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中的贵人

(2017-05-15 21:04:24)
标签:

散文

      生命中的贵人

 他姓何,我姓贺,音同字不同。他祖籍广东龙川,生于香港,在北京工作; 我桑梓陕西杨凌,生于斯长于斯。我与他的人生坐标、轨迹完全不同,毫不相干,是文学让我们产生了交集,也因为文学,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生命中的贵人


四十三年前,我不幸伤残了双腿,痛苦寂寞中找些书来读,消磨时光。后又不甘坐以待毙,希望寻找一条自食其力之路,便斗胆捉笔涂鸦。几经努力,虽有点滴收获,但希望之光很是渺茫。更深夜静面对孤灯稿纸,我不禁心灰意冷。把失败焊接成梯子并不难,可这梯子能否伸向成功的彼岸?彷徨中我又鼓余勇,作再次的拼搏。两月余,写出一部四万余字的中篇,却又茫然,不知该往哪家刊物投寄。是时,手头恰有一本新出的《当代》杂志,顺手查出地址,贸然寄出。

半年过去,没有消息。我以为稿子寄丢了,要不又被“枪毙”了。就在我完全丧失希望之时,乡邮员送来一封北京挂号信件。我一瞧是大信封,知道又是退稿,心顿时就凉了。好半晌,我才拆开信封,果然是退稿,但附着一封长信。我急急看信,激动兴奋得心跳如鼓。信中对拙作做了充分肯定,但嫌不足,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让我修改之后尽快寄去。信尾署名:当代编辑部。

我欣喜若狂,当即动笔改稿。改完后立即寄出。半月过后,又收到退稿及信,信中说,改稿虽有进步,但并不理想,并再三告诫:认真修改,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从笔迹看两封信出于同一人之手。

怎样才能改得令人满意?我心里茫然,无从下笔。文路崎岖,无人指津,苦恼烦躁之中我冒昧写了一封信,请求编辑部能派位老师来帮我改稿。

信寄出后,我就为自己荒唐的想法而后悔。《当代》乃大刊名刊,我一个无名之卒,这样非分的要求编辑部怎么能答应!

万万没有想到,两星期后何启治老师突然来到我家。清楚记得,那是六月中旬的一个午后,我正在午休,县文化馆的一位同志陪着何老师来到我家。何老师四十出头年纪,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一身书卷气,他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编辑的架子。他还带给我一包点心,那年月点心对我来说可是奢侈的吃食呢。何老师说,我的信收到了,刚好他来陕西组稿就顺便来看看我。还说编辑部的老师都向我问好。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连声说:“谢谢!谢谢!”何老师又说,两封信都是他写的,稿子很有基础,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他拿出稿子谈起了修改意见。显然他把稿子看了好多遍,意见中肯而具体,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都用红笔勾画了出来。他说,小说不是报告文学,不要拘泥于真人真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虚构。但要虚构得合情合理……(原话我已记不清楚,大意如此)。我茅塞顿开,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何老师起身告辞。我很想挽留他住一宿,再聆听聆听他的教诲。可知道他是个大忙人,在西安还有许多事情要办,而且我的茅舍实在太寒酸,不便留客。临别之时,何老师握着我的手说:“小贺,别气馁,鼓起勇气重新生活。我会尽全力帮你一把的。”我的眼睛发潮,喉咙发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握着何老师的手……

此后不久,我的中篇小说《生活之树常绿》在1983年《当代》第二期增刊(新人新作专号)上发表了。再后,何老师陆陆续续给我寄来许多书刊,并多次写信鼓励我,希望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常常忆起这件事,感慨万千。那时,伤残使我对生活已无多大信心,彷徨之中,创作成为我的精神支柱,但成功的彼岸距我太遥远。虽然屡败屡战,但心火渐熄。倘若何老师没有来家给我鼓励,倘若没有他的扶植帮助,倘若那个中篇又被“枪毙”,我也许不会再舞文弄墨,也许我的生命之树早已枯萎凋零。那个中篇的发表,使我在绝望之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使我生命的航船再次搁浅之时又升起了风帆……

1995,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一位书商闻讯拿去了书稿,说是帮我出版。不谙世事的我轻信了他。他把书稿拿去两年之久,不但没出版,反而说弄丢了。当时我感到天都要塌了,我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追寻的希望就这么被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粉碎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我拿他那号人能有什么办法?

