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梅戏发源地系列(六) 黄梅戏的起源及其形成探析

(2009-11-08 01:57:47)
标签:

黄梅戏

发源地

黄梅县

黄梅采茶戏

文化

分类: 我的家在黄梅
    黄梅戏由黄梅采茶戏发展而来。所谓采茶戏, 是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的一种戏曲类别。采茶戏之所以定名为“采茶”, 主要是因为起源于采茶歌,但其内容却不一定与茶事有关。在黄梅采茶戏的230 余本( 出) 传统剧目中实际上只有19 折与茶事有关, 大多是有采茶之名, 而无采茶之实。采茶戏只是表现各种生活和题材的一个载体。黄梅采茶戏则是由黄梅县紫云、多云、垅坪等山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采茶小调, 广泛与说唱文学、民间歌舞、启蒙读物、岁月风俗等长期结合, 经过独角、三小、三打七唱、管弦伴奏四个阶段, 在江西湖口高腔(青阳腔支派)、湖北汉戏的滋润下, 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1】
    一 黄梅采茶戏的发源地
    由于历史原因,黄梅戏的发源地众说纷坛。有认为发生在湖北黄梅县的, 也有认为发生在安徽安庆地区的, 有认为发生在江西的, 也有认为发生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从这一地区的地理方位及其所形成的民歌和地方戏曲的色彩区看, 诸家之说各有道理。但从艺人师从的记录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 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诸方面综合分析、全面衡量, 还是以诞生在湖北省的黄梅县, 成长在安徽省的安庆地区之说比较合理。王兆乾在《黄梅戏音乐》,陆洪非在《黄梅戏早期史探》中都比较倾向此说。
    据现存有关历史文献记载,黄梅采茶戏是起源于黄梅县, 现摘抄如下:
   “ 借白莲之域(按: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以奏淫哇, 如村童之剧戏, 亦示黄叶以止啼, 譬优伶之登场, 强效具脂而断指, 魔风飘荡, 妖雨淋漓, 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摘自清康熙18 年石乔年《重修资福寺记》)
    乾隆乙酉(1765 年)《天门县志》:“ 元宵前数日,俗例张灯,无论村市,具有群少年饰男女装, 或唱采茶⋯ ”
    严禁演唱采茶。“ 今本县访闻梅邑城乡村镇, 自新正以来, 演唱采茶者, 造无虚夜, 灯火酒饭, 靡费实多, 而且诱引良家妇女, 寅夜观看, 游手棍徒, 逐队奔驰, 易致滋奸生事, 风化攸关, 合亟示禁。为此示仰县属城乡村镇各士民人等知悉: 自示之后, 即各务本业, 勿得仍得搭台敛费, 演唱采茶; ⋯⋯ ”( 摘自清绍兴师爷传抄秘本《示愈集录》)
    “ 近浴以十五日为灯节,有所谓花灯者,妆饰男妇,沿门唱杨花柳曲及荷花采茶等歌。”( 摘自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
    “ 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鱼云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作者自注:“ 邑喜采本县近事, 附会其词, 演唱采茶歌。”( 王俊摘自道光九年别霏林编著《间花水榭诗集》中《黄梅竹枝词》) 附注: 关于唱采茶戏酬宋飞仙和宋昭德侯事, 明人曾维伦《风教论》、清顺治十一年、乾隆二十一年版《黄梅县志》有记( 见《我所知道的黄梅采茶戏》篇。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亦记载了唱戏酬宋飞仙。)
    无独有偶。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中也有大肆花费唱采茶来戏酬宋飞仙的记载:“ 八月二十二日, 宋昭德侯神会亦然, 至西乡村, 俗建坛、设额、诵经、演剧, 更为动众, 俗云报功。靡然繁费矣。”“黄梅酬宋益唱采茶戏。酬宋昭侯亦然. 他与宋益是两个人。”据县志《祠祀篇》记载:“ 昭德侯神会。宋景德三年( 1006 年) 天下大疫, 县尹李彪全家染患, 王救治得痊, 尹感王德, 为建庙于北邝山,至明封为昭德侯, 因以名庙。”
