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平凹谈贺绪林:他前世可能就是个土匪

(2015-09-10 15:50:43)
标签:

评论

贾平凹

         贾平凹谈贺绪林:他前世可能就是个土匪

                           文/李俊辉

    半个多月前,接到贺绪林的邀请,贾平凹回复说:到时如果没有特别重要安排,一定去;一周前,接到确认短信,贾平凹回复:收到,我去。看到被誉为北京文艺座谈会“七十二圣贤”之一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复的这四个字,贺绪林坦言:很感动!

    杨凌文学创作暨贺绪林“关中枭雄”系列作品研讨会定于7月28日上午在杨凌召开。27日下午,应邀出席会议的李国平、畅广元、韩鲁华、王维亚、段建军、仵埂等作家、评论家陆续抵达,唯独不见事先说好27日下午赶到的贾平凹的影子。晚饭前,他发来短信说:不等我。我去可能九点了。

    当晚见面后才知道,其实7点左右,他已经到了杨凌。带着一同来的两个朋友,去杨凌城西,咥老阎辣子面。他说,上次来杨凌,书记请他吃过老阎辣子面,味道不错。这次来,又想咥老阎辣子面。

    28日上午研讨会评论环节,贾平凹第一个发言。他说,贺绪林的创作形式很丰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创作形式丰富,创作生命力强,几十年来,一直写,是陕西文坛主要的作家,令我敬重。真正优秀的作家,一要有苦难,二要以生命去写作。贺绪林恰恰是将人生的苦难化做创作的力量,以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活。关中枭雄系列,写出了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写出了一系列人物,每本书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富于张力。看绪林的系列小说,让我想到了《水浒传》当中108条好汉,写的都是“上山”之前的故事,实际上,上梁山后,许多好汉没有了故事。

    贾平凹认为:贺绪林关中枭雄系列,写出了人性的恶与善、丑与美;写出了关中的风土人情,非常到位,读起来感觉痛快、硬朗,特别美!我觉得他对关中的方言表现的最充分,而且特别多特别硬朗特别有趣。之所以他那几句唱词到处传唱,也是这方面的原因。再一个,贺绪林是一个写故事的高手,引人入胜,收放自如,读起来就放不下,有说书的干练,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东西比较多。且相近的题材,却能做到一部与一部不雷同,确实难能可贵。

    贾平凹说,“是什么样的心性就出什么样的文章。我时常在琢磨:贺绪林为什么能写这么多的传奇故事?由他的作品,能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他并未像寻常身残之人一样以哀愁哀怨题材来抒发内心苦闷,反而选择了豪放大气的枭雄题材,可见其心性坚韧,富有英雄情结和草莽情结。他前世可能就是个土匪。”

    贾平凹用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与贺绪林关中枭雄系列的创作作比较,他说,我曾经住院的时候,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许多英雄,打打杀杀,金庸写武侠其实不是写武侠;贺绪林写土匪其实也不是写土匪,他是把写土匪当作一种方式,写文化、写人性和英雄气,写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及感悟,并不是给土匪树碑立传。

说到不足之处,贾平凹指出,贺绪林的小说故事很好,境界需要再扩大,向人生和哲理方面挖掘,从社会、审美角度能引起更多思考和警醒。金庸的武侠,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理文化。

    比贾平凹小一岁的贺绪林是土生土长的杨凌人。1974年,弱冠之年的贺绪林修复家里电灯线时,不慎从树上摔下,受伤致残。当厄运突然降临的时候,生命被可怕的绝望和黑暗吞噬着,这种绝望的痛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面对人生厄运的艰难、痛苦境地,许多残疾朋友选择了文学。贺绪林也是如此。几十年来,贺绪林坚持文学创作,成绩斐然。1980年至今,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七部。根据“关中枭雄”系列之一《兔儿岭》改变的30集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又名《关中往事》)广获反响。

    在陕西杨凌,贺绪林的名字家喻户晓,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坐在轮椅上的作协主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也是杨凌唯一的中国作协会员。贺绪林“关中枭雄”系列长篇小说,讲述了民国年间发生在陕西关中西部有关土匪的传奇故事。系列作品将官事、民事、匪事等多重事象交错纠结,以国仇、家仇、情仇等为叙事主线,以素朴和宏阔的叙事驾驭,再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中地区的匪患、兵祸、民事及风土人情。“关中匪事”系列作品不仅是一部“关中土匪”的惊世传奇,更是一曲秦人的慷慨壮歌,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关中乡土风情。

    当天的研讨会结束时,贺绪林说,出版了以“关中枭雄”为代表的许多作品,也算是对自己的努力有了点交代。然而,他对自己的作品很不自信,有时感到困惑,甚至迷茫,不知下一步往哪里走。他渴望得到大家指点迷津,好继续上路。

得到贾平凹等作家、评论家的点评之后,贺绪林说,“这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勉励。文学创作之路一直就布满着荆棘,我一路走来,深知其中的艰辛、坎坷和不易。尽管如此,我从未放弃过。今后,我还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注:这篇文章刊于2015年9月2日《华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蒿坪正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