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表达下的质朴情怀

标签:
评论 |
近些年来,陕西残疾人作家的创作不容小觑。“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笔耕,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着对文学的挚爱,以自身独特的内心体验,创作出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个独特的群体中,残疾人作家贺绪林、赵林祥的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严格地说,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场域,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身残志坚,笔下有力。让熟悉的场景成为发掘内心,寄情托物的表现形式。尤其从回望视角、生命意识等方面,更是抒写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对家乡、亲人的炽热为情感表达,延展着内心世界的无比丰富。
众所周知,生活需要沉淀,审美需要距离。纵观两人新近出版的散文作品,几乎都是以明快清新的笔触,在淡然忧伤的情绪中书写着内心眷恋和情感的独特。在《贺绪林作品精选》中,21岁时不慎摔伤,造成下肢瘫痪的贺绪林用不凡的文学表现,生命个体宽泛的认识,厚重而诗意的生活审美,完成着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表现,表达着作家对于故乡过往的理解。作为个人坎坷生活的见证,他更是直观地呈现出残缺生命中的种种心迹转变。这部作品无疑是其人生历程的演绎、心血凝结而成的硕果。在《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中,2岁丧父,10岁双耳失聪的赵林祥也同样展现着生命的激情,在内心中张扬着生命与爱的同时,用不屈的生命故事书写着人生独特的感悟。
http://s15/mw690/001pTrXdzy77vLfRTQi2e&690
故乡永远是童年的记忆和胎记,自然也是文学创作不竭的魂魄。独特视角下,与其说作家在写不同的人生悲欢,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写生活的馈赠。以至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中,贺绪林从主观上坚持书写着沉痛的内心世界,以此来触动人心。于是,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便让人深感不安,读后也有着特别的亲切和熟悉。既然不为命运束缚,赵林祥便始终以比较自觉的创作,来闪烁着思想中多姿态的审美。他在《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中,写出了生存状态和故乡风情,以文字的柔美、细腻,细致描摹着活色生香的乡村百态,把日常生活的叙述变幻为实实在在的画面,营造出充满诗意化的新鲜。平淡而不失真的叙述中,无意流露出的是不同于众的底色,是作品本身的深厚意蕴,还有着孩童时期的深刻印记。比如写难以忘怀的派饭,让人吃得心安理得;写那块长在脸上的疤痕,时刻在感受着酸甜苦辣。书中还写了跟随母亲在集市上看年画的惬意,西坡放羊的乐趣,和带着酸甜乡愁的桑葚等等。对赵林祥而言,生活永远都是那么艰难,选择创作并非茶余饭后的休闲放松,更多是一种自我的使命。无比的敏感让他更加渴望关爱,在不断树立起的信心中,阐释着人生的释怀,人生的轨迹和心灵史。也只有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挖掘出生命的本真和执着,明白文字的内涵对于作家的意义所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威胁甚至悲剧的经历后,才能重新认清其价值。”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全然看不出好他充满哀叹的乡愁情。相反,却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自身难得的社会体验和独特经历,不经意地温暖和滋养着每个人的内心。在这里,无论是感叹人生,还是表现沧桑,作家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特定环境中的感受。快乐也罢,稚真也罢,这些视角没有居高临下的文化高傲,再现的只是作家淡然而富有情趣的审美。所以,我更情愿视这样的创作为情感上的回归,让人从叙事中读出唏嘘不已的遭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生命历程的重现,这些文字是从作家心底自然流淌出的真挚和感动,有着浓烈的乡土情结。阅读时,常能感觉到一种诗意的质朴和自强不息的超越。可以说,灵魂下的坚韧是对生命的渴望、快意和熨帖。这种精神力量贯注全书始终。反观这样的人生,其实是情绪与情怀的交融,是自我人性的抒写。作为一种乡土哲学,作家从客观上深刻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在这里,故乡并非指特定的地域,而是一种辽阔的情商,有着真实性和丰富性,凸显出日常生活中的另番文化景致。
确实,对于故乡风景的描写,充分展示着地域特色和风情。在贺绪林笔下,他对于儿女情长表现的更为直接。特别是经历了时光的历练之后,声情并茂地写下了对父母、大哥、嫂子等逝去者的深情感恩,让人不禁泪下。“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怕的人是父亲。其实,父亲是十分疼爱我的,我是他唯一的儿子,他能不疼不爱吗?”这样的爱是真诚;“我喊哑了嗓子,妈妈却永远听不见了。妈妈用她生命的全部力量撑起了儿子生命的风帆,使儿子这艘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小船没有沉没,而她心力交瘁过早地闭上了眼睛。”这样的爱又是无奈。我们知道,无限的情爱是对于温情的述写和真诚。空灵剔透的眼光下是人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爱。