    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未必能窥见历史全貌, 但历史记载隐含的历史事件的重复出现用一句“ 巧合”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历史的重复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上述历史记载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只能用一种判断才可能触摸到历史的真相: 黄梅采茶戏起源并部分成长于湖北黄梅县, 兴盛发达于其他周边省份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后来之事了。
    二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年代
    黄梅县老艺人对黄梅采茶戏形成的年代, 有三种说法: 一是形成于唐代, 二是形成于宋代, 三是形成于明代。以上关于黄梅采茶戏起源的三种传说, 是1958 年12 月下旬、1961 年10 月下旬、1962 年5 月中旬3 次老艺人座谈会上提供的。而从目前所存有关历史资料上看, 黄梅采茶戏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
    在黄梅县有一个唱采茶戏酬祀宋飞仙(名益)的习俗,这个习俗在黄梅一直沿袭到1948 年。此传说从明末崇祯年间起, 就有文字记载。清光绪八年( 1882 年) 版《黄州府志》刊明代崇祯年间进士、黄梅县知县、江西乐安人曾维伦关于黄梅《风教论》中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载。清顺治十七年( 1654 年)版《黄梅县志》载:“ 八月扮香戏,祀福神子村贩,竟成恶俗,祈禳必共建蘸会,又不时扮戏。俗云戏愿。”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 版《黄梅县志》又记:“ 八月二十二日, 宋昭德侯神会亦然, 至西乡村俗, 建坛设额, 诵经演剧更为动众。俗云报功, 靡然繁费矣。”光绪二年(1876 年)版《黄梅县志》也记载唱戏酬宋飞仙和宋昭德侯事。
    黄梅县较早的唯一的地方剧种, 即是黄梅采茶戏。曾维伦所述的“ 乡戏”, 顺治版县志上的“ 香戏”, 乾隆版县志上的“ 演剧”, 笔者认为就是黄梅采茶戏。这些充分说明万历后期, 采茶戏已经萌芽, 至明末则己初步形成了。道光九年(1829)别霁林著的《问花水榭诗集、黄梅竹枝词》中有“多云山下稻荪多, 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这首“ 竹枝词”所说的“ 采茶歌”因为有本县近事, 而附会其词, 很明显是唱采茶戏酬宋飞仙了。因它是沿袭明末以来的习俗, 这说明明万历年间, 知县未山聘提倡唱采茶戏酬祀宋飞仙的传说大致可信。【2】
    对黄梅采茶戏的记载比较集中出现在明末以后的大量文献中, 原由很可能就是明代以前还未曾形成独立的黄梅采茶戏。也就是说, 古人的记载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 黄梅采茶戏发生在明代基本是确实的。
    三 黄梅采茶戏的最终形成
    黄梅采茶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 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当地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等都促成了黄梅采茶戏的最终形成。
    l、民歌小调是黄梅采茶戏形成的基础
    黄梅采茶戏的特点之一,是载歌载舞。它在萌芽、发展阶段, 就吸收了民间舞蹈不少的营养, 可以说民间歌舞是孕育黄梅戏的土壤和摇篮。黄梅采茶戏首先起源于黄梅县的紫云、拢坪、多云等山区的田野畈腔和采茶歌。丰富的民歌小调, 是形成采茶戏的基础。纵观历史, 黄梅县的歌风很盛, 有山歌畈腔、茶歌、渔歌、牧歌、船歌、门歌等。文曲艺人於少连演唱的《十二月采茶》, 本是五句头的高腔山歌,可作畈腔演唱。如“ 三月采茶是清明, 姐妹双双赶茶春。”其它如《十二月花名》都是五句头山歌体。也有小曲体的《十二月采茶》。《姑嫂望郎》这出传统小戏, 就是以采茶歌为骨架发展起来的。如“正月里到采茶, 牡丹花,梅花开,梅花开得锦绣花几回”等唱词仍保留了采茶歌的原始形式。【3】
    时白林先生在《黄梅戏音乐概论》中说“ 从前, 黄梅县的农村, 每逢春节过后, 总有些爱好文艺的识字人, 从城镇坊间买些木刻的唱本《梁山伯下山》、《孟姜女》之类,在村内作自娱、娱人性的演唱。唱时没有任何乐器件奏, 手捧唱本, 边看边唱、唱的曲调名[黄梅歌]。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早期黄梅调是一种“ 手捧唱本”“边看边唱”的“ 黄梅歌”。在传统的戏时节日,当农民们表演民间舞蹈时, 采茶戏艺人也能配首表演, 而农民们逃水荒到鄂赣皖毗邻地区时, 表演戏中的片段歌舞, 作为逃荒谋生的手段,__ 也传播了采茶戏。此外,与采茶戏有历史瓜葛的舞蹈有龙舞、狮舞、采莲船、高中跷、跑竹马、打连厢、台阁、悬条(又名天故事) 、推车等。采茶戏中的划船、推车、纺纱、推磨等表演程式, 基本上是从民间舞蹈中吸收和提炼的。【4】
