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来临,更加思念远在异国的女儿

(2010-02-07 22:29:57)
标签:

情感

采访人:舒 平
  倾诉者:老 魏 大学退休教授
    采访背景:宽大的复式楼里,就住着老魏老两口。每年一到春节,老魏说他的心里就特别矛盾和失落,让女儿出国,是为了成全对女儿的爱,但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春节来临,思念之情便如潮水般涌满心头。那浓浓的亲情又该如何排遣呢?

我们家过的是聚少离多的日子
  说来话长,我和老伴都不是济南人,我老家在临沂,她是以牡丹著称的菏泽人,所以我们家客厅里,一到春节,经常有她老家亲戚捎来的牡丹花,姹紫嫣红的,让我这普通书香人家也平添了几分富贵气象。算算时间,从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入大学离开家乡,到现在都三十多年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著名的诗,千百年来,说的就是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游子。
   不同的是,我那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读大学时已经年纪不小了。我上大学之前,就在农村中学教了好几年书,那时候,媳妇也娶了,孩子也有了,很多人都不理解,拖家带口的还考什么大学?当时也谈不上什么人生理想,就是想考大学,想通过奋斗改变命运。遗憾的是,毕竟起步太晚,基础也差,难得成大器,奋斗了一辈子想做、要做的事都有限得很。
   到了孩子们这一代,无论是求学的道路还是人生的道路都豁然开阔多了。我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晓武对学业兴趣不大,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中专毕业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居然学会了做生意,多少也赚了一些钱,但总和我这个做父亲的格格不入。尤其是大前年,晓武和儿媳离婚,差点没把我和老伴气出心脏病来。真正和我对脾气的还是女儿晓风,晓风打小成绩拔尖,高考时以绝对的优势顺利考入北大,更是被所有熟识的人津津乐道,然后是去澳洲留学工作,几乎没让父母操心过。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主要是他们的母亲带他们。我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高校任教,我个人的命运是改变了,可老婆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在老家节衣缩食过着苦日子,一家人分居两地,想想都心酸啊。迫不得已,1984年的时候,我继续去北京进修深造,一个人独自在学校附近租一间简陋的民房,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一连三载春秋,只在春节才回老家与妻儿团聚,因为春节是最重要的日子,也因为平常的日子没钱回来。
   记得除夕夜里,我总会象征性地给两个孩子一人一份小小的压岁钱,儿子拿着压岁钱一溜烟就跑出去买了鞭炮噼里啪啦放个热闹,女儿晓风则扑闪着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告诉我,她要把压岁钱攒起来,好去北京看爸爸。至今女儿那稚嫩的童音还如绕梁黄莺久久在我耳畔回响,那一年,她才6岁。没想到多年以后,她自己留学到了地球的南边,离爸妈更远了。
   女儿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澳洲
   像很多家庭一样,最初的时候,对于女儿想要去澳洲留学,我们思想上除了考虑经济负担外,可以说,更多的是陶醉在一种精神满足里,感觉有女如此,无比的荣耀。孩子嘛,总是要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向远方。
   第一年的时光飞快地过去了,看看周围的老友们,儿女在国外,两三年不回来一趟都是正常的,我们也就把思念和牵挂埋在心里。一年两年,不知不觉过了三个年头,那孩子都是孤身一人在澳洲过春节。年三十夜里,老伴先把电话拨通,然后女儿再回过来,母女俩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老伴第一句话总是:“过年了,你在那边吃什么?”女儿总是笑眯眯地告诉我们,她吃了水饺,还和朋友们一起去看了焰火。只有大前年春节,老伴告诉女儿,她大哥和嫂子离婚了,春节只有我们老两口一起过,女儿一听,就在电话里哭了起来,那孩子特别重情,她说:“妈,我好舍不得嫂子啊!”老伴擦擦眼泪,正要安慰她,女儿又哭着问:“就你们俩怎么过的年?”那一回,母女俩对着话筒抹眼泪,把人的心都揉碎了。
   从前年轻的时候,一家人聚少离多,好像熬一熬也就过来了,不知怎么的,大概是年纪大了,到了这两年,人变得特别脆弱。2008年夏天,女儿回来小住过一次,不见则已,见了面以后,再分别,那真是“愁云惨淡万里凝”,尤其是老伴,终日失魂落魄的。结果出问题了,在卫生间拖地,一不小心,右腿摔了个粉碎性骨折。女儿打电话回来,老伴硬是瞒着不让告诉孩子。直到半年后,无意间提起来,女儿还难过地哭了好几次,她说:“都怪我,跑那么远,不能在身边照顾你们。”说实在的,有好几次,还真是想劝女儿回国,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来。
   女儿去澳洲后的第四年,总算在悉尼安定了下来,可也比往年更忙碌了。恰好我退休了,那孩子就一再要我们去澳洲过春节。上了年纪的人,出一趟国门,谈何容易,但一想到要和女儿见面,我们又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在地球南边过一个夏天里的春节
