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志愿者为灾区伤员亲情守护

(2008-07-20 18:01:45)
标签:

杂谈

自5·12地震发生后,一场绵延不绝的爱心接力就一直在进行着。其中,由一群群"80后"组成的志愿者们,尤其像一团红色的火焰,他们青春的身影走到哪里,就把热情和爱心传递到哪里。
   坐在我面前的李菁胸前佩戴着一枚红色的爱心徽章,她是我们倾诉栏目的老读者,家在济南,人在外地读书。我们在QQ、短信上多次交流后,终于在她回济南的短暂时间里作了一次长谈,李菁的眼睛清澈明亮,但我分明看到那是强忍着的泪水在闪烁,她说她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我还是想记录下这一代年轻人在这场灾难中的成长历程……

倾诉人:李菁
  采访人:舒平
   采访地点:齐鲁晚报读者接待室
   我如愿以偿当上了救援志愿者
   在汶川发生地震的那天下午2时28分,我当时正坐在教室里上课,桌椅忽然轻微地晃动了起来,头顶上的电扇也似乎在颤动。跟着,就听见别的班级里有学生惊慌地跑出来,但很快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直到傍晚,我们才知道就在那一瞬间,巴蜀大地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已化为齑粉。
   第二天,报纸电视网络上已经有了大幅的报道,往日热闹的女生宿舍楼变得静悄悄的,没有人再出来串门了,大家都沉默地握着报纸或对着电脑,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灾区图片使人惨不忍睹,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我们都止不住地泪流满面。后来,再看到总理亲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要求哪怕有一线希望都要尽百倍努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众志成城,举全国之力,争分夺秒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时,我们又备受鼓舞。
   很快,学校学生会就自发组织了捐款、献血、争当志愿者的各种活动,每个人都觉得应该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走在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胸前佩戴着红色的心形爱心徽章的志愿者,大家就像一股激流热情澎湃地都想要冲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也在第一时间报名了,但是很遗憾,虽然我念的是临床7年制的医学专业,但仍然没有能够被批准去灾区。
   那些天,时间就像针管里的药水一样,每流动一滴,似乎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5月中旬,学校接到通知,将有四十多名来自北川的地震伤员,会到我们学校对口的见习医院接受身体和心理综合康复治疗。当天,报名的志愿者又一次排起了长队,这一次,我总算如愿以偿地参与了地震伤员亲情陪护行动。
   对于我们这些学医的研究生来说,血液、骨骼、肌肉、尸体,都不是陌生的名词,每次走进实验室,戴上手套,我们的概念里就只有冷静和精确这些理性的思维。但十多天前的那个傍晚,当我和许多的医生护士一起急匆匆地走进病房,接触刚刚乘坐专列由灾区转运来的地震伤员时,我的心还是狠狠地揪到了一起。
   窗外已经是万家灯火,每一盏灯的背后就是一个温暖的家,而这些来自灾区的伤员们已经不知道他们的家人和家园在哪里。我长吸了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告诉自己,我已经准备好了,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他们!
   医院的病房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医院里专门腾出一层最好的病房,叫爱心病房,由各个科室选拔出一批最优秀的医生组成值班组,马不停蹄地对他们进行骨科、胸外、手足等相应手术。
   但是,一名年轻的女伤员在来医院的途中就不幸去世了,陪妻子一同来治疗的丈夫张怀安悲痛欲绝,满脑子都是自杀的念头,一个劲儿地对着天花板大声说话,说到嗓子都嘶哑了,还在一声声“叮嘱”他的妻子等着他,一定要等着他!他本人的伤也比较重,却坚决拒绝再接受任何治疗。一时间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绞尽脑汁地安慰他,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医院有许多阳台是朝着一片翠绿的风景带,但只要张怀安站在窗户边,目光痴迷,神情发呆,我们就精神高度紧张。
   虽然指导护士一再强调不许和病人谈及地震、远方的亲人等敏感话题,我们在陪护的过程中,还是断断续续地知道了许多心酸的故事。我陪护的是一位14岁的中学生,我们亲切地叫她小花,她是胸椎受伤,只能卧床休息,不能下床,我们陪护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她在床上大小便,帮她擦洗身子,给她喂饭喝水。平日因为太忙,有些护士有时会凶巴巴的,但现在都特别温柔,从她们的谈话里,我知道小花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一开始,小花就像患了自闭症一样,有了大小便都不开口,只是苍白的脸色会憋得一片通红。第一次处理这样的事情,我们的脑子里也浮出一个脏字。我们这一批志愿者里大部分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是许多人眼里被娇惯坏了的一代人。学医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救死扶伤,但第一次端上便盆,帮病人刷牙洗头发,还是让我很不习惯,甚至觉得尴尬,动起手来也是笨手笨脚的。