悲愤之后,我抖擞起精神,凭着记忆奋斗了三个多月又把近30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我把书稿寄给了何老师,不到半个月何老师回信告诉我,书稿写得很不错,叙事的生动流畅和文笔的老到成熟让他惊喜,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但要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并要我给他一个固定电话,好与我联系。那时家里很穷,装不起电话,我借用邻居的电话与他联系。他一接电话就说:“你把电话挂了,我给你打过去。”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何老师远在北京,却还惦记着一个只见过一面钟情文学的残疾人的困苦。通完电话,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那个书商相比,何老师的人品和情操是何等的高尚!

这部小说是我的“关中匪事”系列长篇的第一部,200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后搬上了荧屏,广获反响。我的生活境况也因此而有所改善。

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会想起这些往事。人在困境之中哪怕能得到一点点关怀和温暖,就好似在阴霾的日子里看到了一束阳光,他都会感到生活十分美好,都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鼓起勇气,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反之,他就会悲观失望,一蹶不振,甚至误入歧途。在我人生关键的几个十字口,都是何老师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每每念及,我心中都充满着感激之情。

三十五年过去,往事已成追忆。没想到的是,丁酉年孟夏,我在北京又一次见到了何启治老师。陕西、北京、黑龙江、辽宁、湖北五省市残疾人作家在京举办读书创作交流联谊会,我有幸参加。联谊会聘请何老师来讲课。

何老师已八十一岁高龄,但丝毫不显老,腰不塌背不驼,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微笑着俯下身握着我的手,问我的境况。我一一作答。生命中的贵人

                       和妻子同何启治老师合影留念


开讲之前,何老师谈起与我的相识,并回忆他当年签发我那个中篇的过程。何老师的记忆力超强,思维十分清晰。他说他那时刚到《当代》做编辑,是编辑部主任龙世辉把我的稿子交给他的。龙世辉老师已作古,在此,我向龙老师在天之灵深深鞠一躬!

我的命运不幸也有幸,不幸的是受伤致残,幸运的是遇到何老师龙老师这样的贵人扶助。我的不幸可能是上苍的失误,我的幸运是上苍在弥补失误。

上次见面,何老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次见面,有了深入交谈的机会,我这才知道何老师的一些情况。何老师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当代》杂志主编、《中华文学选刊》创刊主编、中国作协中直工作委员会委员。退休后仍任《当代》杂志顾问,人文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系终身职业编辑。他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嫁衣,看过的稿子无数,沙里淘金,《白鹿原》《古船》《大国之魂》《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经他之手编发的。阿来的《尘埃落定》出笼有个小插曲,这部书稿最初没有被《当代》某些编辑看好,何老师后来意外看到书稿,作为主编,他当即拍板选此作一部分于19982期《当代》刊载,并为此作撰写了备加赞赏的编者按。这部书后来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最让何老师引以为豪的是他亲手编发了《白鹿原。》他对《白鹿原》极为推崇,1998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组在无锡举办活动,主持人现场采访他,让他举出20年来自己最看重的一部书并略述理由,他说:“作为一个文学编辑,20年来我最看重的一部书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理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惊人的真实感,厚重的历史感、典型的人物塑造和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果然是大家眼光!我以为时至今日,《白鹿原》都是一座高峰!

讲课最后,何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文学之路不是容易走下去的,要有非凡的毅力和信心,要向经典学习,汲取经典作品的营养,努力攀登文学高峰。”生命中的贵人


生命中的贵人

时间匆匆,眨巴眼的功夫,两个多小时就过去。相见时难别亦难。我双手捧上我的拙作《贺绪林作品精选》送给何老师,请他指正,何老师回赠一本他的著作《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并签“绪林览正”几个大字,令我诚惶诚恐。哪敢“正”,只有学习!

目送何老师离去的背影,我在心中默默地祝福:祝愿他老人家幸福、安康、长寿!

 

           2017.5.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