   去年冬天,我和老伴终于下定决心,去澳洲陪女儿过一个洋春节。飞机在北京机场直冲云霄,我们仿佛在云中漫步,而悉尼就在云的另一端。下了飞机,我和老伴一下子就晕头转向了,两个几十岁的人,就像走丢了的孩子,诚惶诚恐地等着女儿的出现,远远地,隔着人群,孩子那一声:“爸!妈!”直叫得我们喜泪交加。
   虽然说是接我们老两口来过春节,但女儿供职的那家跨国公司仍然照常上班,人家过的是圣诞节嘛。这样,采购年货的事情还得老伴亲力亲为,可这里不比济南,人生地不熟,满耳朵都是洋文,我和老伴只能到附近超市逛逛,超市人不多,但蔬菜水果都很新鲜,只是价格惊人,老伴每拿一样东西都要折算一下人民币多少钱,真是难为她这个一辈子省吃俭用的人,想奢侈一回都难。
   除夕夜里,我们三口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拉着家常守岁,亲戚里道的,谁家娶媳妇嫁女儿,都要拉一拉,小时候过年吃的点心,炸的丸子,烙的菜煎饼,也格外让女儿嘴馋。女儿感叹说,在悉尼过年,还真是特别想念老妈包的水饺,芹菜的韭菜的茴香苗的,连做梦都是馋吃水饺!其实在悉尼中国城里也能吃到各式各样的水饺,只是少了家乡水土的味道,滋味全变了。就这样聊着,聊着,春节的钟声不知不觉敲响了。落地窗外,异国的繁华夜市仿佛只是一道人生的背景,闻着熟悉的饺子香,刹那间,时光好像又倒流了回去,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分离过。
   因为悉尼正值仲夏,所以我和老伴破天荒在夏天过了一个春节。女儿事先订了机票,初一那天,一家子坐着飞机去了大堡礁海边游玩,身上穿的是凉快的汗衫,眼睛里看到的也大半是黄头发的老外们,除了到处觉得新鲜,过年的感觉是一点也找不到。虽然悉尼华人多,从初一到十五也有许多的庆典活动,像传统的舞龙舞狮,花车游行,也都搞得很隆重,但在国外过春节,就像中国人过圣诞节,花钱买得了热闹,买不了那浓浓的年味。
   在澳洲一住半年,春节似乎只是其间的一首小插曲。女儿忙里偷闲,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带我们到处旅游,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儿的大学,于公于私,都希望能有机会和它们进行双边交流,在女儿的帮助下,居然和其间一所大学达成了友好意向,这不能不说是意外的收获。
   最失落的还是老伴,相见难,离别就更难,还没踏上回国的飞机,就声音哽咽地吃不下饭。儿行千里母担忧,转眼间,女儿已经三十出头了,三十岁的大姑娘不管是在澳洲还是在哪里,总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女儿的姻缘到底在哪儿,不能不让人发愁啊。
   总是思念在国外不能回家过年的女儿
   今年春节来得有点迟,显得冬天特别漫长。前些天,济南又下了一场雨夹雪,可不管怎样天寒地冻,浓浓的年味还是扑鼻而来,大街上到处飘着新年的歌声,各种各样的年货也让人目不暇接。
   往年到了腊月,老伴照例是最活跃的。我教了一辈子的书,也算桃李满天下,逢年过节,总有亲朋好友尤其是我的学生们,拎着礼物专程来看我们,人一多家里就不那么冷清了,所以来了客人,老伴总是忙个不亦乐乎。 只是,今年入腊月以来,老伴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上周末,她在网上和女儿视频,聊着聊着,就忍不住伸手去屏幕上摸摸女儿的脸庞,嘴里还一连声地叨叨:“又瘦了!怎么又瘦了!”然后,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知道她又想女儿想得心疼了。自从澳洲回来,老伴就变得特别恋旧,有事没事,总喜欢和我讲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她说,那时候虽然穷一点,可是一到过年,家里多热闹啊,儿子女儿都围着她,想要新衣服,想吃她亲手包的水饺,想要她带着他们去亲戚家里拜年串门……
   恰好,我的两位研究生从烟台结伴来看我,老伴做了满满一桌菜,光排骨就煨了一紫砂煲,嘘寒问暖,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惜。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也是老伴做母亲的一番苦心。席间,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女儿晓风,两个学生少不了一连串的夸赞,老伴顿时像个孩子一样地心花怒放,恨不得两位学生把满桌的菜肴都吃光,才算尽到了她做母亲的心。
   夜深人静,对着电脑屏幕上女儿灿烂的笑脸,我也满怀思念。女儿早就说了,今年春节不回来,可只要家里的电话一响起,老伴仍然会急切地小跑过去接电话,在做母亲的心里,思念是如此地强烈,以至于她在接电话的一刹那,总以为那是女儿的越洋电话,总以为女儿会在下一个电话里改变主意,回家过年……

主持人的话:

回家过年,年年说,年年像根弦,不经意间就拨动了许多人心底最深的情。异国他乡的富贵繁华,换不了游子梦里的一枕麦香。思念是一条长长的纽带,不管走多远都割断不了,但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只有把思念的儿女带回身边,守着一家人的团聚,那才叫过年,那才叫守岁。不然,那红红的春联,热闹的鞭炮,满桌的佳肴,都黯然失色索然无味。所以,在新春佳节时分,回家过年,就是最美满的祝福。只是,又似乎总有什么阻住了回家的脚步……天涯倦旅,不能期待工作事业有忙完的时候,能期待的只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浓浓亲情,它会越过千山万水把我们带回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