   那天晚上,已经10点多了,我打开医院提供给我们志愿者的行军折叠床,准备和衣躺下休息一会儿,刚一睡上去,折叠床大概没有支撑好,叭地就拦腰折断了,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地上,弄得特别狼狈。一间病房里一共有两个病人,另一位是一个60多岁的婆婆,身体多处骨折,也是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但那位婆婆看我摔着了,马上关心地问我摔伤了没有?可是,和我一臂之隔的对面,小花仍然只是无动于衷地盯着我,她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看上去那么空洞冷漠,让人感觉特别不是滋味。
   他们都选择坚强地活下去
   为了让病人们能尽快地从地震的悲伤中走出来,医院把所有四川籍的护士都抽调到爱心病房去了,这样病人们听到家乡话会感到亲切许多,可轮流值班的同学告诉我,小花还是一直不肯开口说话。
   因为是轮流值班,我第二次去陪护的时候,小花的床上已经堆满了布娃娃,还有许多书和营养品。为了不影响病人们的情绪,医院一般不容许直接到病房探视,但“六一”那天,还是有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在妈妈的陪同下,带了一车箱的牛奶,发给每个病房的患者,并祝他们身体早日康复。小女孩来到小花床前的时候,把胖乎乎的小脸蛋轻轻地贴在小花的脸上,并伸出小胳膊紧紧地抱着小花,那一刻,我惊讶地发现小花的眼里涌出了第一滴泪花。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我挑了一些励志类的书籍,开始轻声给小花读,用书籍里的话鼓励她:“生命太宝贵,不能老哭泣……”当傍晚来临,我再次给小花擦洗身子的时候,我忽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姐姐,我要小号!”我惊讶地转过头,是小花在和我说话!她看着我的眼神明亮而羞涩,虽然第一句话是让我去拿便盆,我却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小花开口说话的好消息让整个病房都为之欢呼,邻床老婆婆的精神也显得特别好,她是我们见过的最坚强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个子特别瘦小,搀扶她的时候,我们托着的好像就只剩一层皮和骨头,半夜里经常能听到她痛苦的呻吟声。她一夜要小解好几次,每次她都不想惊动别人,可我们还是醒了,她瘦成一张橘皮的脸上就会露出歉意的笑,一再说:“麻烦你们这些孩子了!”
   老婆婆告诉我们,地震发生时,她和老伴都被压在房屋的废墟中,是一个年轻的战士救了她,把她一直背到医院里。她说她知道老伴那天已经先走了,她说到老伴走了的时候,脸上还是那么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笑意,谁也看不透她内心的悲哀。她现在最牵挂的是她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们,可是到现在他们还是生死未卜,我们都不敢想象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她那些音信全无的亲人们存活的希望还有没有。一想到老人孤单的晚景,我们就特别想放声痛哭,但老人平静的笑容却无声地制止住了我们哭泣的念头。
   听同学说,就连那位痛失妻子的张怀安现在也接受了治疗。前些天,他还请求护士们给他一些白纸,他想给妻子叠一些千纸鹤,结果,早上睁开眼睛,病房里已经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听说都是陪护的志愿者一夜叠起来的。
   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
   在陪护的过程中,还听到一个特别感伤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地震发生前,她两岁的女儿正在家里睡午觉,她是一个爱打牌的人,忍不住就跑到楼下邻居家打起了麻将。当地震袭来的时候,整个楼房一下子坍塌了,她被埋在废墟之下的一刹那,似乎还听见女儿在尖叫着哭喊妈妈,她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心像被撕裂了一样剧痛,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醒来后,蓬头垢面的她不让任何人给她梳洗,她见了谁就让人给她一支烟。病房里不许抽烟,但谁也制止不了她,她抽烟的时候会平静地和人讲述她和她女儿的事,如果不抽烟她就完全失去控制,拼命地要往外跑,说她听见了她女儿在喊妈妈!这一对母女的悲情故事,对我的触动特别深。那两天,我不由自主地特别想念自己的妈妈,我妈也是一名医生,记得我小时候,她经常要值夜班,有一次,我半夜醒来,忽然发现屋子里一团漆黑,睡在身边的妈妈不知道去了哪里。当时我害怕极了,光着脚站在地上放声大哭,后来据说那恐怖至极的哭喊声,把整栋楼的邻居都吵醒了。多年以后,妈妈还一直为这件事内疚,说她对不起我。
   这个周末,刚好是我妈的生日,周五上完课我就突然跑了回来,我妈又惊又喜,晚上我破天荒地给妈妈煮了一碗长寿面。夜里,母女俩头挨头睡在一起,我滔滔不绝地和她讲我们做志愿者遇到的事,妈妈一直安静地听着。城市湛蓝的夜幕下,我能清晰地看见妈妈脸上欣慰的笑容,她说:“你们都长大了……”
   我也觉得,仿佛一夜之间,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变成熟和稳重了,而且感觉自己有力量了,可以做许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一刻开始懂得了感恩……
   主持人的话
   逝者安息,生者前行。这是一段特殊的讲述,讲述者含泪讲述,记录者含泪记录,相信阅读者也会被深深打动。这个故事还令我们欣慰地发现,曾经以为长不大的“80后”们,正在令我们惊喜地成长起来了。也许之前我们对“80后”的所有评价都过于偏激,其实并不是他们自私、冷漠、叛逆,而是我们把他们像婴儿一样包裹得太严实了,使他们不得不反叛一个被爱呵护得过于狭小的空间。一旦大人们放开手,特别是面对社会责任,就会发现,“80后”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坚忍不屈,一样富有爱心和担当。在这特别的时刻,我们见证了他们用行动呈上的最庄重的成人礼,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是值得祖国和亲人们信赖的新一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