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七) 杂绪

标签:
狗肉花生樟树杂谈 |
分类: 东南西北--神侃 |
(把这张吃了四分之一的披萨放在第一张是因为,这里是今天我所呆的,写文章上网的“老地方青年旅社”。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披萨,它是用柴火烤出来的。披萨很薄,味道很好吃。这一张披萨36块钱,老公用了不到5分钟就把它全部储存在胃里。)
出来旅游,在当地品尝美食,和当地居民聊天,对于我来讲是一件绝对重要的事情。
之所以在博客的最初放这样一张照片当然是想吸引你们的胃口。
妈妈常说,有了好胃口就有好心情。
我肯定,这样的真正柴火披萨你们肯定没有吃过。
(披萨在柴火旁边的样子,红红的火焰将它和披萨的“爱情”表现的如此完美。)
带着这柴火的味道,你们来看看我的兴坪杂绪吧。
在兴坪“旅居”已经五天了。
每天在老街、村寨里闲逛。
和当地居民聊天。
聊他们的家长里短,聊他们的居家生活。
在当地居民家里吃东西。
吃他们习惯的食品,看很多我没见过的食物。
(每逢3、6、9,就是当地的赶集日,每当这一天,市场里人山人海。这几位老农见到老公背着相机,马上热情的招呼“拍、拍”,并且邀请我们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喝酒吃狗肉。当地人很喜欢吃狗肉,炒好的狗肉放到铁锅中,边吃边加热,吃完肉后还可以在加菜一起炒来吃。这里的狗肉很类似四川干锅鸡的做法,但最后吃菜时他们并不会加水一起熬汤煮菜。)
在兴坪的村庄里瞎逛。
在当地的村民家吃他们自己种的花生、水果。
再在他们家装上满包的零食回家。
看着他们热情的笑脸挥手道别。
在兴坪的“旅居”生活,是惬意休闲舒适的。
(冷水村在九马画山对面,这家是在冷水村算是大户人家,整个家族人口众多。我刚到这里就看到老阿婆正在剥花生,于是我马上跑来要求参与剥花生的行列。)
(阿婆今年80了,身体非常好。她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有两个小孩。她祖辈都在冷水村居住,房前屋后都是他们家族的人。这张照片是我正在和她说话时老公抢拍的,每当阿婆眼睛看着镜头时,她的表情就会变的非常严肃。)
(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把这个当桂圆了,第一天来的时候我把它当成桂圆看待。它名叫黄皮果,味道是酸酸黏黏有点清香又有点涩,总之这样的味道应该在南方城市才能尝到。它里面有三或四个核,核的形状和剥出来的毛豆一模一样。)
(沙田柚是当地特产,在这里每斤只需要7、8毛钱,但在北京买沙田柚却需要每斤7、8元。每年十月份是沙田柚丰收的季节,我们在大河背村时,老黄夫妇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十月来吃他们自己种的沙田柚和金橘。)
(老黄夫妻有两个孩子,都在阳朔打工。老黄说自己是上门女婿,所以孩子们都跟太太姓徐。老黄自己在门前养了很多鳖,这些鳖都是天然养殖,每天黄太太都用从漓江中打出来的螺蛳喂这些鳖。养殖三年后,差不多每只鳖三斤重就可以卖钱了。这样养三年,每只差不多可以卖到200~300元左右。)
(在老黄家小坐一会儿,他带我们来到大河背村最老的樟树下。他告诉我们,听专家说这棵樟树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前几年因为樟树周围的竹林、树木太多,樟树叶已经开始泛黄,并且有快枯死的迹象。为了保护樟树吸收更好的营养,北京有人组织给它捐钱,让当地村民把樟树周围的竹林、小树都清除,这样今天我们才看到绿茵茵的大樟树。)
兴坪镇,老街老院。
两百多年的老屋和上千年的樟树都在兴坪静悄悄的生活。
兴坪镇的人,平和、亲切、热情。
走到那里,都能见到洋溢着幸福的平和笑脸。
(老街的这个阿婆赶着有太阳的时候晒花生,阿婆家有近30多口人,所以阿婆每年花生丰收季节要买几十斤花生,晒干留着给家人慢慢吃。)
(他很机灵,晚饭时他拿着枕头在老街上跑来跑去,他奶奶只得拿着饭碗追着喂他。看到我们在给他照相,他奶奶马上走过来问到:能洗一张给我吗!)
(祖孙俩家旁边是老杨的修车铺,老杨算是外地人啦,他在84年花了4500块在兴坪老街买了这间屋子。此后这24年他一直靠修车为生。老杨一直邀请我老公在他家吃饭喝茶,今晚我们终于会完成老杨的这个心愿。并且我和老公将给老杨带一份礼物--给他拍的洗好的相片(*^__^*) 嘻嘻……)
(来兴坪每天都有阵雨,刚收完花生的大姐,接着雨水洗干净手上的泥土。)
(黄昏7点的老街,绘画的人已经快完成画作了,街口的人家也在青烟中做好了一天的晚餐。花生,还在门口静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