1)同质性评价:相关要素必须是同质的,即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和性质,具有相同的作用点和对象。
(2)迁移性评价:整合后的要素系统,其作用发生了变化,作用的对象不再是原来的,而是作用于新的对象。
(3)重组性评价:整合的过程就是对几组要素重组的过程,其原有的结构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功能发生了变化。
(4)开发性评价:整合的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性开发,它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新功能的过程。
(二)研究的基本结论
进行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符合新时代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进行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有利于完善教育理论。
(三)研究成果的影响和适用性
五、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的系统的建立。
2.每个学科具体的资源整合内容.
3.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在教学理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3.钟启泉 崔允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2002(2)钟志贤
6《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4(8)程明喜
7《教育模式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
8.国家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0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 月
11张奠宇.创造教育思考原问题[J].教育参考,2001(1)
12何光峰.浅谈数学阅读困难的成因及其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教育 2004(9)
13李晓菲.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新教材[J].中学数学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