    2、自然条件是黄梅采茶戏形成的生态环境
    黄梅县历史上盛产茶叶,是唐宋以来名茶“ 团黄”的主要产地。由于茶树都生长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区域, 且采摘期较短, 就使得妇女们在劳动过程中有了一个接触群体的机会。每当茶季来临, 她们便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茶山茶园之中, 并且, 这一场合又大都与男性世界隔绝。于是女人们的灵性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情感可以得到真实宣泄。俗话说:“ 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此漫山遍野的女人汇集在一起, 于是, 茶歌便唱遍茶山, 各种采茶剧种便在茶文化土壤上应运而生。【5】
    自然灾害是促成采茶戏由山区向平原地区发展的客观条件。黄梅县由于依江临湖, 历史上自然灾害特别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长江水位过高, 则有决堤之险; 境内春夏之间雨水过多, 湖水急剧上涨, 沿湖地区就有渍涝之灾; 四大山区, 常有山洪暴发之患。历史文献对水灾惨况多有记载。黄梅采茶戏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年复一年的水灾, 使黄梅人意识到, 为了在灾年到外面乞讨谋生, 青年男女必须学会唱采茶戏, 因此他们请采茶戏名师或一般艺人传授采茶戏中的[七板]、[二行]、[ 火攻]、[ 高腔]、[还魂腔]、[花腔小调]、[文南词]、[ 车文词] 及折子戏、打渔鼓、云板、连厢等技艺。桂遇秋曾在新中国建国前年年遭受水灾的3 个自然村进行过调查: 孔垄镇梁大墩村50 岁以上的90 人, 其中能唱道情采茶、文曲的有16人; 蔡山镇前津村50 岁以上的60 人, 其中28 人能唱采茶戏; 灌港镇五沙坡村熊家好50 岁以上的18 人, 能唱采茶戏的有12 人。老艺人梅重喜、柯火妓、桂友林、桂三元等,更是地处水灾最严重地区的村民, 据他们介绍, 村中有70% 的农民能唱道情、文曲戏等。【6】
    3、风俗习惯是形成采茶戏的社会环境。
采茶戏有200余个传统剧目,广泛反映了鄂赣皖边共同的和黄梅县独特的岁时风俗, 有的小戏、折子戏, 独角戏从正月唱到腊月, 每月唱一个岁时节日和风俗。有的大本戏把故事发生时间放在一个岁时节日中开展; 或选择一个重要的岁时风俗去写景写人; 有的用几句唱词描绘传统节日的情趣。初步考证: 采茶戏传统剧目中大量应用了农村、城镇群众在四季节令中出天方、元旦、拜年、上七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腊八、过小年、除夕等活动, 有的反映了祝寿、悼丧、迎亲、庚贴等习俗。如“撤帐”习俗,从舞蹈到撒帐词,全部搬进了《香珠记》之中。
    此外民间巧联、趣联及一些谜语、酒令、也被吸收到一部分传统剧目之中。民间通俗启蒙读物也被采茶戏所吸收, 如从《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神童诗》、《百家姓》等中, 就吸收了不少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词句作为唱词、道白。【7】
    纵观历史,黄梅采茶戏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朝, 它经历了上百年的洗礼, 吸收了民歌、民间歌舞和其它艺术形式的营养, 逐渐形成了黄梅采茶戏。明中期以后, 它漂泊到安徽境内, 并健康成长, 最终发展为让当今所有安徽人为之骄傲的剧种—黄梅戏!
   (作者简介:吴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

参考文献
【1】桂遇秋.黄梅戏中的茶戏[J].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
【2】桂遇秋.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C]湖北文史资料,1996年第2期.
【3】【6】桂遇秋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C]湖北文史资料,1996第2期.
【4】【7】学犁.民间舞蹈与风俗、杂艺在黄梅戏中的应用.[C]湖北文史资料,1996年第2期
【5】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