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考试复习资料资源环境概论 |
分类: 炫魂之考试复习资料 |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狭义:自然资源,即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
3.
4.
5.
根据土地的特性,以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平衡社会多种用地需求,对某一区域内的所有土地使用与开发做出总体安排。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这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吸收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8.
二、填空
1.
2.
3.
4.
5.
6.
7.
三、简答
1.
[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2.
3.
4.
5.
6.
7.
8.
9.
10.
危害:传播病原体;帮助害虫迁飞;机械损伤;落花落果;作物倒伏;破坏农业设施;沙尘暴、土沙化
11.
12.
13.
[1]水体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2]水体污染与土壤污染的关系。 [3]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一,叶片或其他器官表现危害,或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二,产品中有害物质积累,不能食用。三,使产品品质降低。
14.
[2]淋溶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N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中NO3-含量的增高,施用K肥使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变得复杂化,施用磷肥对地下水污染较小。一般说来,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的。
[3]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施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酸化。长期施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磷肥,可能引起一些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积累。土壤偏畸施肥可能会导致其它营养元素的缺乏。
[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与铵态氮肥中氨的挥发与硝化过程、土壤中硝态氮的反硝化过程有关。
[5]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由于单施单一品种的化肥而忽略有机肥的使用就会使谷物和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含量降低。
[6]氮肥施用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15.
[1]农药对水体的影响。施人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人沟渠和江河从而污染了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在水田地区这种污染最直接和明显。另外,农药对地下水质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这是由于渗漏以及地表、地下水的交换造成的。
[2]农药对大气的影响。大气中的农药主要来源于林业或卫生、农业上喷洒农药时产生的农药飘浮物,尤其是用气雾弹、烟剂或飞机施药时,可造成大量的农药飘浮。此外,农作物、土壤或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气中悬浮的农药粒子经雨水溶解和淋洗,最后降落在地表。因而雨水中农药的含量有时也是调查大气污染情况的好材料,同时还能用来标明大气污染在季节上的变化动态.
[3]农药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田间施药时大部分农药落入土中,同时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有些也因风吹雨淋落入土中,这就是土壤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也与土壤的各种因子有关,如有机质含量,有无植被等。农药施入土壤后,杀死有害的靶标生物的同时,也对非靶标生物,包括多种有益昆虫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会产生重要影响。田间施药时大部分农药落入土中,同时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有些也因风吹雨淋落入土中,这就是土壤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农药会对对土壤动物产生危害。
[4]农药对生物的影响。农药对生物的影响。①农药在环境中的生物富集。②对昆虫的影响。引起防治对象的再次猖獗和导致次要病虫害上升,使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④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⑤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16.
17.
[2]海平面上升。农田淹没,海水侵入地下水,沿海湿地消失,打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能危害许多生物物种的生存;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将会频繁出现类似台风和热浪等极端气象现象;
[4]气候带向极地方向移动,使土壤水分,造成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1]如果CO2 等温室气体仍然以目前水平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oC
[2]北半球高海拔地区温度上升更大,中海拔地区升高值为世界平均水平
[3]因温度变化的地区性差异,大气环流也将变化,最终使降雨形式和分布改变
[4]海平面上升20-140cm
18.
19.
[5]资源利用效率低,技术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四、论述题
(一) 阐述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的有效措施。
答: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指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且工程量比较的的一类方法。
[1]客土、换土、去表土、翻土。
客土法就是向污染土壤加入大量的干净土壤,覆盖在表层或混匀,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临界危害浓度以下或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从而达到减轻危害的目的。客入的土壤应尽量选择比较粘重或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以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减少客土量。
换土法就是把污染土壤取走,换入新的干净的土壤。对小面积严重污染且污染物具放射性或易扩散难分解的土壤是必须的,以防止扩大污染范围,危害人、蓄健康。
翻土就是深翻土壤,是聚集在表层的污染物分散到更深的层次,达到稀释目的。
该类方法治理效果显著,不受土壤条件限制。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资大,且肥力会有所降低,应多施肥料以补充肥力。
[2]隔离法:局部农药污染
[3]清洗法:烃、硝酸盐
[4]热处理:石油污染
热处理就是已经隔离或未经隔离的污染土壤加热,使污染物产生热分解的方法。该法多用于能够热分解的有机污染。
[5]电化法
[1]用石灰降低重金属的溶解性。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施用石灰、高炉灰等碱性物质能提高土壤pH,降低重金属的溶解性,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浓度。
[2]施用磷肥、硅肥等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浓度。
[3]通过离子间拮抗作用来降低植物对某种污染物的吸收在某些情况也是经济有效的
3. 农业措施
[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施用堆肥、既肥,植物秸秆等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可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2]控制土壤水分。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影响到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可达到降低污染物危害的作用。
[3]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不同形态的氮、磷、钾化肥对土壤特别是根际环境的理化性质具有不同的影响,某些形态的化肥更有利于降低作物体内重金属(镉)浓度。
[4]选用抗污染的农作物品种。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对污染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有很大差别。
[5]改种非食用作物。农业措施投资少,无副作用,但治理效果差,周期长,适于轻度污染的土壤。同时农业措施应与生物措施,改良剂措施配合使用。
4. 生物措施: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生物措施:指利用某些特殊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收、移走、沉淀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二)我国应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水资源。
答:1、开源
[1]水利工程:拦蓄工程、跨流域调水等。[2]有效利用天然降水:池塘、水窖等。[3]污水资源化。
[4]咸水资源化(海水、海冰)。海水淡化也叫“海水脱盐”,是指将海水脱去盐分,变为可供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的淡水。海水淡化方法:蒸馏法、冷冻法、电渗析法、反向渗透法、溶剂萃取法、水合物法和离子交换法。
[5]人工增雨
2、节流
[1]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和微灌、地膜覆盖等
[2]改进农田耕作栽培措施:深耕蓄水、小畦、中耕、水稻旱作、抗旱品种、平衡施肥、高吸水树脂等
[3]加强农业用水管理
a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节水灌溉的措施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灌,微型水利工程与滴灌、地膜覆盖等技术相配套,坐水种,水稻“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对老灌区实行节水技术改造等。
b 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
3.加强管理
政策:在河流所经过的行政区域之间开展较大的合作,以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水价改革。排污权交易。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首先,要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水资源危机竭尽只,使厉行节药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政府行为成为社会行为;
其次,要建立分健全保障农业合理高效用水的政策与法规,依法管水,依法治水;
第三,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确立水资源高效使用的合理价格和收费体系;
第四,要建立起农业高效用水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用水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从而创造出农业水资源利用高效率与农业生产经营高效率相结合的开发利用组合模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