含泪而歌中收获的文字,无疑是发自内心的歌唱,是对于童年往事最美好的记忆。无论是写父母,还是写大姐,以这样的记忆来书写的是真诚。这样的热泪不止一次让人夺眶而出。文中提及的事情并非惊天动地,但每一件事情都足以牵动人心。如二姐给我的八眼鞋,即便被人说小气,也不愿意去交换高大上的新球鞋。这不就是一种最直观又最深沉的爱么。所以说,任何一件发乎内心的小事,都蕴含着幸福的力量。这文字是生与死的对话,也是永驻在心的笑颜、乌眸、酒窝、心语、呼唤、深情。“我想,这一生只能沿着父亲的足迹一直走到人生的终极,却没想到上苍用他那无边的法力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这些改变,何止是身体,也有着命运;不仅有性格,也有着梦想。同样,赵林祥也用这样的爱写出了对亲人的缅怀。“父亲就这样唐突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无限眷恋的世界,临走前,父亲没吃上一口饭,没喝上一滴水,没留下只言片语,没能见远在天南地北的儿女们一面。”这是何等的凄楚心情,甚至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嫂嫂,醒来吧,睁开你疲惫的双眼,看看你内疚的丈夫,看看将要大学毕业的女儿,看看你穿着军装的儿子,看看你迟归的骨肉兄弟……” 虽然没有看到一丝泪水,但体现在文字中的压抑,却时时在渲染着浓烈的情怀。“脚下有泥泞,身边有荆棘,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幸,可他不怕,他勇往直前。”他的拳拳友情章节,也是有着同贺绪林一样的思考,都是写对于父母和亲人的回忆。在《乡音是一味药》中,在写已痴呆12年的母亲时,彼此的相守中饱含太多悲哀和绝望,更多时候是“疼彻肺腑,欲哭无泪。”但为人子的他,却将视线转移到母亲失语后的话题上。在《父亲的爱》中,写出了时刻难以忘怀的内疚。因为夏收,父亲过于疲劳栽进了涝池中。太多微不足道的往事,连贯起来就是不同于众的人生。给读者的不仅是感动,更有着坚韧的持久。
天地之大道存乎人心,人心之大道在于真善美。两位作家于情于理的表述中,看起来是原汁原味的小主题、小情感,表达出的却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贺绪林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他始终在内心的触动中回望着故乡。这些年来,他先后发表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小说《兔儿岭》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即便是收录在散文集中的《往事回眸》《故乡记忆》《故乡的河》《石磨春秋》等文章,也都泛着诗意的静谧,充满情趣和体悟中,完全可以解读为最朴素的记忆。赵林祥则一直生活在农村,平凡琐碎的农村生活筑起了他全部的精神世界。他全然一副面朝黄土背后朝天的农夫形象背后,是用文字的吟唱着梦想和追求,用粗手完成着对于自我和人生的思考。这样的视野下,作为土生土长的真情汉子,自然以超越常人的非凡写下了100余万字的作品,小说《爱不流泪》还荣获了陕西省首届慈善文学一等奖。“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理解和认知下,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赵林祥笔下风俗化的景物描写,虽然细碎,但却有着温情和记忆。虽然说他的视域并不宽泛,更多停留在熟悉的乡村,但情感中弥漫出的生活感受和体会,诠释出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现在来看,这些文字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是其中所蕴含的质朴触动着读者心灵。带有着明显的个性生命特征实践,虽写着人情风物,无形中勾起的是对于以往的回忆,让人感觉恍若眼前。甚至连一棵树、一根草却被赋予了不平常的想象。当然,这样的写作是为了表达对于故乡的爱和自我心灵的完善。相信透过生活的种种表象,进入其中的是深刻的精神内核,再去细细品味这些文字,始终有着温暖的感受,如同冬日的阳光,在苍凉中表现着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坚守。他们的回望,是心灵的轨迹,既有梦想,有希望、有着悲欢离合。某种意义上,经久不散的情怀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恋。这样的爱恋超乎常人的坚毅,始终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平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两人近些年来收获文字的法宝,即在厚重的生活积淀中,执着于原生态的创作,以身边的爱写着情感的真挚。这样的文字诉求中有着精神的坚持和超越,是用心演绎出的生命潜能。这爱是激荡云天的大气,绝对不失内心的情怀。这样的爱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两人在世事的坎坷中不断前行。
凡此种种人生中的不幸,在文字的世界中表现为心灵伤痛的愈合,艰难生存下的世相。人生一世,半醒半醉半浮生。如果要从心灵的自然流露中,去观照贺绪林和赵林祥的文字,可以发现这些文字并没有刻意去迎合市场,而是以鲜活、入世、反思、真诚,来加深着对人生的理解和深情,从容书写着故乡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书写着农村场域下的回望与凭吊。可以说,这种空间的意象中的“深度体验”,是以精神的内在和表达,在完成着内心中的记忆的思考,不断用“我”强化和构筑起精神世界的文化意蕴,更多地赋予了文字以诗性的审美和想象。
乡情、乡愁的眷恋,无疑柔软而温暖。作为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家没有从广泛意义上去写乡村生活的普遍性,而是基于情感的缠绕,在字里行间探寻着生命的意义,思索着生命的价值,抚慰着生命的起伏,用乡土情结构建着自我的精神家园。这既是对现实人心的启蒙,也带有着自我的尊严和探索,始终以赤子情怀来唱响着对于故土、乡情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